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优化原则

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优化原则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中存在的问题,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可见,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适合幼儿的能力,其难度水平应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已指出了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发展阶段,这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可见,生活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与实施途径。

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优化原则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幼儿可学的内容远比应该学且能够学的内容要多得多,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什么内容应该进入课程,都是课程设计者必然面对的问题。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中存在的问题,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幼儿园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时要紧紧围绕课程目标进行,目标为内容的选择提供了基本的范围和标准。这要求课程设计者具有目标意识,根据课程目标来选择课程内容。如为了达成“能与同伴友好相处”的目标,在内容选择上,可以多安排同伴交往的机会,如角色游戏、小组合作、项目活动等。

贯彻目的性原则,要求课程设计者在选择课程内容时,第一,要关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目标或德智体美目标的全面性,又要考虑到每一个领域在认知、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全面性。第二,要关注内容与目标的关联性。即选择这个内容是为了实现哪个或哪些目标?例如,让幼儿为自己饲养的小鸡画像这一活动是否可以成为课程,教师应考虑其有何价值,能达成哪些目标?经过分析发现,“小鸡的模样”这一写生活动不仅可以发展幼儿的绘画表现能力,还有利于发展他们的细致观察能力,同时激发他们爱动物的情感。因此,可以确定为课程内容。

要警惕在贯彻目的性原则时出现以下三种目标流失的问题。第一,偏重达成智育目标的内容,而忽视达成其他方面目标的内容;第二,偏重达成语言和科学目标的内容,而忽视达成健康、社会和艺术目标的内容;第三,偏重达成认知和动作技能方面目标的内容,而忽视达成情感态度目标的内容。态度类目标之所以容易流失,主要是因为没有相应内容直接与之相对应,因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很难由特定的内容来保证。然而,这类目标恰恰是幼儿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课程设计者可形成‘学习经验’的概念,了解达成这些目标需要的‘关键学习经验’是什么”。学习经验是儿童在与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感受与体验,当教师无法直接教授这种经验时,可以通过提供合适的活动,为幼儿创造获得这种经验的有利条件。例如,要达成“自信”的目标,幼儿必需的关键学习经验是成功的体验。因此,在各类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难度适宜的活动,为幼儿获得成功提供机会。根据目标选择学习经验,构建能使幼儿获得这些经验的教育情境和教育活动,是防止情感态度类目标流失的重要方法与途径。

(二)适宜性原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明确规定,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可见,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适合幼儿的能力,其难度水平应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既有共同的最近发展区,也有各自不同的最近发展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已指出了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发展阶段,这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现实中,幼儿的发展水平虽大体遵循这些规律,但也会表现出个体差异。因此,了解本地、本园、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需要,是选择适宜的课程内容的前提。

课程内容的选择除了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外,还应适应当地当时的课程资源。具体来说,课程内容应与季节、气候等相适应。例如,有关雪的课程内容应安排在冬季,有关春节的课程内容应安排在靠近春节的时间。课程内容必须与本地本园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相适宜。例如,福建、厦门的幼儿园经常会将闽南文化选入课程内容,哈尔滨等地则会进行有关雪的活动。

在贯彻适宜性原则时,要注意发现与适宜性原则不相符的现象。第一,一些幼儿园为了吸引生源或迎合家长胃口,将外语、电脑音乐美术陶艺、体能等作为独立的学科开设。第二,一些幼儿园将小学的学习内容提前到幼儿园阶段学习,出现“小学化”现象。例如,要求幼儿能够认读一定量的字和词,要学习拼音,要掌握一定范围内的数字的认读和加减运算,这样的学习内容和范围都是超出幼儿认知水平的。第三,虽然国家在幼儿园课程管理上给幼儿园充分放权,但一些地方政府完全不顾国家政策和各园幼儿的实际情况,强制当地幼儿园使用同一套教材,这也是不合时宜的。

(三)生活化原则

对于幼儿来说,除了认识周围世界、启迪其心智的学习内容之外,一些基本的生活和“做人”所需要的态度和能力都是需要学习的。如,文明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自立意识、与人相处时应有的态度和能力等。而这些学习内容不可能仅靠教师专门设计和组织的教学活动完成,也不可能通过“口耳相传”的教学方式进行。儿童只能在生活中学生活、在交往中学交往、在做人中学做人。即使是认知方面的学习,离开幼儿的生活经验,脱离幼儿的生活实际,也会变成难以理解其意义,难以唤起其兴趣的抽象、枯燥的知识灌输。“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训练或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生活。”日本幼教大纲在“幼儿园教育必须重视的基本事项”中第一条就是:在与幼儿期相适应的生活、以幼儿的兴趣爱好为基础的、能获得直接体验的生活中展开教育。幼儿的科学教育、语言教育、美感教育等都强调在幼儿的生活中进行。可见,生活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与实施途径。因此,课程内容要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综合利用各种教育途径,科学、有效地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进行教育。(www.xing528.com)

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幼儿经常接触的事物或现象作为幼儿园课程内容。如,物体的运动、动物、植物、简单自然现象等,这类内容一方面可利用幼儿的已有经验,增强其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发现每天司空见惯的事物或现象中的“问题”及新异性,可使幼儿逐渐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养成发现、思考的习惯,这本身的价值就是无法估量的。

(四)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无不重视兴趣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兴趣具有一种动机力量,能使人进入一种“情感性唤醒状态”,产生一种吸收信息、扩展自己的倾向,为观察、探索、追求和进行创造性努力提供可能性。对幼儿来说更是如此。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幼儿的兴趣。

1.关注幼儿的兴趣,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选择相关内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教育内容的选择原则包括:“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教师应注重观察幼儿,捕捉幼儿的兴趣点,抓住幼儿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疑惑与兴趣,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引导幼儿主动探索,促进幼儿的有效学习。

案例2-1

气球是所有小朋友都喜欢的玩具,可是过不了两天就会瘪掉,只好扔进垃圾堆,如何发挥它的最大功效,又能长久地保持不瘪呢?这是某班小朋友最近所关注的问题。老师想到在气球外面贴上几层碎报纸,等干了以后它就变硬了,既可以保存一段时间,又比较轻,便于悬挂。并且它的肚子里是空的,打开后还可以盛放小物件,可谓一举两得。于是老师便以“怎样实现大家的这个愿望”为“引子”,引出一个孩子极感兴趣的系列活动——“气球玩具博览会”。

2.将必要的课程内容“转化”为幼儿的兴趣

有些课程内容从幼儿长远的发展来看是必要的,但不见得当时孩子们感兴趣,就需要教师尽量把它们转化为幼儿的兴趣。如,教师为了让幼儿了解鹅的特性,于是直接抱来了一只鹅,供幼儿观察和喂养;为了让幼儿学习按规律排序的内容,教师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项链,供幼儿欣赏,激起幼儿按规律排序制作项链的兴趣;为了让幼儿对“桥”的内容有兴趣,教师在图书区提供了各种与桥有关的图书,在积木区、绘画区等都提供了各种桥的图片,请班级某幼儿的家长——桥梁专家——带来了各种桥的模型,并带来视频和图片给孩子们讲解桥的知识。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不仅成功地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幼儿的兴趣,还培养了幼儿的新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