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滞后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教学滞后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短篇教学得法,但不能满足与此,从微小样本中习得的,也许在复杂的信息中就无法应对,且容易让学生滞留在“小聪明”的状态。统编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策略教学单元,单元目标就是“学习预测的方法”“感受预测的快乐”。教材为学习预测提供了最佳的“样本”。策略教学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中,还属于新问题,热点问题。

教学滞后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我们的策略教学刚起步,之前的探索也很少,但大多停留在以短篇为样本的模拟性教学状态。教学中极少涉及整本书的某个章节学习,或者整本书的阅读策略教学。短篇教学得法,但不能满足与此,从微小样本中习得的,也许在复杂的信息中就无法应对,且容易让学生滞留在“小聪明”的状态。一旦到了课外自由阅读的实战中,所学可能无用武之地。

关于策略教学,以上四个问题是我的思考结果。如何弥补这些缺损呢?我提供若干设想与建议:

建议一:目标单一,不含混。教学策略,就要相对纯粹。不少老师习惯于教学一篇课文时从头讲到尾,遇到什么知识点就讲什么。王荣生教授将“从头讲到尾”的教学称为“判断一节课好坏的简单法则”。凡是这样做的,就不是好课。

统编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策略教学单元,单元目标就是“学习预测的方法”“感受预测的快乐”。朝着目标教,实现目标的同时就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不少教师依然喜欢“混搭”,不断在教学推进中加其他内容,偏离教学轨迹,穿插进行表情朗读,进行分角色朗读,进行生字词、字理教学……事无巨细,生怕遗漏。然而,正是因为类似流水账般的教学,让策略教学本身变得模糊了。以统编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当我们认真执教首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进行目标集中的教读之后,有了路径与方法后,学生能尝试自行预测。教材编撰了第二课《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和第三课《不会叫的狗》,就是练习的真谛。单元的习作设计为“续写”,就是根据前文产生预测后的写作延续。这完全是一个教学的系统,是需要学生经历整个单元的教与学后才能得出结果的系统过程。

我们提醒大家教策略时,就集中教好策略吧。太多的课文,可以进行表情朗读;太多的时候,可以教学生字;太多的机会,可以理解内容……但策略的教学,一册教材就一次。不妨集中力量教好策略。过了这村,要到下一个店,就要等一年。更何况,策略教学的内容被冲淡后,各种内容含混其间,教学目标就游离到了十万八千里之外。学生没有感觉这个单元的特色,反而觉得每课学习都一样。教学力量不集中,学习效果不佳。

建议二:教师主导,不含蓄。教策略,就纲举目张地教。清晰表述教学内容,清楚呈现教学目标,不要太含蓄。很多老师不敢教,总觉得自己教多了,会被诟病;总希望在课堂上体现那种“学生自己领悟”“让学生自己受到启发”“学生恍然大悟”的美好状态。实际上,相对于必须教的知识,必须具备的能力,必须持有的策略,当教则教,责无旁贷。(www.xing528.com)

《美国小学阅读中的摘要或概括策略的教学》一文中,美国教师的做法也可以给我们提供参考。美国小学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三种指导:第一,直接指导,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可以在上文中看见;第二,全程指导,教师在全过程中不曾缺位,绝非“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老师就是等待结果”。在探索过程中,依然要给予指导;第三,提供路径指导,要给学生可抵达目标的路径,给操作的程序步骤,而不是等待学生的开悟。既然是新知,就要教得理直气壮。教学目标如同要去的目的地,老师应该告诉学生从哪条路可以到达,怎么到达。没有路径,没有操作法,都靠领悟,就是将教学的“宝”押在个别优等生的身上。

“教”应成为策略教学的主导,教的成分缺失,学生的学也是建立在虚无缥缈的云里雾里。那些偶然获得的散碎感悟,产出的学习效果是极低的。要得到稳定的教学成效,教的主导地位应予以保障。例如统编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此篇课文编撰意图很明确,就是让我们来学习预测的。但很多老师认为教材已经呈现了编者的预测结果,就不存在预测。而且,故事也明摆地在眼前,还预测什么?所以,批判教材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实际上,这正是对学习本身的误解才产生这样的判断。教材呈现童话故事,同时编者结合故事做了七次的预测,还原预测的真相,让学生知道预测有对有错。同时,七处预测结合故事的开头、结尾、插图、关键内容等,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知道“哪些地方可以预测”。教材为学习预测提供了最佳的“样本”。看到样本之后,老师的教学就要瞄准“读到哪里可以预测”“如何能够做出这样的预测”,组织学习预测产生的方法与路径。结合课后练习中的“列表”。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才明白预测可以从读故事入手,再到结合生活和上下文进行联想,最后到大胆直接表述。“读”到“想”再到“说”,三步走,发现预测的路径。

建议三:练评互动,不含糊。因为教学目标集中而单一,才能实现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什么,立刻练什么;练什么,马上集中评什么。评价,因为目标的集中而变得精准却专一;评价的力量就得到发挥;评价也就成了促进学生在策略习得上的有效辅助。评价实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调整。

以统编三年级的预测教学为例,之前的评价很多是针对预测结果的“对不对”“好不好”“快不快”“可爱不可爱”,属于定性以及流于结果表面的评价。其实,预测对了,预测错了,预测都是很快乐的。而错误的预测也许带来的是整个故事的改变,都是很有意思且有意义的。倘若给予定性评价,不但不能够促进学生调整,且评价本身不具备科学性,不具备提升能力的功能,不能够提供自学时的后续动力。还是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学生当堂练习,预测内容和样本进行对比,教师当堂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不断让其继续思考、调整。这样一来,评价不断地促进学生在预测实践中感受乐趣、掌握方法,同时也获得更加精准预测的路径。这样的评价,基于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继续往下学,评得有效。

策略教学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中,还属于新问题,热点问题。目前依然是百家争鸣,各说一词的“战国时代”。本文不是为了入侵其他实践者的研究,无非是提供一种思考结果和大家分享,给大家参考而已。特别感谢徐紫燕、荣维东两位作者,为我们开辟了思路,打开了视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