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化学课程内容选择策略

化学课程内容选择策略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说明化学课程内容在知识选择上并非一味地增加学科知识的量或提高课程难度,而应根据我国教育实际需要进行适度选择;这一需要的核心除教育资源、社会的需求等限制外,应导向知识的价值。化学科学知识的量变已非课程选择变化的重要原因。化学实验内容要素选择方向的变革则代表了这一趋势。

化学课程内容选择策略

(一)化学课程内容选择的新要求

1.新时期化学课程内容选择的重心变更

(1)从化学课程内容概念内涵看:从单一要素向多个要素过渡。

课程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具体该选哪些内容、其关系如何等问题一直围绕着众多研究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也曾有学者做过探讨,并对课程选择提出了众多原则性要求。例如,汪霞认为课程内容选择应遵循三项准则:内容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内容要适应学生的兴趣和要求,内容与社会现实的一致性;理查德·普林格认为,课程内容选择应从多个角度来考虑进行筛选,如社会的效用、社会责任感(激发人们的社会和政治自觉性)、共同文化教养(通过人们可以共同享用的文学传统,保持一种对价值观念和目的的共同认识背景)、个人满足感(引导学生参加一些能使他们个人得到很大满足感以及在这一意义上说能提高生活价值的活动)、有关认知的方面,家长与社会压力(既然家长们要求对孩子学的内容有一些发言权、那么课程中的学科不言而喻也会部分地反映出家长们的愿望)、心智能力等。由此可见,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成为当今课程选择应该遵循的最主要的三大原则。

在这些原则指导下我们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课程,选择什么是一个更加具体而实在的选择问题。过去,我们把化学学科课程目的定位于“为培养化学专家及化学科技精英奠定基础”时,课程内容应为“有一定难度和学术水平的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方法”,则课程选择的重心应为“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化学学科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常见事实、重要理论、化学实验和研究方法等”。今天,顺应国际化学教育发展形势和我国化学课程发展需要,化学学科课程目标已从一维走向多维、从国家化学精英的选拔走向大众化学科学素养的提高,化学课程内容也从“知识与方法”向“由多元要素系统组合而成的课程事实和教育文化”过渡。化学课程要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必须脱开化学科学单一学科的阴影将自己置身于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独立的教育形态之中;化学课程内容要挣脱化学学科体系和高等化学课程框架下的知识形态,而将其与化学思想、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社会化学问题、学生个体生活经验等融为一体,成为有一个新的系统的价值载体。由此,化学课程内容选择任务要从过去对单一知识要素的选择走向其与化学科学观念、化学学科发展及应用知识(包括问题及解决)、科学本质及化学史等多元内容要素相协调与平衡的方向过渡。

因为所需要选择的内容要素增多了,课程内容选择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了,如具体包括哪些要素、诸多要素之间的比例怎样、其作用关系如何等也成为化学课程选择的范畴。首先,对于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各要素多少的问题难以采用简单的量化方式进行决策,因为如若我们采取量化方式将要素进行配比,这其中首先需要分辨一个问题,即各要素的量如何计算,如:化学学科知识的量化单位是什么?以概念个数为单位还是以元素化合物种类为单位?各要素之间的单位是否同质,是否可以对等互换或进行比较?一个单位的科学观念是否等同于一个单位的学科课程知识?……其次,各要素内部还有多个组分,它们之间又应存在怎样的关系,如:化学学科课程知识内化学概念、原理规律、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等之间孰多孰少、顺序怎样?……这些皆属于具体怎样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即按照什么标准进行课程选择,按照什么程序进行操作,怎样衡量选择是否恰当。所以,在课程选择中难以通过纯粹的量化处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对要素之间的关系来说,课程选择需要处理的既不是一个抽象的孰重孰轻、孰先孰后的理论问题,也不是一个精确的量的配比问题,而是一个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兼容并包的平衡关系。这一平衡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相对平衡,各要素对学生作用方式的不同决定着其在课程内容中的地位及与其他要素的组合方式。

如果我们将学生化学科学观念的形成作为众多课程目标中的一项最主要的目标,那么,化学课程选择要处理的中心问题就是如何围绕这些有限的科学观念选择其他内容要素。所以说,一种课程理念决定了一种课程选择方式,不一样的课程目标导致不一样的课程选择;化学课程选择处理的应是围绕一个或多个中心要素并将其他要素与之进行配合的平衡问题。

(2)从我国化学学科课程知识的变迁特点看:弱化知识数量,强化知识价值。

学科课程因其独特的学科课程价值而使其在复杂的教育系统及课程结构中存有一席之地,而这种其他学科无法取而代之的课程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学科知识、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之中,其中尤以学科知识量最大、作用最为显现。所以,在任何学科课程内容建构过程中,其学科知识的选择应是最基础的。在理论上可以说,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选择什么样课程知识的问题,其他的许多教育问题都可以通过这个问题表现出来;或者说,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体现出来。人类不仅已有无数的化学文化知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化学知识以更快的速度在继续更新和增长着。

