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代广西少数民族及地域分布研究

近代广西少数民族及地域分布研究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西古称百越之地,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对完整的多民族聚居的区域社会。后文也多次说到当代时期各地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按此推算,近代时期广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应高于当代。清代时期,历史文献多将广西少数民族笼统地称为“蛮”“夷”。民国时期,广西当局不但民族观模糊不清,而且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政策仍未改变。以下对近代时期广西各少数民族及其分布地域进行论述。

近代广西少数民族及地域分布研究

广西古称百越之地,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对完整的多民族聚居的区域社会。对明清时期的广西民族情况,有人估计广西民族的比例是“民三僮七”,[1]民国时期有“汉四蛮六”[2]之谚。由此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在广西人口中所占比重之大。据1990年统计,广西少数民族人口1650多万,占广西总人口39.08%(包括今钦州地区及北海市)。[3]学者认为,清代汉人进入广西的数量是很大的”;抗战时期,大批中原汉族为避战流入广西并落籍,数量“不会很少”;1949年后,“大批外省的汉族同胞来到广西”。[4]又如宾阳县“古代主要为壮族所聚居,汉族原属少数。秦、汉和唐、宋北方及中原的汉人才大批迁入。元朝又先后有广东、福建、湖南等省的汉人迁来。清朝末期,玉林北流、兴业、陆川博白、贵县等地的一些汉族商人亦定居县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治区、地区于黎塘兴建一批厂、场、站,干部、工人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本县民族成份随之增加”。[5]这说明,古代广西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例要高于近代,而近代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比例又高于当代。后文也多次说到当代时期各地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按此推算,近代时期广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应高于当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历届政府对少数民族没有进行仔细的调查、识别和分类,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称呼不但种类繁多,且多带有歧视性。清代时期,历史文献多将广西少数民族笼统地称为“蛮”“夷”。如乾隆十九年(1755),两广总督杨应琚在日记中写道:“粤西傜、僮错居,土司环绕。”[6]广西巡抚杨锡绂说到:“桂、平、梧、浔、柳、郁等六府州所属……均有傜、僮。”[7]清《龙胜厅志》载:“西南诸夷,种类实繁,习俗各别。”[8]在统治者民族歧视政策下,少数民族“皆以畜类视之,不得称为民。”[9]这些称谓的汉字偏旁,往往被写成“犭”。

民国时期,广西当局不但民族观模糊不清,而且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政策仍未改变。旧桂系首领陆荣廷、谭浩明、韦荣昌、黄培桂等都是壮族人,但他们的民族意识已经朦胧不清。如陆荣廷只知道有“布壮”“土人”和“客人”“广人”之分,而不知有民族之别。[10]新桂系甚至将“蛋家”[11]也列入少数民族。新桂系官员昊彦文认为,广西在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有“傜、苗、僮、侗、侬、僚、伶、水、沙、仡、羊、俚、俫、但、倮、仲、马、巴、山子、黑衣、蛋家等”。今“仅有傜、苗、侗、侬、倮、伶及一部分未化的生僮而已”。[12]因认识的模糊,各种文献的统计也出入较大。吴彦文认为:“省内特种部族的人口……以傜族为最多,苗、侗两族次之,侗、侬、倮、伶、生僮均少,统计约三十余万。”[13]民国36年(1947)的《广西年鉴》记载:“本省民族,除汉族外,尚有僮,徭,苗,侗,伶,倮儸诸族,分布于本省各县,共七二四六七户,三二二,六三一人,其中以僮族徭族为最多。”[14](www.xing528.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民族工作者的调查、识别和确认,公认今天的广西境内有12个世居民族,即世代居住在今广西境内并形成村庄、街道等居民聚落的民族。这些世居民族除汉族外,其中11个是少数民族,他们分别是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彝族水族仡佬族京族[15]近代时期,京族居住在今广西防城港市下属的东兴市境内,该地时属广东省管辖,故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因此,本文的研究范围不包括今钦州地区和除上思县之外的今防城港地区,但怀集县(今广东省怀集县)在近代属广西管辖,故在本文研究范围。生活在城市的回族亦不做为研究重点。以下对近代时期广西各少数民族及其分布地域进行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