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保护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生态保护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三方面来实现。我国“十三五”期间必然持续加大生态保护资金投入,生态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势必非常重要。农业景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实现是以整个系统的持续发展和资源保护为前提的。

生态保护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生态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三方面来实现。

(1)生态保护的投入不仅提高了生态保护的水平,也促生了生态保护产业,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就业水平。我国“十二五”期间生态保护的资金额度已经初具规模,例如: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106亿元,支持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加快水利铁路等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和重大项目审批,国家层面批复项目环评159个,涉及总投资1.5万多亿元;中央财政安排资金60亿元,支持各省(区、市)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我国“十三五”期间必然持续加大生态保护资金投入,生态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势必非常重要。

(2)生态保护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调整我国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有效提升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优化要素配置,扩大有效供给对需求变化的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力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绿色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生态保护与供给侧改革的论述如下,“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推动形成以‘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以‘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以‘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以及可持续的海洋空间开发格局。合理控制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增加生态空间。推动优化开发区域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发展,优化空间开发结构,逐年减少建设用地增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重点开发区域集聚产业和人口,培育若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

(3)生态保护提供优质绿色公共产品,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消费和使用上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产品。在人化的自然遍及全球的当今世界,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产品,卓越的生态环境会给人们带来利于健康生活空间,人们可以非竞争地、非排他地享受生态保护带来的青山绿水带来的宜人情景,提高了人们的福利水平。

案例:生态农业景观的设计与建设

生态农业景观是由自然界本身生态与农业生产用地共同构成的景观镶嵌体。其中自然区域被管理用于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业生产区则通过合理配置和管理以能够为野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提供有益和良好的生态质量。换言之,在景观、农田和群落的尺度上获取农业生产、自然保护人类生活之间的平衡。生态农业景观是整合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生态农业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管理的农业景观。在生态农业景观中,农业生产不仅注重农业产量的提高,还强调通过合理作物的空间配置和农业管理为生物多样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并促进其生态系统服务的维持;同时,生态农业景观的各个尺度上,注重景观设计和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通过合理设计景观要素的组成和配置,保障农业生产所需的生态系统服务或补偿由集约化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生态环境负效应,从而最大化农业生产和自然保护之间的生态、经济及社会的协同效应,最小化其间的相互冲突,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双赢,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

从景观规划设计及景观建设的角度,生态农业景观的设计与建设注重如下几个方面。(www.xing528.com)

(1)在区域尺度上,合理规划和设计种植区和非种植区及生态用地的空间分布,保障景观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性。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因此种植作物和农业用地的空间分布,需要充分考虑农业生产对光、温、水、热等的空间适应性。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除了考虑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因子的适应性,还应当考虑农业生产空间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即构建区域景观安全格局。这包括规划和保护维持区域生态稳定和物种库的重要生态涵养区域,如林地、草地、水体的规划和建立防止人类干扰和农业污染负面影响的生态缓冲区,以及维持和促进生物流通过程的生物廊道。

(2)在景观尺度上,注重生态基础设施的保护和建设,以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需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或消除集约化农业生产对于自然的潜在威胁。所谓的生态基础设施包括非农作生境和低投入农业生境。非农作生境可以是已有的闲置地、杂草带沟渠、池塘、未硬化乡村小道,也可以是人工建立的野花带、甲虫带、农田边界带、树篱、人工林地等。低投入的农业生境可以是不施用化肥农药的低投入的作物生产用地、果园、草地等。

(3)在地块尺度上,重视作物种植搭配的时空异质性,通过多样化的种植模式,更加多样化的景观要素、生境和物种,促进农田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避免单一种植带来的疾病和害虫的易感性,减少化学农药施用。成功的案例有:云南大学朱有勇等通过不同品种水稻的混合种植,不仅实现了传统水稻品种的田间保护,还有效地抑制了稻瘟病的发生。河北衡水枣强县农民安金磊在棉花地四周套种玉米芝麻,芝麻用于驱赶蚜虫,玉米作为陷阱作物以引诱飞蛾,避免飞蛾危害棉花,在棉花地中心播种小片小米吸引鸟类,也同时促进了鸟类对棉田害虫的控制;在精巧的作物种植设计下,连续10年不施化肥农药仅使用有机肥,提高了土壤蚯蚓的数量,丰富的蚯蚓数量保证了土壤良好的肥力和物理状态。

(4)景观规划、设计与生态循环工程的系统整合。农业景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实现是以整个系统的持续发展和资源保护为前提的。因此,除了合理的景观规划与设计,还需要从系统的角度,整合生态物质循环利用工程,促进整个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资源高效利用。哈尼梯田农业景观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在哈尼梯田生态系统中,除了重视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在空间上合理配置农田、居民住宅和生态用地、在地块上注重不同品种水稻的多样化种植,系统的稳定还取决于巧妙养分循环和水分利用系统、复杂的水稻复合种养系统(稻鱼、稻鸭)。我国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以鱼塘景观为基础,发展桑树甘蔗等作物种植及鱼、猪、蚕、鸡、鸭等的养殖,将种植业养殖业充分整合。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观和循环利用系统物质、保障农业高产的同时,整个景观还在防洪方面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

(资料来源:刘云慧、张鑫、张旭珠、段美春,《生态农业景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服务维持》,《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年第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