不同的化学知识在不同的情境中、对不同的主体来说意味着不同的意义。化学教育要继承人类化学科学文化,要满足并促进个体化学素养及其他方面素养的发展,不能穷尽其中所有,首先必须要对其进行选择。对其他要素的选择必须结合对化学学科知识的选择。在课程选择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选择能与其他要素建立一定关系并形成一定教育合力的化学学科知识。在课程实践中,如何进行课程选择、具体选择了什么知识要素直接决定着化学课程内容。

在具体的化学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可接受性、中等化学教育的基础性、课程的继承性、学习的条件性等限制,尽管化学学科知识发展很快,但从短时间来看,一段时期内的化学学科课程知识的变革速度远不及学科发展的速度。

由此可见,我国化学学科课程知识在量上的变化并未呈现单一的趋势,它经历了从增加到减少再适度变更的过程。这说明化学课程内容在知识选择上并非一味地增加学科知识的量或提高课程难度,而应根据我国教育实际需要进行适度选择;这一需要的核心除教育资源、社会的需求等限制外,应导向知识的价值。化学科学知识的量变已非课程选择变化的重要原因。化学实验内容要素选择方向的变革则代表了这一趋势。

2.课程内容选择过程中应注意的两个平衡关系

(1)学生当下的生活与未来发展的平衡。

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对于学校及教育的重要性。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是确定任何教育体系的性质、价值与最终目的的重要因素。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终结点。教育的一切举措都应起源于学生的过去,立足于学生的现在,服务于学生的未来。

对课程来说,不管什么计划、行为都得首先从学生出发。学生的“发展”是教育不变的主题,如何促进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则是其中的关键问题。过去我们做了许多打着学生发展旗号,但实际上未能促进学生发展甚至阻碍学生发展的事情,这一现象至今仍屡见不鲜。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学生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即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要为学生当下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帮助。成人都是在生活中寻求发展和进步,我们没有理由要求学生放弃当下生活的快乐而为一个未知的未来奉献数年甚至十几年的人生宝贵时光。未来是现在的自然延续,只有把握好“当下”才能为“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课程的理想状态是使学生将学习融入其生活之中,这样的课程既提高了学生当下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使其获得了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兴趣、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的条件。所以,课程内容中的诸多要素都应在学生智力能够理解的范畴内并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每一课程内容要素的价值应该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直接价值,还应有诸多潜在价值。课程内容要素之间的组合与课程内容的系统组织使其有些价值处于显现位置,而有些价值则下沉到潜在状态。

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学生既得到外显的提高,也得到内隐的发展。例如,通过化学课程内容的学习,学生既要积累能够被外界手段测评的化学学科知识,又要发展难以被衡量的多种缄默知识。课程内容开发过程中应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第一要素,既要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更要兼顾学生当下的生活质量。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应成为化学课程内容选择的一个基本准则,即我们应选择基于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所熟悉、能让学生喜欢并对提高其生活质量(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有一定价值的内容。

(2)多种社会要求的平衡关系。(www.xing528.com)

教育是一项社会事业,必须兼顾社会多方面的需要。例如,教育的文化性要求课程既要注意文化继承,又要兼顾文化的发展;教育的时代性要求教育要反映当代发展的方向或趋势,但学生的发展又需基于基础;科学的发展要求课程内容要体现一定的学术性,但学科教学必然要有一定的阶段性,等等。这一系列的矛盾都增加了课程选择的难度,难以彼此兼顾,只能在多种要求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如要处理好化学基础知识和现代化学发展之间的关系、相结合化学学科的科学性与教育的相对性或阶段性之间的关系、化学课程知识的理论性与社会的应用性或实践性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关系的处理主要体现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即既要选择基础的、经典的化学学科知识,又要选择当代刚发现或建构的新型化学学科知识;既要选择客观性与真理性相结合的化学原理、化学定律,又要选择能反映其相对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化学史料、化学事实;既要在化学学科知识系统中进行适度选择,又要根据社会发展状况在化学应用技术中进行合理选择;既要选择科学家、政治家、历史学家视野中的化学,又要选择哲学家、社会学家及老百姓视野中的化学。

当然,由于社会的复杂性、教育的有限性,通过课程选择和课程组织难以将所有因素全部囊括其中。过去,我们在选择课程时,只侧重于某个方面,而以牺牲其他的教育因素为代价,其结果是形成一种“狭窄的课程或者教学模式”。教育解决的永远是一种相对性而非绝对性平衡问题。今天,在每一次课程改革中课程设计者还会重新考虑和权衡这些问题,并根据一定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目的做出偏向性选择。

