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活动案例展示-幼儿园课程概论

幼儿园活动案例展示-幼儿园课程概论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案例——鸡蛋的沉与浮[28]这是发生在某幼儿园的一个活动区活动。教师与幼儿通过商量,一起在活动区规划了小商店。开商店首先要有商品,于是幼儿们把平时艺术活动中的各种制作品先搬进商店,如收藏的邮票、小挂件、泥工小娃娃、刺绣作品等,幼儿们发现商品不够,便又加紧制作。

幼儿园活动案例展示-幼儿园课程概论

(一)案例——鸡蛋的沉与浮[28]

这是发生在某幼儿园的一个活动区活动。桌子上有两个外观并不完全一样的瓶子,瓶中都盛了水,一个瓶子里的水很清澈,另一个瓶子里的水有些混浊,还有少量白色的固体物质沉在瓶底。两个瓶子中各有一只鸡蛋,存有清水的瓶子里的鸡蛋沉在瓶底,存有较浑浊水的瓶子里的鸡蛋浮在水中。4个幼儿围在桌子边上,看到了这两个瓶子和瓶子里的鸡蛋,就“鸡蛋的沉与浮”问题展开了讨论。

幼儿甲:“一个水多,一个水少。”

幼儿乙:“一个瓶子大,一个瓶子小。”

幼儿丙:“一个鸡蛋轻,一个鸡蛋重。”

……

一个孩子用手摸了一下这两只瓶子,他说:“一个是热水,一个是冷水。”他的发现让所有的人都开始相信“热水会让鸡蛋浮上来,而冷水能让鸡蛋沉下去”。

忽然,一个孩子发现,在那个鸡蛋浮上来的瓶子的底部,有一些白色的东西,他的发现引发了大家的争论:

“白色的东西是冰!”

“不,是粉!”

“冰!”

“粉!”

他们各执一词,不肯认同对方的观点。

“冰遇到热水会化掉的!”当一个孩子这样说时,认为白色粉末是冰的那个孩子仍然坚持着自己的观点。

这时,有个孩子将手伸进了瓶子,沾了一点水,并舔了舔沾在手指上的水,发现它是咸的,他大声地叫了起来:“是盐!”其他的孩子也纷纷尝试,包括先前认为白色粉末是冰的孩子在内的所有人都无一例外地认识到瓶底白色的粉末是盐。

孩子们似乎放弃了他们以前所相信的“热水会让鸡蛋浮上来,而冷水能让鸡蛋沉下去”的想法。为了让另一只鸡蛋也能浮上来,他们开始往那个瓶子里加盐。他们加了许多盐,鸡蛋还是没有浮上来。有个孩子着急了:“如果加了一碗盐,鸡蛋还不浮上来怎么办?”

“用手摇一摇,盐就会化掉了。”在这个孩子的建议下,他们开始摇晃瓶子,想加速盐的溶解。

看到鸡蛋仍然没有浮上来,有个孩子又突然想起,鸡蛋浮起的那个瓶中的水是热的,他提议往瓶子里加热水。

他们加了热水,看到鸡蛋还是没有浮上来。孩子们有些着急了,一边使劲地摇晃杯子,一边加热水。一个孩子似乎发现盐越来越少了,她大声叫:“别倒水了!”

最后鸡蛋还是没有浮上来,有的孩子说:“真好玩!”而有的却说:“一点也不好玩!”

案例分析:

从这个关于“鸡蛋的沉与浮”的记录中,至少可以得到以下思考和启示。

1.这个相当低结构的活动中,没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探究的过程几乎是幼儿们自发产生的。当幼儿们看到鸡蛋在水中一沉一浮的现象,就开始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解释,他们之间不同的解释促使他们去争论、去动手尝试、去猜测和假设、去推理和证实,并去协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看法。虽然,他们最终没能解决让鸡蛋浮起来的问题,但是这个学习过程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个活动的真正价值在于鼓励幼儿去探索世界,对千变万化的现象感到好奇。活动的记录表明,幼儿探索世界的能力出乎人们的意料,他们比较了两个瓶子,将鸡蛋沉浮的可能原因归结为“一个水多,一个水少”“一个瓶子大,一个瓶子小”“一个是热水,一个是冷水”“一个鸡蛋轻,一个鸡蛋重”,等等。有了这样的“假设”,才有可能去作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们积极地思考,不断地把问题推向深处。例如,在动手往水里加盐的过程中,他们观察到的现象与预期的假设不相符合时,又引发他们进一步的思考:既然不是加了盐就能让鸡蛋浮起来,那么到底需要加多少盐才行呢?又如,当他们发现,尽管加了很多盐,鸡蛋仍然没有浮上来时,每个人在各自的认知水平上又受到了质疑与挑战,他们中有的人开始重新思考,让鸡蛋浮起来的原因不是盐,而是热水,有的人还仍然认为让鸡蛋浮起来的原因是盐。所以在看到同伴不断地加热水,而使瓶里的盐变得越来越少时,他们要大声地叫:“别倒水了!”……(www.xing528.com)

