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变化中的工夫茶艺文化内涵:深度解析

变化中的工夫茶艺文化内涵:深度解析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夫茶名除了用在茶叶上,也涉及泡茶技艺。工夫茶茶艺起初是指武夷岩茶(青茶)泡饮法,最后则泛指青茶泡饮法。泡饮程序多,颇需工夫,故以工夫茶来指称武夷岩茶的泡饮方法。袁枚是浙江钱塘人,常喝阳羡、龙井等绿茶,初饮青茶类的武夷岩茶感觉像在喝药,太过浓苦。此处工夫茶艺中所用茶具,相比俞蛟多了涤壶,这说明工夫茶在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完善的。清末,工夫茶茶艺中增加了洗茶和覆巾两道程序。

变化中的工夫茶艺文化内涵:深度解析

工夫茶名除了用在茶叶上,也涉及泡茶技艺。工夫茶茶艺起初是指武夷岩茶(青茶)泡饮法,最后则泛指青茶泡饮法。

1.初为武夷岩茶泡饮法

作为茶艺名的“工夫茶”,陈香白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茶文化》一书记述到,工夫茶名最早见于俞蛟在嘉庆六年(1801)四月成书的《梦厂杂著》:“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形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咀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然无款志,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壶、盘与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寻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将泉水贮铛,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非拇战轰饮者得领其风味……今舟中所尚者,惟武夷。”泡饮程序多,颇需工夫,故以工夫茶来指称武夷岩茶的泡饮方法。[10]

其实,随园老人袁枚在《随园食单·茶酒单》便已记载了武夷岩茶的泡饮法及品质特点,记道:“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袁枚是浙江钱塘人,常喝阳羡、龙井等绿茶,初饮青茶类的武夷岩茶感觉像在喝药,太过浓苦。乾隆丙午(1786年),袁枚上武夷山喝过僧道用小壶、小杯泡饮的武夷岩茶,经过嗅香、试味,徐徐咀嚼后感慨道岩茶虽不及龙井清,但胜在醇厚;虽不及阳羡佳,但茶韵足。武夷岩茶具有花香持久、耐冲泡的品质特点。袁枚对品饮武夷茶的方法和体验可谓淋漓尽致。

陈香白在《中国茶文化》引《蝶阶外史》(注:作者可能是寄泉,号外史,清代咸丰时人)“工夫茶”记:“工夫茶,闽中最盛……预用器置茗叶,分两若干,立下壶中。注水,覆以盖,置壶铜盘内;第三,铫水又熟,从壶顶灌之周四面;则茶香发矣。瓯如黄酒卮,客至每人一瓯,含其涓滴,咀嚼而玩味之。若一鼓而牛饮,即以为不知味,肃客出矣。”此处工夫茶艺中所用茶具,相比俞蛟多了涤壶,这说明工夫茶在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完善的。

清末,工夫茶茶艺中增加了洗茶和覆巾两道程序。泡茶前先用凉水洗茶,此工艺可见“中国讲求烹茶……客至,将啜茶,则取壶置径七寸、深寸许之瓷盘中。先取凉水漂去茶叶中尘滓”。另外,依据《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功夫茶二则”的记载:“乃撮茶叶置壶中,注满沸水,既加盖,乃取沸水徐淋壶上。俟水将满盘,乃以巾复,久之,始去巾。注茶杯中奉客,客必衔杯玩味,若饮稍急,主人必怒其不韵。”可见,覆巾这一工序更显武夷岩茶泡饮法实为极讲究之事,需要泡茶者和饮茶者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2.泛指青茶泡饮法

工夫茶已渐渐成为品饮武夷茶的民间俗称,工夫茶茶艺用茶已不限于武夷岩茶。(www.xing528.com)

闽南人好饮工夫茶,此可见于清朝晋江人陈巢仁《工夫茶》诗:“宜兴时家壶,景德若深杯;配以慢亭茶,奇种倾建溪。瓷鼎烹石泉,手扇不敢休;蟹眼与鱼眼,火候细推求。蜻盏暖复洁,一注云花浮;清香扑鼻观,未饮先点头……”

潮州人也酷嗜工夫茶,张心泰《粤游小识》记:“潮郡尤嗜茶,其茶叶有大焙、小焙、小种、名种、奇种、乌龙诸名色,大抵色香味三者兼备。以鼎臣制宜兴壶,大若胡桃,满贮茶叶,用坚炭煎汤,乍沸泡如蟹眼时,瀹于壶内,乃取若琛所制茶杯,高寸余,约三四器匀斟之。每杯得茶少许,再瀹再斟数杯,茶满而香味出矣。其名曰工夫茶,甚有酷嗜破产者。”宜兴小砂壶,若琛小杯,候汤、纳茶、冲注、匀斟,茶的品类较多。

3.独特的工夫茶

工夫茶的特别之处,见仁见智。有人认为工夫茶特别处在于配备精良的茶具,抱有这种观点的有翁辉东,《潮州茶经·工夫茶》中记述:“工夫茶之特别处,不在于茶之本质,而在于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之烹制。”这种说法有其可根据之处,也有些过于片面。如工夫茶道中为使斟茶时各杯均匀,本有道工序为“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但后来却发明出公道杯简化了这一工序,有无使用公道杯的工夫茶艺各有特色。也有人看到工夫茶中包含的“精巧技法”,如清朝厦门人王步蟾曾在《工夫茶》诗中感慨道:“工夫茶转费工夫,吸茗真疑嗜好殊。犹自沾沾夸器具,若深杯配孟公壶。”工夫茶的确有不少独特之处,如需刮沫(春风拂面)、淋罐(重洗仙颜)、烫杯(若琛出浴)。但工夫茶艺中所使用的茶具的确很是精致,这从上面引袁枚《随园食单·武夷茶》一段文字中便可知。

工夫茶的独特之处也不少,如需刮沫、淋罐、烫杯,即现代工夫茶的“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这是现代壶泡法所无的。高冲、低斟,斟茶要求各杯均匀,又必余沥全尽,现代工夫茶称之为“关公巡城、韩信点兵”,这是工夫法斟茶的独特处。这是因为青茶采叶较粗,需烧盅热罐方能发挥青茶的独特品质。

近几年来,不少茶文章中将“工夫茶”与“功夫茶”视为一个词义,两者可以通用。《辞海》及《辞源》关于“工夫”条目的诠释均为“工夫”也作“功夫”,但又云:“工夫:指所费精力和时间;功夫:指技巧。”“功夫茶”一词最早见于《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卷十二》的“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漳、泉三府,粤之潮州府功夫茶为最,其器具亦精绝……”。在此之前的著作中,见到的都是“工夫茶”。也有许多学者认为“工夫茶”与“功夫茶”有着不同内涵,不管各家看法如何,但一般都认为“功夫茶”是指一种茶艺名。考察了“工夫茶”之名的历史演变关系后,觉得相比“功夫茶”,“工夫茶”出现的更早,所代表的含义更为广阔,这也是本书中为什么以“工夫茶”为名,而不以“功夫茶”为名的主要缘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