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与概论

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与概论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幼儿园课程内容具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性,目前我国根据《纲要》编写的教材琳琅满目,需要幼儿园根据本园的需要自主选择。(一)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所谓目的性,指的是选择的课程内容必须符合并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因此,了解幼儿是选择课程内容时遵循适宜性原则的关键,了解幼儿需要注意两点。因此,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应充分体现生活性原则。

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与概论

幼儿园课程内容具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性,目前我国根据《纲要》编写的教材琳琅满目,需要幼儿园根据本园的需要自主选择。强调多元化和自主性选择并不等于随意性选择,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课程目标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教”的问题,而课程内容则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它在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可以说课程内容选择是整个课程要素的核心,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和目标的达成。

从之前的论述中,我们了解了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然而如何从这些范围中选择具体的课程内容?什么内容是适宜的?这就需要明确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一)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所谓目的性,指的是选择的课程内容必须符合并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因为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内容必须围绕目标来选择,否则将会偏离方向,造成课程的无效。也就是说,课程目标一旦确定,就要求选择与之相符的内容来保证它的实现。

按照这一原则,在选择课程内容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20]

(1)有目标意识

进行课程内容选择时,首先要思考选择这个内容是为了实现什么目标,基于此,对准备选择的内容可能包含的教育价值进行基本分析,衡量一下这项内容是否与目标有关联,是否还有关联更密切的内容等。

(2)正确理解目标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课程内容与目标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项目标往往需要多项内容的学习才能达到,一项内容也可以达到多项目标。因此,在围绕某一个目标来选择课程内容时,需要考虑“有哪些内容可以实现这一目标,还存在哪些内容可以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例如:针对“能进行简单的分类”这一目标,就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内容逐渐达成,包括:颜色的分类、动植物的分类、几何形状的分类等;同样,在选择某一内容时需要考虑“这一内容还可以达到哪些目标?”例如:针对“幼儿园的树木”这一写生画活动不仅可以发展幼儿的绘画表现能力,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同时激发幼儿对幼儿园的情感

因此,正确理解目标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会使得课程中的学习变得有效、自然。

(3)考虑目标达成所需要的“关键学习经验”

针对一些没有内容与之直接相对应的目标,很难保证通过特定的内容实现这些目标。例如: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来源于多次的成功经验,我们无法通过“教或学”让幼儿获得这种经验,只能通过控制内容的难易程度,指导学习方法等,为幼儿创造获得成功经验的有利条件。

2.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指的是课程内容既要符合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又能促进其进一步的发展,即难度水平处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之内。

因此,了解幼儿是选择课程内容时遵循适宜性原则的关键,了解幼儿需要注意两点。

(1)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一般特点

目前大量的学前心理学研究已经揭示了幼儿在认知、语言、社会性等方面的年龄特征和一般发展趋势,这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学依据。对于我们深刻把握当前幼儿的年龄特点也是至关重要的。

(2)精心观察现实中的每一个幼儿,确保个体适宜性

由于每一个幼儿自身特点不一样,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幼儿与幼儿之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精心观察每一个幼儿,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选择课程内容,才能确保课程内容的适宜性。

因此,了解本地区、本园、本班幼儿的一般发展和特殊需要,是选择适宜的课程内容所必需的前提。

3.生活化原则

幼儿园课程内容是提供给3—6岁的幼儿学习的,幼儿学习不同于成人学习,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无意学习、直接学习,对于幼儿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内容就是他们能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而这种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

生活是幼儿获得直接经验的最理想的场所、最便捷的方式,选择的课程内容,与幼儿熟悉的现实生活越接近,越能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就好;如果脱离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的学习就会事倍功半,《纲要》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也明确规定:“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因此,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应充分体现生活性原则。让大自然、大社会成为幼儿的活教材,从贴近幼儿的生活中选择内容,具有直观性、情境性和活动性,使幼儿能够通过直接感知、操作和体验,进而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获得基本态度和基本行为方面的发展。

然而从贴近幼儿生活中选择内容,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贴近幼儿生活并不是对幼儿生活简单的重复,不能等同于生活本身,而是要在生活中挖掘课程内容,让幼儿亲身感受,自然学习,然后再通过生活化的课程内容,帮助幼儿整理、提升经验,促使他们进一步发展,即“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2)现如今我们不能对“贴近生活”作过于狭隘的理解。随着电脑电视大众传媒的普及,幼儿的经验获得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生活,如许多幼儿对早已绝迹的恐龙很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这同样可以看作是从幼儿的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有价值的课程内容。

