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智美望实》教材内容渗透合唱的实际成果

《智美望实》教材内容渗透合唱的实际成果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合唱艺术有了兴趣,他们才能自觉、认真地唱好每一个音符,充分领会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从而注意各声部的协和,感受到合唱作品的艺术魅力。合唱教学中,教师要把激发学生兴趣看作是教学成功的前提。首先,教师要精心挑选音响资料作为补充教材供学生聆听,中外优秀合唱团的CD、重唱与重奏作品。

《智美望实》教材内容渗透合唱的实际成果

合唱教学首先要关注音乐本体,一切教学方法要以音乐作品为主线展开教学,以“兴趣”为向导。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合唱艺术有了兴趣,他们才能自觉、认真地唱好每一个音符,充分领会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从而注意各声部的协和,感受到合唱作品的艺术魅力。合唱教学中,教师要把激发学生兴趣看作是教学成功的前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选曲激趣,事半功倍

选择正确、适宜的曲目可以使合唱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选择那些孩子们熟悉的歌曲。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可选用他们熟悉的歌曲《闪烁的小星星》。教师用这首歌曲作为音乐课一开始的练声曲,我们就可以将这首歌曲进行变化,在每个乐句的句尾二分音符处,进行节奏变化将二分音符的节奏变化为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我们给学生们练习将整首歌曲都改成这样来演唱。当学生们唱会后,我们就变成合唱的形式来演唱。在演唱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高声部的二分音符就好像是光滑的丝绸,而低声部就是洒落在丝绸上的珍珠。演唱时,教师辅助手势给高声部和低声部的同学做指导,确保学生们准确地唱准自己的声部而不跑到另外一个声部。通过这样的练习丰富了歌曲的演唱形式。

(二)轮唱练习,训练听觉

轮唱是指两个声部按一定的间隔先后开始唱一首歌曲的同一旋律,在结束处先唱的声部按一定的间隔重复一次,等待后一声部一起结束。一般间隔一小节为好。轮唱有利于培养学生声部的独立性以及声部之间的互相配合,这是低年级学生进入合唱的必备台阶

低年级的学生进行轮唱练习时,同样也是选取儿童熟悉的作品。例如,一年级五线谱教材第一课的法国歌曲《两只老虎》。课上,我们就采用轮唱来丰富歌曲的演唱形式。第一遍我们两个组进行轮唱,然后这两个组交换轮唱,让每个组的同学都体验到轮唱的乐趣。之后,我们再将同学分成三个组进行轮唱,每个组同学唱完之后再轮换唱的位置,这样这首著名的短小的儿童歌曲就是采用轮唱的形式,让学生们体验到合唱的乐趣。

通过训练,我们发现:低年级的孩子对合唱非常感兴趣,孩子们在合唱训练中,养成了聆听自己和同伴的习惯,养成了关注自己,同时也关注他人的习惯。我们常跟孩子们讲:在合唱训练中,没有“我”,只有“我们”,孩子们听到自己和同学合作唱出的和谐、动人的歌声感到无比幸福与自豪,体现了自我的价值。

轮唱除了需要演唱者有一定水准的演唱技能外,还要有很强的注意力、记忆力、辨别力、控制力、反应力等综合能力。儿童在合唱活动中,首先要努力记住自己的声部;在与其他声部合作演唱时,既要唱好自己的声部又要集中注意倾听别的声部,还要学会怎样控制自己的声音和情感,并对来自其他声部的声音信息及时作出反应,从而与人配合协调。这一过程对儿童注意的有意性,注意的分配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等心理素质的发展作用明显。

(三)降低难度,适度合唱

为了降低合唱的难度,一般可安排两个声部;在合唱形式上可选择变通式的“假合唱”。以下介绍几种“假合唱”的具体做法:

1.一个声部唱歌词,另一个声部用同一声部同一旋律唱衬词(啦、哩、啊等音节);

2.一个声部用哼鸣的方法唱旋律,一个声部按节奏朗诵歌词;

3.一个声部唱歌词,另一个声部在休止或延长音处唱填充式的词曲;

4.一个声部唱歌词,另一个声部唱固定音型和延长音可自行创造。以上变通式的合唱形式是教师的实践智慧结晶,有待进一步地探索和发掘。(www.xing528.com)