(二)影响化学课程选择的因素

1.历史因素:化学课程历史传统与化学课程内容选择

课程是一种历史文化积淀,其发展必然基于一定的历史传统与教育习惯。一定时期的化学课程是在以前化学课程基础上的发展与超越。我国化学课程虽然经历了学日本、赶苏联、仿欧美等历程,但经长期的积累也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与风格。

从1949年到现在,我国化学课程内容一直很重视知识的选择,并逐步形成了由化学物质知识(即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础理论、化学实验(包括化学方法)等组成的知识内容系统。就其中某一部分化学知识来说,也形成了自己的知识选择及组织习惯。例如,化学课程虽经数次变更,但迄今为止,我国中学阶段所涉及的物质知识基本由三部分组成,即非金属元素化合物、金属元素化合物及有机化合物。其中,非金属元素化合物主要包括卤族、氧族、氮族、碳族等元素及其化合物;金属元素化合物主要包括碱金属碱土金属、铝族中的部分金属以及以铁和铜为主的部分过渡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则以烃及烃的衍生物为主,还有部分碳水化合物及高分子化合物,但不同年代选择相应元素化合物内容要素的侧重点有少许差异。

综上所述,1949年到现在,我国各个阶段的化学课程物质知识内容均包括金属元素化合物、非金属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在三种类别的元素化合物中,有机化合物是变化最少的内容要素;金属元素化合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过渡金属元素化合物的增减;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开设的时机的改变,即哪些非金属元素化合物被选入初中阶段的化学课程,哪些非金属元素化合物被选入高中阶段的化学课程。这一传统已被当今化学课程所继承:化学物质知识内容不仅内含与学生日常生活或工农业生产相关的重要的化学事实,还是某些化学原理或规律等内容要素生长或发生的化学基础,化学课程内容选择必将其作为课程选择之重点;但是,受特定历史背景以及某些化学物质的应用价值及研究价值取向变化的影响,化学课程中物质知识要素的选择重心将继续定位于某些特殊元素及某些特殊化合物的增减上,其总体知识量受特定时期课程理论水平高低定位的影响。

今后,我国化学课程内容选择既要基于本国教育与文化传统,又要注意吸纳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经验,从而构建起一个既能达到国际化教育水平又有本国教育文化传统的本土化学课程体系。

2.价值因素:化学学科课程价值取向与化学课程内容选择

通俗地讲,化学学科课程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化学课程对作为主体的个体和社会在物质及精神等各方面的满足。化学学科教育对于学生及社会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会影响化学课程内容的具体选择。过去,我国不同时期的化学课程目的和教学任务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不同时期的不一样的化学课程内容。

当代化学课程的新的发展方向及新的价值取向必将继续影响甚至左右未来化学课程内容的选择。首先,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化学课程的主要价值应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面,但这种发展不是把学生训练成化学、地理、生物或任何其他学科领域的专家,“而是让学生们能够利用文化中的智慧和审美的资源,使之指导他们的理智行动,帮助他们从复杂的周围世界中创造意义和秩序”,即化学课程的价值在于让学生通过化学学习不仅能够习得化学科学知识,而且能够使其全部的理智和情感皆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由此决定了化学学科课程“所要还原的不仅仅是人类的理性知识,而且还要还原隐含在理性知识中的情感、意志及价值取向”。

我们且不论教育是否是一种社会再生产,一个时代社会政治和经济所提出的教育要求总是通过对教育过程中知识的重新筛选、配置和传播来实现的。化学课程选择在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的同时必须兼顾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必须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要求。但是,化学课程究竟是偏重于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还是偏重于对社会需要的满足,是偏重于人的科学素养需要还是偏重于学术能力需要,是偏重于社会的文化需要还是偏重于经济需要,则是由特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所制约。一旦教育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化学课程选择必然要做出相应的变化。

所以,未来化学课程不能仅选择系统的化学知识要素,还要选择发展和形成化学知识过程中的方法并挖掘其中蕴含的精神与价值,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化学课程价值从人的知识能力转向人的科学素养取向、从单一维度的价值转向多元维度的价值取向的要求。

3.文化因素: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与化学课程内容选择

自科学文化在人类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后,关于两种文化的纷争就从没停止过,但无论如何,科学文化已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在人类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化学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科学文化的繁荣,教育难以包括全部科学文化,这才使得课程选择成为课程发展必不可少的任务,但所选内容无法超越科学文化范畴,并且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在适当改变。

今天,科学文化包括“形而上”“形而下”两部分;它不仅包含“真”之事物,更蕴含“善”之标准、“美”之本源。所以,从科学文化角度看,对前人科学结论的继承,是人类社会文明得以延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教育的继承性,要远比这种仅对知识技能继承的理解丰富得多,它同时应该包括对发展过程、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态度的继承,就是对人类一切优良传统的继承。任何时期的科学课程内容均是基于当时的科学文化而选择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文化中的“形而上”的变化,发科学课程内容的变革更易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