在这个低结构化的活动中,幼儿很投入、很主动,虽然幼儿好像没有学到什么,但是在整个活动中他们的言行显示出他们经历了一个积极、有效的思维过程。

2.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教育活动,“鸡蛋的沉与浮”还表现在幼儿的学习发生在关系之中,包括了幼儿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幼儿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幼儿在比较两个瓶子里鸡蛋沉浮的现象时,发生了一系列的操作过程,如加盐、用棒搅动水、摇晃瓶子、加热水,等等。每个幼儿在自己的水平上通过与物体的互动,获取了自己的经验;每个幼儿在小组学习中与他人发生了联系,表现在就“鸡蛋的沉与浮”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与他人进行了交流、争议、妥协,每个人都从他人那里受到影响,同时也在影响着他人。在活动中,争执与妥协常常不是一件坏事,它们是幼儿“对话”的重要方式,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

在任何有意义的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对于事实,即使有不同的解释,也常常会有较为一致的意见。虽然,幼儿会出现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拒绝他人有价值的见解的情况。但是,这种相互交流的早期活动毕竟是幼儿采用社会立场和合作解决问题的开端,幼儿也常会接受同伴的不一致而又是他应该修正的意见。例如,当坚持白色粉末是粉或冰的幼儿,亲口尝到了水的咸味后,他们马上就修正了自己的看法。

3.作为低结构化的教育活动,在活动区活动的过程中,每个幼儿的兴趣、需要都不相同,都在自己的水平上发展相异。例如,在活动结束时,有的幼儿说:“真好玩”,有的却说:“一点也不好玩”,这就是说对同一个活动,不同的幼儿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会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不同的东西。

4.作为低结构化的教育活动,在活动区幼儿进行的其实是包括很多学习领域在内的整合性学习活动。

(二)案例二 上海老街[29]

一天,教师带领幼儿参观了“上海老街”,让幼儿看到了上海老街的风土人情,尝到了上海老街的小吃,访问了各种商店。

教师:“我们去城隍庙‘上海老街’玩过了,你们觉得哪家商店最好玩?”

幼儿1:“泥娃娃店最好玩。”

幼儿2:“剪纸店很好玩。”

幼儿3:“钟表店里的钟表很漂亮。”

幼儿4:“老师,我们想做‘上海老街’的游戏。”

教师:“好啊,那我们来商量一下,怎么做‘上海老街’的游戏。”

教师与幼儿通过商量,一起在活动区规划了小商店。

开商店首先要有商品,于是幼儿们把平时艺术活动中的各种制作品先搬进商店,如收藏的邮票、小挂件、泥工小娃娃、刺绣作品等,幼儿们发现商品不够,便又加紧制作。

教师为泥屋提供了白胚的陶瓷花瓶,提供了盆子、蛋糕盒子,为画室提供了布条、雨伞(一种色彩)、白色的扇面,为用品店提供了白色的汗衫、手帕,为玩具店提供了各种废旧材料。教师还发动幼儿共同收集各种材料。

在“苗苗钟表店”里,幼儿们自己设计各种手表、钟。用什么材料做手表的表面呢?有的用汽水瓶盖子做表面,有的用药瓶盖、雪花片做表面,用笔在表面上画上数字记号。有几个幼儿一起商量,用一次性盘子做表面,用筷子拼成表带,制作了一个特大的手表,挂在商店门口。有个小男孩用盆子、塑料管做成机器人钟,机器人眼睛一大一小、似睁非睁,非常有趣。

在“仔仔玩具城”里……

案例分析:

从活动“上海老街”的记录中,至少可以得到以下思考和启示:

1.活动“上海老街”是基于幼儿参观上海老街的经验基础上而产生的。活动过程虽然有教师的参与,但是,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活动材料的提供者,而不是指导者,更不是教学者。在这个相当低结构的活动中,没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幼儿活动的过程主要是幼儿们自发产生的。幼儿对上海老街和商店的理解,也只是基于他们自身的经验,商店内的商品更多是与他们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的,如泥工小娃娃、自己设计的钟表,等等。教师并没有要求幼儿去认识和理解“上海老街”的文化意义和传统特色,尽管“上海老街”有许多富有上海特色的小吃和工艺品。

2.在创设活动区时,活动依然聚焦在“哪家商店最好玩”上。就此而言,活动区活动“上海老街”的性质是“由儿童发起深层次探索活动,旨在满足儿童的需要,以儿童的兴趣为导向”的。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很投入,很主动,虽然只是一个几近“纯游戏”的过程,幼儿好像没有学到什么知识。但是,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重温了他们自身的经验,从他们自身的立场理解“上海老街”,满足了他们自由探索和表现、表达的需要。

3.在活动区“上海老街”中,幼儿从商店布局到商品制作,整个过程是幼儿与物和与人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获得经验,建构知识,与人沟通,协调关系,逐渐发展和形成自我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