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动物游戏奥妙:《动物游戏之谜》教学反思

探索动物游戏奥妙:《动物游戏之谜》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动物游戏之谜》之后,深知动物游戏是非常复杂的,不同动物的游戏可能有不同的原因。必须深入研究,才能解开动物游戏之谜。面对大家的请求,再加上我作为课题负责人,没有理由推辞,于是就以《动物游戏之谜》上一节研讨课。因此,对《动物游戏之谜》这篇文章的教学,我也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探索动物游戏奥妙:《动物游戏之谜》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学习需要了解这篇科普说明文的文体特色,同时还要解读动物游戏之谜,概括文章的大致内容,理清课文层次结构,培养起学生理解、筛选信息的能力。

一、阅读探究课文

为了增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一开始,我就让同学们欣赏这些动物游戏的图片。然后对同学们说:你们看到这些可爱、有趣的画面,可见动物也有它们的游戏,那么它们为什么会有游戏?游戏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动物游戏之谜》之后,深知动物游戏是非常复杂的,不同动物的游戏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人类对动物了解得还不多,现在提出的各种假说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必须深入研究,才能解开动物游戏之谜。

这就要求我们对科学注重求实,即使是某种假说,也要经过实验的证明,不能贸然下结论。作者列举各种假说,让各种观点在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中自由碰撞、融合,最终才能辨伪存真,求得真理。

二、课堂互动探究

刘莉:一般情况下,说明文字总是有些枯燥的,可是本文却充满了趣味。例如,猴的嬉戏一段描写:它们依仗长尾巴出色的平衡功能,在树枝上玩着“走钢丝”和“倒立”的把戏;它俩相互推挤,好像竭力要把对方推下树去,可被推的一方总是抓住树枝,巧妙地跳开去,绝不会失足坠地……通过一系列动词“依仗”“玩”“推挤”“抓住”“跳开”及修饰语“竭力”“巧妙”的运用,形象地描绘出叶猴游戏时调皮、可爱、灵巧的姿态。

再如马驹常常欢快连续扬起前蹄,轻盈地蹦跳;猴类喜欢在地上翻滚,拉着树枝荡秋千……此句与上句类似,将动词与修饰语巧妙搭配,把动物游戏的场面描写得形象生动,使读者如见其物,如临其境。

又如“一群北极渡鸦发出欢快的聒噪声。它们飞上坡顶,像小孩坐滑梯一样一只挨着一只滑雪而下,滑到坡底后,又飞上去……”此句描写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平时难以见到的北极渡鸦玩耍的情景与日常生活中孩子嬉戏的情景联系起来,使读者可以想见北极渡鸦的天真可爱。

杨洋:我们再来看看,动物在“战斗游戏时,动物亲密地厮打,看似战斗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这说明它们的“厮打”表现出动物战斗游戏的“激烈”和动物行为的特点。“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研究认为,动物成年后,一般要脱离父母,自寻伙伴,所以用“结成”而不说“形成”,语义上有细微差别。“形成”是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某种特殊的事物,或者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而“结成”是指在某种基础、条件上而具有特殊的联系,可以跟“关系”搭配。

王磊:本文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科普说明文,记叙、描写、说明浑然一体,语言简洁、平实、准确、全面、浅显易懂,使人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

三、课后反思

2016年5月,我校高中语文课题组全体成员要求上一节生态示范课。面对大家的请求,再加上我作为课题负责人,没有理由推辞,于是就以《动物游戏之谜》上一节研讨课。

从教学效果来看很好,课堂教学完成得很顺利,学生反应积极,课堂教学氛围轻松、和谐、融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能顺利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从内心来说是很欣慰的。因此,对《动物游戏之谜》这篇文章的教学,我也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这节课最大的亮点:

(一)导语精心设置,激发学生兴趣

《动物游戏之谜》这篇文章在列举了各类动物游戏现象的基础上,引发了“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这一疑问,而后通过各种假说来解答这一问题。针对这点,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童年时大家都做过游戏吗?做过哪些游戏?”然后让学生回忆童年游戏,并回答。接着导入“是的,游戏让我们的童年充满欢乐,其实,动物跟我们人类一样也会做游戏。那么,它们都会做哪些游戏呢?它们为什么要做游戏?难道也跟我们人类一样为了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王国,学习科普说明文《动物游戏之谜》,去探寻动物游戏的奥秘。”(www.xing528.com)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性的导入为整堂课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氛围的和谐轻松是这堂课得以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教学目标明确,环节紧密相扣

《动物游戏之谜》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有它的特点。文章思路很清晰,列举的动物游戏的现象非常有趣,语言也通俗易懂,饶有趣味,学生在阅读上没有什么障碍。那么这堂课学生最应该学什么?经过认真思虑,并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导学案设计的题目,我确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目标:一是掌握重点字音、字形;二是梳理文章结构,了解说明顺序;三是精读课文,把握内容;四了解说明方法,鉴赏语言。

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齐读了教学目标,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清楚地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然后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由基础字词检测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再到文章重点部分的精读;最后围绕精读部分做了拓展延伸,让学生畅所欲言。由于教学各环节层层深入衔接紧密,教学过程进展很顺利。

(三)学生展示出色

本次研讨课,我采用让学生自主研修的教学方式。学生是主角,我是配角。整节课都由学生来讲,我只起到一个补充点拨的作用。我很欣慰学生的表现,可以说不管是从展示的答案内容、讲解仪态,还是从质疑探究、板书设计,学生都表现得非常出色。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学生的思维是多样的,对同一个问题,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对于语文这门特殊的学科,答案更是新奇多样。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回答做适时的变通,尽可能将其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堂课整体效果很好,但不足之处也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重难点不够突出,没有体现生态课堂教学的理念

虽然给学生列出了教学目标,也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可是我却没有点出四个目标中哪个是重点,哪个是难点,这是我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

(二)对学生的点拨需进一步加强

如第2大题的第2小题“本文的说明顺序”这个题,学生很正确地出说了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甚至还对逻辑顺序的定义和类别做了必要的补充,但是却没有补充说明其他说明顺序,而我也没对这点进行相应的补充。若能在这个题中给同学们再补充一些说明顺序会更好。还有第3大题的第4小题,“本文的说明方法”,学生回答是打比方,举的例子是借喻,借喻也是比喻的一种,可是我却没有给予肯定。

(三)点拨不到位

我认为主要是因为自己对课文内容,对题目如何回答把握得不够好。所以今后应特别注意挖掘文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语言有待进一步提高

主要表现为,教学语言不够准确,容易重复,评价语言苍白单一。以后应多读书,提高自己的文学底蕴,给语文课的语言赋予语文特有的魅力。作为一名老教师,如何上出语文课本身的特色,将能力提升和文本教学密切结合起来,达到和谐和统一,将是我在今后教学中要思索的一个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