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融稳定论坛:性质与法律问题分析

金融稳定论坛:性质与法律问题分析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故而可以说,正是这种非正式性使得金融稳定论坛具有天然的不确定性,难以承担更大的责任,严重阻碍了论坛在国际领域中从事活动的效力。金融稳定论坛以七国集团为主导,其成员国大多为金融发达国家和地区,缺乏全球参与的民主性。

金融稳定论坛:性质与法律问题分析

(一) 金融稳定论坛的性质

法律上分析,金融稳定论坛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不具有国际法上的人格,而仅仅是以七国集团为基础而派生的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是国际社会为应对金融危机,维护国际金融稳定而创设的一种法律机制。

第一,它是一个就全球金融稳定问题展开讨论的场所。通过召开定期会议和各工作组在特定领域的活动,论坛成员国及国际机构的代表可以进行正式会晤,并就国际金融体系可能出现的重大不稳定问题交换意见,讨论相应的政策措施,审查和反思有关政策的实施情况,以便就国际金融稳定的相关事项取得共识。

第二,它是一个有关金融稳定政策的生成平台。论坛始终关注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各种复杂性和敏感性问题,并在解决高杠杆机构、资本流动、离岸金融中心和存款保险等特定领域的问题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其发布的一系列解决措施和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对于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第三,它是一个相关金融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的协调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开展标准汇编,使得国际社会原本零散存在的监管规则变得有序而集中,推动了相关金融标准的认同和统一; 定期追踪有关机构在增进金融体系方面的活动,促进了相关金融标准的制定和协调; 推行标准实施的激励机制,推进了相关金融标准的执行与实施,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 金融稳定论坛的法律缺陷

虽然金融稳定论坛在国际金融领域活跃了近十年,在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稳定、完善市场运作和减少系统性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历史地考察,它的产生仅仅基于七国集团在波恩会议上发布的公报,其运作也没有独立的章程作为依据,存在严重法律缺陷。

第一,非正式性。这种非正式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金融稳定论坛成立的依据来源于非正式的法律文件; 二是金融稳定论坛的运作和决策机制缺乏正式的制度保障。虽然金融稳定论坛先后成立了三个工作组,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然而于此同时,工作组的报告也引起了不同机构和工作组间激烈的争论,[17]由于缺乏制度保障,工作组的各项政策建议并不能得到很好地实施。故而可以说,正是这种非正式性使得金融稳定论坛具有天然的不确定性,难以承担更大的责任,严重阻碍了论坛在国际领域中从事活动的效力。

第二,松散性。除设在巴塞尔的小型秘书处外,金融稳定论坛再无其他用以支持其工作的常设机构,论坛的大多数工作主要是通过特别成立的工作组及论坛成员的支持来完成的。同时,在工作中,工作组也因身份不明,难以寻求其他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和支持。因而,在运作机制上,论坛体现出较大的随意性,缺少应有的组织支撑,这也与其所承担的维护全球金融体系稳定的职责是极不相称的,故而也有学者将其形象的描述为“清谈俱乐部”。[18]

第三,缺乏广泛的代表性。金融稳定论坛以七国集团为主导,其成员国大多为金融发达国家和地区,缺乏全球参与的民主性。一方面欧洲中央银行未被邀请参加论坛的第一次会议,此后也一直没有机会加入,欧洲委员会则直接拒绝加入金融稳定论坛,[19]另一方面,虽然自21世纪以来金融稳定论坛也举办过10多次区域会议,邀请各地区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与会并交换意见,但仍未从实质意义上解决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性问题,因此,它始终被看做一个“发达富有国家的俱乐部”,或者说即使作为“发达富有国家的俱乐部”,它的成员也是不完全的,缺乏作为全球金融稳定组织应有的代表性。

[1] George Alexander Walker,International Banking Regulation: Law,Policy and Practic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1),pp.276-277.

[2] See Declaration of G7 Finance Ministers and Central Bank Governors,at http: //www.fsforum.org/press/pr_981003.pdf? noframes=1,Oct.3,1998.

[3] See Hans Tietmeyer,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Coordination in the Area of Financial Market Supervision And Surveillance,at http: //www.fsforum.org/publications/r_9902.pdf,Feb.11,1999.

[4] See Communiquéof G-7 Finance Ministers and Central Bank Governors,athttp: //www.fsforum.org/press/pr_990220.pdf,Feb.20,1999.

[5] See BIS Press Release: Financial Stability Forum Establishes Working Groups,at http: //www.bis.org/press/p990511.htm,May11,1999.(www.xing528.com)

[6] See International Guidance on Deposit Insurance-A Consultative Process,at http: //www.financialstabilityboard.org/publications/r_0006.pdf,Jun.2000.

[7] See Issues Paper of the Task Force on Implementation of Standards,at http: //www.financialstabilityboard.org/publications/r_0003.pdf? noframes=1,Mar. 25-26,2000.

[8] 这8个国家分别为: 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墨西哥、秘鲁和西班牙。

[9] 2001年4月2日,金融稳定论坛第一次拉美区域会议在墨西哥召开; 2001年10月9日,金融稳定论坛第一次亚太区域会议在日本东京召开,8个非论坛成员国 (澳大利亚、印度、韩国、马来西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和中国) 代表出席了会议;2002年4月11日,金融稳定论坛第一次中东欧区域会议在英国伦敦召开,9个非论坛成员国 (保加利亚、捷克共和国、匈牙利、波兰、俄罗斯、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土耳其和乌克兰) 代表出席了会议; 2005年5月,金融稳定论坛第一次非洲区域会议在南非比勒陀利亚召开,13个非论坛成员国 (阿尔及利亚、博茨瓦纳、加纳、肯尼亚、莱索托、马拉维、毛里求斯、莫桑比克、尼日利亚、南非、坦桑尼亚、赞比亚和津巴布韦)代表及非洲开发银行和西非中央银行行长出席了会议。截止到2009年4月,论坛共举行了5届亚太区域会议、3届拉美区域会议、2届欧洲区域会议和1届非洲区域会议。

[10] See 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on Highly Leveraged Institutions,5 April2000,at http: //www.financialstabilityboard.org/publications/r_0004a.pdf? noframes=1.

[11] See 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Capital Flows,5 April 2000,at http: //www.financialstabilityboard.org/publications/r_0004.pdf? noframes=1.

[12] See 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Offshore Centres,5 April 2000,at http: //www.financialstabilityboard.org/publications/r_0004b.pdf? noframes=1.

[13] 英文全称为Guidance for Developing Effective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s。

[14] 这两份报告分别发布于2000年9月和2001年9月。

[15] 该工作组由全球金融体系委员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监会组织和国际保险监管者协会于1999年组建。

[16] 各机构和专家报告的复件可通过FSF的秘书处获得。See FSF:Ongoing and Recent Work Relevant to Sound Financial Systems,Apr.1999,at http://www.financialstabilityboard.org/publications/on_9903.pdf.

[17] 参见[英]霍华德·戴维斯、大卫·格林: 《全球金融监管》,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国际部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第57页。

[18] See Kern Alexander,Rahul Dhumale,and John Eatwell,Global Governance of Financial Systems: The International Regulation of Systemic Ris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19] See Kern Alexander,Rahul Dhumale,and John Eatwell,Global Governance of Financial Systems: The International Regulation of Systemic Ris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