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空间与历史:城市文化镜像中的现代文学史之考察

空间与历史:城市文化镜像中的现代文学史之考察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本章当中,笔者选择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时段——左翼文学和抗战文学作为课题研究的时间维度,又选择在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显要地位的上海、武汉、桂林、昆明这四座城市作为空间维度,探究城市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建构的内在关系。之所以将上海、武汉、桂林、昆明纳入本书考察范围,这其实是基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固有逻辑所做的必然选择。

空间与历史:城市文化镜像中的现代文学史之考察

笔者已在“绪论”中阐明,在研究城市文学现象时,若过分夸大文学主体的“想象”和“虚构”的作用而忽视城市历史文化的客观实在性,或者只重视“个体”对城市的形象观感而忽视“群体”对城市的文化认知,那么,便有可能给城市文学研究造成“相对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缺陷。新文化史学家彼得·伯克(Peter Burke)在《图像证史》中指出:“如果不把图像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那么,图像既不能反映社会现实,也不是一个符号系统,而是处于这两端之间的某些位置上。它们证明个人与社会群体据之以观察社会,包括观察他们想象中的社会的那些套式化的、但逐渐变化的方式。”[1]若依此理,则意味着:文学作品当中的城市形象不仅仅是作家个人主观“虚构”的产物,其实也是反映了文学“群体”关于城市“社会现实”的“套式化”的“想象”结果,并且这种“套式化”的城市“想象”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变化”。基于这样的学理思考,笔者主张从“文学史”演变的整体视角,结合城市社会文化史的实证研究来分析作家“群体”的城市观感“图式”。

在本章当中,笔者选择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时段——左翼文学和抗战文学作为课题研究的时间维度,又选择在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显要地位的上海、武汉、桂林、昆明这四座城市作为空间维度,探究城市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建构的内在关系。之所以将上海、武汉、桂林、昆明纳入本书考察范围,这其实是基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固有逻辑所做的必然选择。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格局演变的过程中,这四座城市都曾经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历史影响。当然,另外一些重要城市也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只不过,本书目前暂以案例形式对这四座城市的文学史映像作初步探索,重在呈现笔者的研究理念和方法,其他城市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章在考察每一座城市的文化空间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影响方式时,虽然研究视点有所变化,但总的来说,关于城市文化的内涵和特质、城市文学的生态与生产等客观因素的发掘工作受到了足够的重视。在这一点上,本书的研究路线与当前盛行的“文学中的城市”研究范式有所不同。(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