【案例】香香韭菜[21]

一个天气晴朗的餐后时间,我带着小朋友们进行餐后散步活动,走到了幼儿园的种植地,小朋友们对种植地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讨论了起来,种植地里的蔬菜大家基本上都认识,有玉米、黄瓜、西红柿、茄子、山芋等,可是走到一片韭菜地时,小朋友发生了争执,佳佳说:“这是韭菜。”乐乐说:“这种的是葱!韭菜的叶子比这个大。”明明说:“这是大蒜。”……大家都不确定这块地里究竟种了什么。于是小朋友就去请教种植园的管理员伯伯,得知这里种的是韭菜,小朋友们都很惊讶,也很疑惑,韭菜和葱、大蒜究竟有什么不同?有的小朋友说:“韭菜臭臭的,我不喜欢吃。”

正是因为这么一个餐后散步发生的争执,以及大部分孩子由于不喜欢韭菜的气味,而不吃韭菜,为了让孩子了解韭菜、愿意吃韭菜,知道韭菜对身体的益处,韭菜蛋饼炊事活动应运而生。

炊事活动“韭菜蛋饼”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洗、择、剪、搅拌等技能,融合观察、讨论等形式,学会制作韭菜蛋饼,了解韭菜蛋饼的营养价值,幼儿通过自己洗菜、择菜、打蛋、制作面糊的劳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具体流程如图2—3—1。

图2—3—1 活动流程图

4.兴趣性原则

兴趣具有一种动机力量,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主动地探究它。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现代心理学研究也充分证明了兴趣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学习效果。因此也可以说遵循兴趣性原则是基于幼儿学习成效的一种考虑。如果幼儿的兴趣与课程所选择的内容相一致,兴趣就会大大促进内容的学习。

在选择课程内容的时候,首先要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寻找富含教育价值的内容,可以说,幼儿感兴趣且富含教育价值的内容,自然就是课程的内容。[22]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要考虑幼儿的兴趣,具体做法:

(1)关注幼儿的兴趣,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选择具有教育价值的课程内容

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有很多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教师要善于发现、分析,及时将它们纳入课程,例如:

教师注意到幼儿在区角“动物乐园”中喜欢根据绒毛玩具的外形、色彩等特征猜动物名,于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动物的尾巴”时,设计了教学环节:看尾巴猜动物。

(2)关注必要的课程内容,使之转化为幼儿的兴趣(www.xing528.com)

有些课程内容幼儿不感兴趣,但是从幼儿长远的发展来看是有必要的,那么,就需要教师巧妙地引导,使之转化为幼儿感兴趣的内容。

【案例1】“纸折手枪[23]

这段时间班上几个孩子对插抢特别感兴趣。只要有空,就立即跑进操作区用积塑粒插起来,对其他区域的材料,尤其是美工区用来折叠的纸张理也不理。而投放这些纸张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孩子们在折纸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得有关几何图形的变化、组合、等分等数学方面的直接经验,这是积塑插拼所不能代替的。怎么办?老师苦思冥想,突然想到了一条妙计。下班后,她精心用纸折了一把手枪。

第二天,当那几个男孩子又在津津有味地用积塑材料插抢的时候,老师一下亮出了自己的“秘密武器”。

“啊!这么棒的枪!”“老师!让我玩一会儿!”“让我玩一会儿!”“不行,我自己也要玩呀!”怎么办?几个孩子的胃口被吊得高高的……“老师,你教我们做好不好?”“好!可是有点难啊!”“难点也没关系!”简直是异口同声!

