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课程研究成果及理论体系

幼儿园课程研究成果及理论体系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张雪门对于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是花了相当深的功夫的。1966年他出版了《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一书,初步完成了他的“行为课程”的理论体系。他说;“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此外,他对于如何组织幼稚园的行为课程,课程实施前的准备,课程实施中的指导,课程实施后的进展等,都有详尽的叙述。

幼儿园课程研究成果及理论体系

注意课程研究,而且有极大的贡献,是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重要表现之一。“课程是什么?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剂,用各种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幼稚园的课程是什么?这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做而又欢喜做的经验的预备。”这是1929年在《幼稚园的研究》上发表的心得。两年以后他将其理论进一步概括为:“课程源于人类的经验,只为这些经验对于人生(个人和社会)有绝大的帮助,有特殊的价值;所以人类要想满足自己的需求,充实自己的生活,便不得不想学得这些经验,学得了一些又想学得多些,而且把学得的更传给后人。”

根据他的研究,他认为,把课程看成就是知识,或者把课程就当作书本上的知识看待是不对的。“其实课程的范围很大,技能知识兴趣道德体力风俗礼节种种的经验,都包括在课程里。换一句话来说,课程是适应生长的有价值的材料。”生长当然有因时因地等的差异,应区别对待。

怎样组织课程?他认为:“一方面须顾到社会意义的重要,他方面须能够满足个体发达期中的要求。”根据这个分析,他认为,课程的来源有四:“(1)儿童自然的诸般活动;(2)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生的活动;(3)儿童与社会接触而生的活动;(4)人类聪明所产生的经验而合于儿童的需要者。”

幼稚园的课程,和小学、中学不同,和大学更不同,幼稚园的课程有它的特点,其特点有三,应予以注意:

第一,“幼稚生对于自然界和人事界没有分明的界限,他看宇宙间一切,都是整个儿的。”“所以我们编制幼稚园课程时,对于这一点应特别留意,将自然界和人事界常相联络;如果分得太清楚太有系统了,反不能引起儿童的反应。”

第二,“当幼稚生的时期中,满足个体的需要,实甚于社会的希求。”编制课程时,原不能忽略社会的希求,但须极力注意儿童现在的需要和能力。

第三,“幼稚园的课程,须根据于儿童自己直接的经验。”张雪门认为:“这种经验,自然比传授式的不经济,而且又没有传授式的整齐。但儿童从自己直接的生活,发现学习的动机。”“都与人生的关系至为密切。”这样,自然比间接经验有更大的意义。

张雪门尽自己最大努力从事幼稚园课程的研究,1970年,他在台湾出版了一本《中国幼稚园课程研究》,把他从北平到台湾的近40年的研究做了总结。从中得出组织课程的标准是:

课程须和儿童的生活联络。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事前应有准备应估量环境,应有相当的组织,且需有远大的目标。各种动作和材料全须合于儿童的经验能力和兴趣。动作中须使儿童有自由发展创作的机会。各种知识技能兴趣习惯等全由儿童直接的经验中获得。

以上所提都是能在幼稚园付诸实现的。在他的指导下,由一批幼师实习同学分别拟定《各月活动估量表》共12个表,是从秋季八月开始,按月逐次排列: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共12个月的课程计划,现仅以八月、一月为例。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张雪门对于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是花了相当深的功夫的。他主要致力于充实课程内容的安排,又注意各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促使各课教学能围绕着一个总的中心开展,以完成不同年份、不同季节各大教学中心的教育任务,使之达到他所拟订的对幼儿的培养标准。仅从《各月活动估量表》来看,他是运用师范生、幼儿园教师的力量,从实践中产生的,并非闭门造车。幼儿园教师要按这个估量表来注意儿童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进行教学活动,是要有一定的修养才能完成任务的。(www.xing528.com)

1946年,张雪门到台湾以后,担任台北育幼院院长,继续从事他的研究实验工作。1966年他出版了《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一书,初步完成了他的“行为课程”的理论体系。什么叫行为课程?他说;“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这份课程与一般幼稚园所用课程有没有差别呢?他说有同有不同。“……这份课程包括了工作、游戏、音乐、故事等材料,也和一般的课程一样,然而这份课程,完全根据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

之所以提倡行为课程,张雪门认为:

第一,幼儿出生以后,从一无所知,一无所能到渐渐地变成了有知有能,“完全是由于个体和环境的接触”。他解释说:“从接触而生的经验叫作直接经验,也可以说是人生的基本经验。有了这一步经验,才能产生记忆、想象和思想种种的心理作用。……所以我们提倡的幼稚园课程,首先应注意的是实际行为,凡扫地、抹桌、熬糖、爆米花以及养鸡、养蚕、种玉蜀黍和各种小花,能够实际行动的,都应该让他们实际去行动。从行动中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制驭环境的能力。”

第二,他针对一些幼稚园课程以教材为中心的情况,指出:“教材无论是现成的,是创造的,其唯一目的,为充实幼儿的生活,决非灌注他们的熟料。因为教材的目的在充实幼儿的生活,所以对他们仅是活动而非知能。虽然活动里面未始不可有若干知能,但绝不是抽出来的死知能。……况且生活本来是流动的,所以教材的本体更应该切合现在,而不应抄袭。教师为幼童采取教材,教师是熟悉教材的,而幼童是方去学习。但事实上,教师忽略了这一客观标准,过分重视自己的成见。教师是成人的代表,成人的知识是专长的,是孤绝的,而且是抽象的。但幼儿童进幼稚园的时候,心中没有学科的观念;他们看宇宙一切的一切,全是整个儿具体的活动。所以教师对于幼童,不要仅凭抽象的言语或线条的图画,来介绍类别教材,只要常常运用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以唤起其生活的需要,扩充其生活的经验,培养其生活的能力。”他认为:“若教师真能够做到这样,这便是行为课程了。”

张雪门的研究实践的可贵之处是,不仅有实践、有理论,而且有较完整的步骤与方法。因此,他接着提出实施行为课程,有下列的重要原则:

第一,课程固由于自然的行为,却须经过人工的精选。

第二,课程固由于劳动的行为,却须在劳动上劳心。

第三,课程固由于儿童生活中取材,但须有远大的客观标准。

此外,他对于如何组织幼稚园的行为课程,课程实施前的准备,课程实施中的指导,课程实施后的进展等,都有详尽的叙述。他特别提醒幼儿教师,要把行为课程在幼儿园具体落实,应抓好五个环节,即:应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订好课程的目的和计划;引起幼儿的兴趣;激起活动的动机;把握好活动的进程;做好结束时的检查工作。

从张雪门关于幼稚园课程的论述可以看出,他反对以教材为中心,反对成人以教材向儿童灌输现成的材料,主张尊重儿童的特点,必须联系儿童的生活,引导儿童在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中学习,培养儿童的生活力。他的这个主张与当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相通的,他也是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主编的《新教育评论》的编委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