(四)多声部渗透,训练听觉

1.从听觉入手,培养多声部概念

合唱是多声部、多层次的声音达到高度统一、和谐的艺术表现形式。培养合唱意识的第一步应该是培养多声部概念。

2.借助钢琴,进行听觉训练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听觉训练应从听辨音区开始。教师在高音区弹奏旋律时提示学生用手轻轻拍头,中音区弹奏时提示学生用手轻轻拍肚子,低音区弹奏时提示学生轻轻跺脚或走起来。当学生能准确地做出反应后就可以加大训练难度,进行两个音区的听辨练习。如,教师同时弹奏高、低两个音区,学生相应的反应是边走边轻轻拍头;教师同时弹奏中、低两个音区,学生相应的反应是边走边轻轻拍肚子;教师同时弹奏高、中两个音区,学生相应的反应是原地一只手轻轻拍头,一只手轻轻拍肚子。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能很好地听辨不同的音区及“双音区”了。应当注意的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训练的方式要多样化。音区听辨可以是一个学生做,也可以集体的方式进行。例如,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分别代表高、中、低三个音区,听到教师弹奏哪个音区,相应的组员做出反应;还可以扮演不同的动物,如用大象小兔子、小鸟等形象来表示不同音区。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使学生觉得有趣,同时帮助他们在不同音区中寻找自己所在的团队,培养分声部意识。

3.借助音响资料,培养多声部听觉

在低年级就应该培养多声部听觉,这样有利于今后的合唱学习。首先,教师要精心挑选音响资料作为补充教材供学生聆听,中外优秀合唱团的CD、重唱与重奏作品。其次,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欣赏课教案,对于一些作品,可引导学生关注器乐曲中声部、乐器的配置,通过一些活动来帮助体验不同的声部旋律。例如,一年级教材中的《小象》和《调皮的小闹钟》这两首欣赏曲,其共同点是都用固定音型伴奏:《小象》是一首爵士风格的乐曲,一开始的前奏就由固定音型连续演奏四次之后由弦乐奏出小象蹒跚前行的主题;《调皮的小闹钟》也是在乐曲的一开始由双响筒敲出切分音表现小闹钟。这两个一开始出现的节奏都贯穿乐曲始终。教学中,教师可在聆听《小象》前先采用体态律动,让学生感受前奏的节奏以及音高;聆听《调皮的小闹钟》前,教师先用双响筒按照音乐中的节奏敲击,学生听节奏绕圈走,熟悉固定音型,在学生熟悉了固定音型之后,再完整聆听全曲。这样,他们在听觉上就有了多声部的体验。

4.从节奏入手,建立多声部概念

节奏合奏是帮助学生建立多声部概念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切忌枯燥的操练,培养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在情境中进行节奏合奏训练。由于儿童都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所以他们很喜欢角色扮演游戏,因此将节奏合情合理地融入情境中,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理发师》一课中,我请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节奏合奏练习:训练时先分声部进行练习,然后采取从一个声部开始逐渐叠加声部的方式,直至学生能很好地进行节奏合奏。在聆听第二册器乐曲《铁匠波尔卡》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图形谱,分别扮演大师傅手里拿着大锤、小师傅手里拿着小锤打铁的情景:第一乐段第22小节开始(从前奏算起)。上述两个例子,学生是在一个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节奏合奏训练的,角色之间相互聆听、配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便可较为轻松愉悦地逐步建立起多声部的听觉概念。

(2)运用联觉效应,有助于学生节奏合奏的准确性,在节奏合奏中经常出现互相影响而产生错误的情况,使节奏合奏到最后变成了读着不一样的象声词,而节奏却是一样的“齐奏”了。运用联觉效应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在练习大扫除节奏的场景中,我设计了两种节奏:训练时,我给两种节奏分别加入两种动作配合练习,教师夸张地拿着扫把大幅度地从左扫到右,嘴巴发出“唰、唰”的声音,请学生模仿。而擦桌子的节奏则指导学生边在桌子上擦,边从嘴巴发出“嚓、嚓、嚓、嚓”的声音。由于动作幅度大小不一,由动觉影响声觉,发出的声音长短自然也不一样,凭借联觉效应就可准确地完成节奏合奏。

综上所述,在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针对教材的学习内容采用游戏的方式、轮唱的方式,将普通的歌曲改编成合唱歌曲,让低年级学生尽早接触合唱。体验到与人合作的愉悦,体验到和谐声音的魅力,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听觉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