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方案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方案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通过课程使幼儿获得的学习经验产生累积效应,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精心组织。具体来说,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是指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的顺序和关系,使其有序化、结构化。例如,一些幼儿园是体育特色园,其在课程内容方面表现为,体育活动的数量很多。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某一领域活动数量多必然意味着其他领域活动数量少,意味着某方面的特色是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这种园本课程建设的思路是错误的,应当摒弃。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方案

幼儿园课程的目标是要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各方面的发展。但幼儿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凭单个活动或多个零散的活动就能产生深远影响的。幼儿无论是在认知、情感态度方面,还是在动作技能方面,发展都是极其缓慢的。为了通过课程使幼儿获得的学习经验产生累积效应,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精心组织。具体来说,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是指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的顺序和关系,使其有序化、结构化。

(一)幼儿园课程内容有效组织的标准

判断幼儿园课程组织得是否有效有下面四条标准。

1.连续性

连续性指主要课程经验的直线式重复。例如:如果语言领域有四项关键经验,分别是听、说、读、写,这四项关键经验在小班、中班、大班被不断强化,即幼儿园在进行课程整体设计时,小班、中班、大班的课程都会为幼儿提供进行听、说、读、写的机会。这些经验也会被更高学段的语文课程不断强化。因此,连续性被视为有效纵向组织课程的一个主要因素。

2.顺序性

顺序性涉及连续性,但又超越了连续性。顺序性强调要将每一后续经验都建立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且必须更广泛、更深入地探究所涉及的事物。仍以语言领域中的阅读为例,课程要求3~4岁的幼儿主动要求成人讲故事、读图书,喜欢跟读韵律感强的儿歌、童谣;要求4~5岁的幼儿反复看自己喜欢的图书,喜欢把听过的故事或看过的图书讲给别人听;要求5~6岁的幼儿专注地阅读图书,喜欢与他人一起谈论图书和故事的有关内容;等等。

3.整合性

整合性指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整合性强调课程应加强幼儿所获得的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帮助幼儿逐渐获得统一的观点,并逐渐增强经验对行为的指导作用。为此,加强课程内容之间、课程内容和幼儿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非常重要。我国幼儿园课程中的单元课程、主题课程、综合课程、领域渗透课程等都是为了加强课程的整合性。

4.平衡性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上述三条课程内容有效组织的标准。除此之外,还应考虑平衡性标准,即考虑各领域课程内容的比重。课程内容的平衡在某种意义上影响着幼儿发展的全面性。当前各园都在开发园本课程,一些幼儿园存在用数量来凸显“特色”的情况。例如,一些幼儿园是体育特色园,其在课程内容方面表现为,体育活动的数量很多。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某一领域活动数量多必然意味着其他领域活动数量少,意味着某方面的特色是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这种园本课程建设的思路是错误的,应当摒弃。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和方法

1.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按逻辑顺序组织指的是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来组织编排课程内容。例如,在数学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一般会遵循逻辑顺序,先安排基数再安排序数,先学习两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再学习三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先安排加法后安排减法等。遵循逻辑顺序组织课程内容的优点在于保持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有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知识,计划性较强,教师较易把握,有利于完成预定的课程目标。其缺点是较易忽视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与学习者的生活联系不密切,难以照顾到学习者的已有经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按心理顺序组织指的是根据学习者的经验、能力、兴趣、需要来组织编排课程内容。例如,在认识动物的内容安排上,先安排认识动物的外部特征,再认识动物的生活习性,最后认识动物的外部特征、生活习性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科学课程中认识动物,在语言课程中阅读与该动物相关的绘本;在艺术课中,绘制或制作该动物等。这些都属于遵循心理顺序组织课程内容。前文所述的有效组织标准之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都是从学习者的心理来考虑课程内容的安排。遵循心理顺序组织课程内容的优点在于以学习者的生活经验为基点,按经验演进的原则逐步扩大学习范围,因而能够关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课程内容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可以紧紧跟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但其缺点在于难以形成系统的经验,教师把握起来有较大难度。

然而,遵循课程内容组织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之间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一些课程内容安排可以兼顾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但也并非所有课程内容的组织都可以兼顾两种顺序。(www.xing528.com)

2.圆周法、直进法和混合法

圆周法是指在不同的年龄班级,课程内容可以重复出现,不过活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随着幼儿年龄的不同而做出适当调整。如有关过年的主题,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兴趣和可接受性,小班进行的主题是“红红的年、甜甜的年”,中班进行的主题是“欢乐的年、热闹的年”,大班进行的主题是“中国的年、外国的年”。

直进法是指将儿童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事物,依照其性质和内容的深浅分布在各个不同年龄的班级里。如关于节日的主题,小班进行有关中秋节的主题,中班进行有关春节的主题,大班则进行有关重阳节的主题。

混合法是指在编制课程时,以上两种方法均采用。

由于圆周法和直进法都有不足之处,在组织幼儿园课程内容时经常采取混合法。

(三)不同组织方式下的幼儿园课程类型

1.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强调按照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知识分类的强弱程度,这类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广域课程和综合课程。在这类课程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就是促进儿童的学习活动,而儿童的角色则是对教师所提供的活动做出反应。学科课程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师在具体活动过程中要按照一系列设计好的方案促使幼儿一步一步达成目标,进而获得较为系统的知识。所以,学科课程被认为是传递知识技能最经济有效的课程类型。

2.经验课程

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强调根据儿童已有经验、发展水平、兴趣、需要组织课程内容,因而活动课程最关注的就是儿童自身。在教育活动中,儿童可以从自身经验出发,去探索、研究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则是活动的顾问与辅助者。所以,经验课程在发展儿童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个性品质培养等方面作用非常显著。

经验课程强调幼儿个体的兴趣和需要,注重让幼儿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教师的任务在于为幼儿提供学习材料和学习环境,创设一个富有教育性的良好环境,让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自发地发现和掌握知识。它是围绕幼儿的兴趣或需要来组织学习经验,注重“做中学”,没有统一的内容,也没有统一的教学进度,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能力自由选择活动任务,自主地进行学习。经验课程的优点在于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机会,有利于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发展;其缺点在于幼儿获得的学习经验是零散的,缺乏衔接性与顺序性,学习者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3.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强调围绕社会问题组织活动内容。其中,社会问题应是儿童在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包括认识、情感、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让儿童在探索和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并努力适应或改善它。核心课程多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由于无法提前准确预料每个问题究竟能够扩展哪些经验,因而教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育素养。

一般来说,学习者的年龄越小,越适合弱化知识分类、强调心理顺序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但客观来讲,上述三种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各有优缺点,各有其适用范围,不存在绝对的好坏,在幼儿园课程实践中,不宜采用单一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事实上,很多幼儿园几乎都采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型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