于是,孩子们心甘情愿地来到了曾经不屑一顾的美工区,全神贯注地投入了折纸活动。

【案例2】“有趣的玻璃窗”

清明时节,雨水多,气压低,空气湿度大,幼儿园长廊的玻璃窗上经常泛潮。自由活动时,孩子们经常喜欢趴在窗边用手指在玻璃上画画。爱思考的辰辰好奇地问:“为什么这几天玻璃窗上总是有水?”“大概下小雨的时候,风把它吹进来的。”大家互相猜测着、争执着,“让我们一起去查找资料!”于是,孩子们纷纷从《知识百科》《十万个为什么》中寻找答案,回家向爸爸妈妈请教。

总而言之,贯彻兴趣性原则,需要教师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关注、分析幼儿的“表现”,与教育目标巧妙联系,着眼于幼儿的发展。

5.基础性原则

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应该立足于幼儿基础素质的全面发展,并为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幼儿园课程内容应该涉及人生发展最基本的问题。

判断所选内容是否具有“基础性”的参照标准可以看它是否与儿童现在的生活、学习有直接关系;是否必须现在学,以后再学就失去最佳时机;是否是文化人类知识中的最基本成分,而且是今后学习所必需的基础;是否具有最大的应用性和迁移性等。[24]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课程目标缺失

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内容偏重认知,非常注重学科知识的获得。与80年代相比,目前的幼儿园课程已经有了很大变化,认知内容已不占绝对优势。但是,目前许多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需求,经常选择读、写、算、英语、电脑等学科知识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为了满足家长对外语、计算机、艺术等更精深的要求,甚至直接打出“双语”幼儿园、“艺术”幼儿园等招牌,以吸引家长,扩大生源。这种做法造成一部分目标缺失,使课程内容背离了课程目标的要求,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幼儿发展。

知识与技能虽然有很强的工具价值,但一个人情感、态度、习惯等对他的终身持续发展才具有更大的价值。从幼儿发展的规律来看,幼儿期是学习态度、习惯及良好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的基础,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

总而言之,为防止课程目标缺失,首先,在选择课程内容时,遵循目的性原则,从课程目标出发,全面选择课程内容;其次,将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进行比照,看看课程内容是否兼顾了课程目标,查漏补缺。

2.课程内容超载

课程内容超载是我国当前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中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内容易、浅,没有构成对幼儿智力上的挑战,导致幼儿的学习是在重复自己的经验,没有适宜的提升和发展,容易造成幼儿对学习的“无聊感”“枯燥乏味”,使幼儿失去学习的兴趣。

(2)难度适中,容量过大,在有限时间不能保证有质量地完成,导致要么“走过程”,无法让幼儿真正的学习,要么使得幼儿沉重地“奔跑”,剥夺了他们应有的自由游戏和自主活动的时间,往往压得幼儿气喘吁吁。

(3)难度过大,超出幼儿可接受水平,导致幼儿学起来非常吃力,结果就是机械记忆,会严重挫伤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幼儿对学习的厌倦。

总之,量大质不优,是课程内容超载的突出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知识总量不断增加,新的学习领域不断涌现,是一个客观原因。然而,课程设计者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对内容适宜性的思考不足是主要原因。因此,课程设计者应该意识到,课程发展的过程中,新内容的“吸收”是必要的,但要确定哪些内容的确是需要吸收,哪些可以安排在之后教育阶段的课程中更好。

总而言之,为了防止课程内容超载,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1)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遵循适宜性原则

对课程内容融会贯通,在幼儿已有水平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点拨,以利于幼儿完善经验、迁移经验。

(2)掌握课程内容的整合技巧

整合课程内容,将各学科或各领域的内容融会贯通,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

(3)课程内容的增加要有听证制度

邀请课程专家、主管部门、幼儿园教师、家长等组成联席会议,对要增加的课程内容听证、表决,集中多方面的意见,为幼儿选择和设计更有益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内容。[25]

3.课程内容选择脱离幼儿生活和兴趣

生活性、兴趣性是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原则,《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活动“要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要“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可见课程内容不能脱离幼儿的生活。幼儿园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越接近,越能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越容易使学习内容与幼儿经验产生共鸣,学习效果就越好。总之,课程内容脱离幼儿的生活,不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课程内容选择脱离幼儿生活和兴趣,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按照成人的经验选择内容,不是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所在。

(2)课程的选择局限于各种版本的教材内容,与幼儿实际所处的生活环境存在差距。

如何避免课程内容远离幼儿生活?可以概括以下几点内容:

(1)正确认识幼儿学习的特点,明确幼儿的生活也是他们的学习。

在选择课程时,需明确我们在为谁选择课程?他们有怎样的学习特点?他们需要什么?他们的生活背景是什么?对于幼儿来说,以无意学习为主,越接近他们生活的内容,越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2)关注幼儿的生活,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引出有价值的学习内容。

(3)课程是动态发展的,课程内容随幼儿的生活经验的变化而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