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要树立权力即服务的意识

要树立权力即服务的意识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权力即服务,是共产党的性质和使命所决定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孔繁森的感人事迹,恰恰为我们树立了掌权当公仆、有权即服务的好榜样。这说明,在建立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更要强调权力即服务的原则,倡导孔繁森的奉献精神。只要我们共产党人树立起权力即服务的深刻观念,以孔繁森式的公仆情怀投身于所从事的事业、所联系的群众,必能产生裂石崩山的伟力,征服人间任何艰难险阻,迈步通向胜利的坦途。

要树立权力即服务的意识

孔繁森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物化了、艺术化了,为我们树立了继雷锋焦裕禄之后的又一个人民公仆的榜样。他以自己的公仆情怀,在中华大地上奏响了一曲权力即服务、民心向公仆的乐章

权力即服务,是共产党的性质和使命所决定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雏形——巴黎公社,就提出了“干部=‘公仆’≠‘主人’”的原则。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共产党宣言》也阐明:“过去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正是共产党人最彻底的价值观。而人民群众是最讲实际的,往往通过共产党人的实际行动和日常生活表现来认识我们党。党员干部以自己的公仆行为关心群众的安危冷暖,实际上就是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群众就会更加拥护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拥护,正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其实,权力也是一种考验,是对掌权者的考验。和夺取全国政权以前相比,共产党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实现了无权到掌权的变化。这就有一个如何使用权力的问题。是用这个权力更好地为人民谋福利呢?还是把职权当特权,图谋私利?这对党员和干部是实际的考验。在执政条件下,一些党性不强的同志会产生错觉,过去办事靠群众,现在办事似乎可以专用权力了。权力的作用在某些人的头脑中膨胀起来,变成一种颠倒的映像,似乎权力不是人民赋予的,自己手上有了权就高人一等,似乎人民群众是权力的附属品,把群众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领导意志的工具。这样就容易滋长官僚主义,就会疏远党群关系,把党群之间的“鱼水关系”搞成“油水关系”,甚至“水火关系”,就有丧失民心的危险。看来,掌权再当公仆,比不掌权当公仆要难。掌权再当公仆,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党性,高尚的品质,难以做到。孔繁森的感人事迹,恰恰为我们树立了掌权当公仆、有权即服务的好榜样。他的事迹启示了我们,人民给予我们权力,也给了我们责任、重托和考验。只有树立“权力即服务”意识,为“官”立业才有主心骨。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能否做到权力即服务,更面临新的考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是现阶段我国最大限度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历史选择,是振兴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由之路。但是,市场经济的副作用影响着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如果把市场经济中运行的等价交换原则引入党内政治生活,就会导致党员价值观念扭曲,出现权力商品化、党内政治生活功利化的危险。这对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严重的冲击。如果我们在党内搞等价交换,实际上就把党的政治生活降低到一般经济生活的水平。等价交换所体现的,不是理想,而是利益。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关头,也确实有些党员干部公仆意识淡化了。他们想的不是有权即服务,而是有权即金钱,想方设法利用权力去捞钱。他们只讲实惠,不讲理想;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钱财,不讲原则。少数人以权谋私,利欲熏心,铤而走险,成了“盗窃国库的明星”(列宁语)。还有少数领导干部沉湎于美食豪宴,轻歌曼舞,上午坐着车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晚上依着裙子转,被群众戏称为“三转干部”。这就严重地败坏了党的形象,腐蚀了党的肌体,离间了党群关系。如果这种腐朽现象蔓延,党就会走向自我毁灭。腐败,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权力变质。掌握国家权力重柄的执政党,如果对国家权力处置失当,就存在着被权力所腐蚀的危险。这说明,在建立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更要强调权力即服务的原则,倡导孔繁森的奉献精神。他那“用我们一家人的苦换西藏的甜,值得”的高尚情操,立党为公、用权为民、公私分明、廉洁自律的模范事迹,对于克服腐败现象,无疑是最好的清醒剂。(www.xing528.com)

孔繁森是时代的标杆,我们学习孔繁森,就要像他那样深刻领会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个“总开关”解决了,一切都好办;就要像他那样“心底无私天地宽”,始终以人民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位尊不泯济民志,权重莫移公仆心。只要我们共产党人树立起权力即服务的深刻观念,以孔繁森式的公仆情怀投身于所从事的事业、所联系的群众,必能产生裂石崩山的伟力,征服人间任何艰难险阻,迈步通向胜利的坦途。

(原载《党建研究》1995年第7期;辑入《当代中国论文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库》、《中国领导科学文库》等40多种文集;获《首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文献精选》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