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比分析: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特点和差异

对比分析: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特点和差异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关注焦点的对比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主张通过生理运动器官与思维的密切联系,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主要有元素性、综合性、即兴性、参与性和多元性这五个特点。由于奥尔夫、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产生于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之后,且深受其影响,因此三者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对比分析: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特点和差异

这里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主要是指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以下,将从三大音乐体系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关注点和出发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对其加以简要对比。

(一)历史背景的对比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产生、形成于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之际,当时正值瑞士社会动荡和变革,民众非常需要精神上的慰藉,人们力求各个领域发生转变,这种情况下,教育就成为人们寻求转变的突破口之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孕育、发展、成熟起来。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形成晚于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且受其影响巨大。它产生于有着深厚音乐基础的德国,当时的德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优越,教育的普及使德国国民的音乐素养普遍提升,在经济大变革的同时,人们也试图教育的变革,这种背景下,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孕育而生。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形成也晚于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同样深受其影响。当时的匈牙利长期被殖民统治,致使匈牙利人不仅不知道本国的文化传统,还极端鄙视民族文化,社会有识之士积极寻求方法力求振兴民族文化,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非常重视民族音乐。

(二)关注焦点的对比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主张通过生理运动器官与思维的密切联系,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关注身体对于内心感知的表现,注重将听觉艺术与视觉、运动觉相互结合和转化。认为体态律动是学习音乐的起点,提出了以体态律动作为学习音乐的主要通道。奥尔夫音乐教育则致力于让每个人学会和体验到原本性音乐教育,强调通过参与来探索和体验、感悟音乐,重视音乐创作力的培养,提出了用“节奏将音乐与语言、动作三者结合”的想法,创造了一系列的声势活动,设计了操作简单、以节奏打击为主的奥尔夫乐器。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提倡面向大众的母语音乐教育,培养音乐读写的能力,继承和发扬本民族音乐,将歌唱贯穿整个音乐学习当中。

(三)教学方法的对比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都受达尔克罗兹教育体系的影响,因此,三者存在相同之处。如都主张从游戏入手,教学起始点都采用律动帮助孩子体验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极少涉及语言,都强调节奏、旋律的即兴活动,在节奏方面从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入手,在旋律方面从小三度、大二度、纯四度入手,在音乐序列结构方面从五声音阶入手,在教学中结合本民族的语言、童谣、民歌、音调等。

但是,由于三者产生的国度、历史背景、哲学思想、教育传统上的不同,它们也存在诸多差异。达尔克罗兹强调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意义,律动学习贯穿于整个音乐教育过程,主张采用钢琴伴奏,教育手段主要有视唱练耳练习、节奏运动练习、钢琴即兴作曲练习、快速反应练习、跟随反应练习、音乐代换练习、卡农式练习;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强调节奏、器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认为除了体态律动,还包括语言、舞蹈、声势、身体造型等,并主张将其融为一体,倡导用身体、打击乐器、声势伴奏,教育手段主要依靠语言的节奏练习、声势的节奏练习、奥尔夫乐器的节奏练习等;柯达伊强调歌唱,尤其是合唱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身体律动只被用在最初的音乐活动课,不主张用钢琴或其他乐器伴奏,直到首调概念建立。在教学中经常用到手势、音叉、固定节奏型,教育手段主要包括首调唱名法、节奏音节、手势、节奏时值、节奏字母谱、五声音阶。[7]

综上所述,奥尔夫的音乐教育虽然与达尔克罗兹和柯达伊的音乐教育存在诸多差异,但也深受其影响,表现在:其一,奥尔夫的“音乐与舞蹈教学法”是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方法”的延续[8];其二,奥尔夫嗓音造型课程中采用的“音高手势与节奏读谱”是借鉴于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手段。如此说来,要真正地、全面地把握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并在音乐教育实践中自如地运用其教学方法与手段,恰当地学习和了解其他两大教育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体验活动】

姓名游戏《我叫×××》

目标:感受由最基础的字、词,最原始的同伴姓名做节奏短句的朗诵游戏,体验奥尔夫原本性的含义,同时增进同伴间的沟通与认识。

准备:学生围坐成“同”字形或半圆形。

指导:

1.学生依顺序,挨个边拍手边进行有节奏的自我介绍。如:(www.xing528.com)

2.共同推荐二至三个有代表意义的名字,如分别是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的名字,如:

李红,蔡 思娜 欧阳 春玲

3.教师指挥,学生齐诵,每种反复数遍,到全体整齐后,再迅速更换另一种。

4.学生分两组,各选择一种节奏型。一组先念,另一组按一定规律进入,成二声部,反复练习数遍后,再交换声部。

5.学生分三组,各选择一种节奏型,模仿以上两声部做法,进行三声部练习,反复时同样要交换声部。

6.请个别学生指挥,尝试变换音量(叠加或逐减),或变换速度(突变或渐变),或变换音色(连音或断音)等,进行发展练习。

小结:该游戏旨在进行多声部的节奏训练,培养学生即兴指挥的兴趣和反应能力,同时增进相互间的认识,尤其适合在开班学习伊始。有必要说明的是,学生中如果没有复姓的学生,就做两个声部,不必过于牵强。

【梳理巩固】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要素是——“Elementar”即“原本性”的原理。“Elementar”一词,在德文中同时具有原始的、原本的、基础的、初级的、元素的、自然的、接近土壤的、富于生命力的等多种含义。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一切重要特征,都可以从这一词汇的各种含义中得到诠释。就如奥尔夫本人一再强调的“原本的音乐又是什么呢?原本的音乐绝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主要有元素性、综合性、即兴性、参与性和多元性这五个特点。由于奥尔夫、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产生于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之后,且深受其影响,因此三者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例如都主张从游戏入手,教学起始点都采用律动帮助孩子体验音乐,教师课堂上极少涉及语言,强调节奏、旋律的即兴活动,节奏方面从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入手,旋律方面从小三度、大二度、纯四度入手,音乐序列结构方面从五声音阶入手,教学中结合本民族的语言、童谣、民歌、音调等。同时,又存在诸多差异,具体表现在三者形成的历史背景、关注焦点和教学方法上,详见本节内容。

【活动延伸】

1.进一步搜索有关“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介绍”方面的文章,深入领会“原本性”的教育原理以及“整体的艺术”观念的内涵实质。

2.模仿姓名游戏《我叫×××》的玩法,几人一组进行演练,并学会举一反三,进行拓展练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