首页 理论教育 注入资金助力扶贫产业发展,创造新动力

注入资金助力扶贫产业发展,创造新动力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政策,深度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突破制约产业发展资金瓶颈,创新实施“扶贫+”发展模式,为精准脱贫攻坚注入强劲动力。“扶贫+合作社”增强产业扶贫带动性。同时,整合涉农资金2000多万元,扶持发展潜力好、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作用强的合作社等龙头企业38家。

注入资金助力扶贫产业发展,创造新动力

我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政策,深度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突破制约产业发展资金瓶颈,创新实施“扶贫+”发展模式,为精准脱贫攻坚注入强劲动力。

“扶贫+项目”增强产业扶贫实效性。按照“政府扶持、企业牵头、农户代养、贷牛(羊)还牛(羊)、滚动发展”的运营机制,投入财政资金8175万元,在全国首创实施“贷牛还牛”“贷羊还羊”产业扶贫模式,引导广大贫困户饲养瑶山牛。2017年共发放牛犊7745头、羊羔11424只,有效提升了10601户贫困户脱贫“造血”功能。同时,投资3亿元加快建设西南冷链仓储物流中心和牛羊屠宰加工厂,探索建立“基地连锁+产业加工+电子商务+决冷链物流+终端销售”模式,拓宽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发展致富之路,形成可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养殖产业,“贷牛(羊)还牛(羊)”扶贫模式在全国全区宣传推广。

“扶贫+合作社”增强产业扶贫带动性。投入扶持资金330万元,鼓励和支持致富能人、种养大户等立足产业优势,积极创办种养专业合作社,并以市场为导向,以合作社为纽带,引领广大农户共同致富。2017年全县新增农民合作社124家,新增家庭农场15家,其中6家合作社被评为自治区示范社。

“扶贫+基地”增强产业扶贫全面性。投入整合资金2777万元,创建一批高产油茶、毛葡萄桑蚕、瑶山牛、黑山羊、瑶山鸡和生猪等种养殖示范基地,形成了县有龙头企业、乡(镇)有种养、村有特色项目的产业扶贫新格局,极大调动了贫困户发展种养产业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2017年,全县建成蔗糖“双高”基地3020亩,发展桑园、油茶、毛葡萄面积分别达到6.05万亩、1.8万亩、6.03万亩,生猪、瑶山牛、山羊、跑山鸡饲养量分别达到82.72万头、10.08万头、69.58万只和335.5成羽,都安红水河岸火龙果产业示范区荣获“广西现代特色农业三星级(核心)示范区”称号,壮瑶养牛示范区、德泉养牛示范园分别荣获“广西现代特色农业县级示范区、乡级示范园”称号,8家养殖场荣获“广西畜禽现代生态养殖场”称号,连续5年荣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称号。(www.xing528.com)

“扶贫+旅游”增强产业扶贫长远性。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强全县旅游资源的科学规划和升级创建,全县形成了集洞穴潜水、地质探险、长寿养生、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商务活动、乡村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旅游扶贫产业项目直接覆盖10个乡镇的30个村,辐射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口3000多人,2017年全县接待国内游客量、旅游收入分别增长22%、28%。

“扶贫+金融”增强产业扶贫针对性。通过盘活存量资金6000万元,设立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撬动银行贷款6亿元用于金融扶贫,覆盖1.6万贫困户,户均实现增收4000元/年以上。同时,整合涉农资金2000多万元,扶持发展潜力好、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作用强的合作社等龙头企业38家。“扶贫+车间”增强产业扶贫延伸性。在同步开工建设的28个易地扶贫安置点中,每个安置点安排10亩产业用地,并统筹整合使用财政资金6078万元,完善安置点基础设施,筑巢引凤,引进企业办厂,建设“扶贫车间”,把贫困户延伸到产业链上,破解就业难、增收难问题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