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方城市人口及其变化的介绍

南方城市人口及其变化的介绍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宋以后,南方人口继续增加,但扬州一直没有恢复到唐时的最高水平。南方城市,城市人口一直呈上升趋势。安史之乱,“中原鼎沸,衣冠南走”[23],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是造成短期内某些地区人口迅速膨胀的重要原因,但南下流亡的普通百姓和衣冠士族选择的地区,以及较长时段的户口增长趋势,主要是经济因素在起作用。由于江南大户挟藏人户较为普遍,隐漏接近半数,著籍户数无法反映全貌。

南方城市人口及其变化的介绍

扬州。自唐初到元和时期,户口的变化与江、淮地区发展的大趋势是一致的,而且具有典型意义。贞观时户数不到5万户[16],据《旧唐书·地理志三》记载,天宝时已成为7—10万户的较大城市。而淮南其他较重要的州,如庐、舒、申、楚、和、安、寿、光、蕲、滁、濠等,户数都在2—5万户[17],元和户数扬州虽然缺载,但估计不会少于天宝时期[18],如以苏州、鄂州等为参照,甚至应多于天宝户数。赵嘏《送沈单作尉江都》诗云“十万人家如洞天”[19],可证当时扬州城内人户殷繁,不减天宝时期。扬州以“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20],河、海港口兼具的地理优势,成为唐后期中央政府倚办转输赋税的重镇,善于抓商机的“富商巨贾,动愈百数”,大批避乱的北人亦投奔至此,侨寄衣冠侵衢造舍,商贾如织,熙熙攘攘,户数应不下10万户,“扬一益二”的称谓也表现了以扬州城为中心区域人口集中的趋势。唐末到宋初,淮南因地处兵交之所,扬州遭受严重破坏,人口大量流失,宋初统计,扬州与舒、蕲、寿、楚、庐、滁等州同为2—5万户的中等城市[21]。北宋以后,南方人口继续增加,但扬州一直没有恢复到唐时的最高水平。它的衰落,战乱的破坏是重要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运河的壅塞,长江入海口的迁移,原有的地理及经济优势不存在了,以工商人口为主的扬州城,自然无法再现往日的辉煌。宋人洪迈有感于昔日“扬一益二”风光不再而叹曰:“本朝承平百七十年,尚不及唐之什一,今日真可酸鼻也”[22]

南方城市,城市人口一直呈上升趋势。安史之乱,“中原鼎沸,衣冠南走”[23],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是造成短期内某些地区人口迅速膨胀的重要原因,但南下流亡的普通百姓和衣冠士族选择的地区,以及较长时段的户口增长趋势,主要是经济因素在起作用。史载,安史之乱后,“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使“荆南井邑,十倍其初”[24]。据《资治通鉴》记载,晚唐时,“江陵城下旧三十万户”[25]元稹咏江陵府诗“城中百万家,冤哀杂丝管”[26]之句,显然是指口数而言,因此江陵府城内及城关一带的人口,约略估算当在100—150万之间。

鄂州“居杂商徒遍富庶,地多词客自风流”[27],“阎闾皆土著之安,货贝有山积之富”[28]。洪州,贞观时,在江南诸道中人口处于中间偏上,开元、天宝时,户口数仍少于润、杭、苏、宣、越、台等州,自大庾岭路开通后,洪州成为连接江淮、巴蜀与岭外的重要交通及商贸枢纽,中外商贾盛聚,地理上的优势带来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对人口增长的积极作用也逐渐显露出来。元和时,洪州著籍户数已达91129,在江南各道中仅次于苏州[29]杜牧诗句“控压平江十万家”[30]正反映了因商品经济活跃带来的人口兴盛,如加上隐漏和外来流动人口,当远过著籍户数。(www.xing528.com)

由于江南大户挟藏人户较为普遍,隐漏接近半数,著籍户数无法反映全貌。如苏州,贞观户11859,开元户68093,元和户100808[31],上述数字包括属县户口,而实际户口远多于官方统计。白居易弃官苏州刺史时,“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32],吴融所云“姑苏碧瓦十万户,中有楼台与歌舞[33],晚唐诗人皮日休的“全吴缥瓦十万户”[34]诗句,显然都是指城区户数。

江南地区的开发,使之成为“国用所系”[35]之所,赋税倚办的重地。农业生产的发展,使江南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农产品中的剩余产品量增加,使更多的农产品进入商品经济的流通领域。如润州“厌饫江淮,膏润数州”[36];太湖流域“江东诸州,业在田亩,每一岁熟,则旁资数道”[37]杭州“户十万,税钱五十万”[38]。再如浙东一带,“机杼耕稼,提封九州。其间茧税鱼盐,衣食半天下”[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