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唢呐:古老而多才的乐器

唢呐:古老而多才的乐器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音的方式是由嘴巴含住哨子,用力吹气使之振动发声,这也是唢呐的最大特色,即在于其能够以嘴巴控制哨子作出音量、音高、音色的变化,以及多种技巧的运用。历史悠久,表现力强的唢呐,在北方地区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以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深受民众喜爱和欢迎。而今年已花甲,想起自己居然还有自学唢呐的经历,不禁哑然失笑。

唢呐:古老而多才的乐器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来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了!”这首《中吕朝天子·喇叭吟》,出自明代文学家王磐之笔。从中可以看出,唢呐是乐仪中的主要乐器,以其特有的激越音响,增添许多欢闹的气氛。

唢呐,民间则呼之为喇叭,属于“簧管乐器,管口铜制,管身木制”(《辞海》)。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一带,唢呐、琐奈、锁那、苏尔奈等都是波斯原名的音译。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西晋时期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已有吹奏唢呐的形象,明代古籍中始有把唢呐用于军乐的文字记载。明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重要地位,到近现代则成为各族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历代劳动人民又不断地用自己的才智,丰富、发展了唢呐的演奏技巧,使这种外来的乐器生命力越来越强”(吴德麟《唢呐》)。唢呐既可独奏、合奏,也可以用于戏曲、歌舞的伴奏,同时又是民间的喜庆节日不可缺少的,在民乐吹打乐或地方戏曲乐队中,常作为领奏乐器使用,其音量宏大,声音粗犷,宜于表现欢快、热烈、雄壮的乐曲和热情奔放的场面,还可以演奏技巧性很高的华彩乐章,又可模仿飞禽和昆虫的鸣叫声。

唢呐是我国从南到北、由东至西流传极广的乐器。其组成结构,在木制的锥形管子上开八孔(前七后一),木管上端装一铜管,铜管上端套一苇制哨子,木管下端装一喇叭形铜质扩音器,有大中小不同类型。传统唢呐的八个孔,分别由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来按,以控音高。发音的方式是由嘴巴含住哨子,用力吹气使之振动发声,这也是唢呐的最大特色,即在于其能够以嘴巴控制哨子作出音量、音高、音色的变化,以及多种技巧的运用。

历史悠久,表现力强的唢呐,在北方地区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以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深受民众喜爱和欢迎。在农村,尤其是文化娱乐贫乏的年代里,凡有唢呐演奏,其嘹亮吹声可闻达数里,会吸引来全村老少男女及邻村村民,有的甚至倾巢出动,一睹演奏者风采和一饱耳福。往往越是观众如潮,叫好声此起彼伏之时,演奏者越发投入忘我,演奏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口内技巧和手指技巧完美统一,由此赢得更多的喝彩之声,其声名早已闻名乡里,成为家喻户晓的唢呐演奏明星。(www.xing528.com)

唐山花吹“姚氏唢呐”系曹妃甸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清道光年间姚家鼓乐棚发展至今,历经八代传人,成为冀东地区鼓吹乐园中一朵灿烂的奇葩。其花吹技巧有吹、咔、哨、耍,无所不能,并融管乐、弦乐、打击乐为一体,由姚氏家族艺人在百余年艺术实践中反复探索,使这门传统艺术不断发扬光大。所摄之图,为清朝时姚家班遗留下来的老唢呐,传承有序,年代久远,观之虽已是满目沧桑,但那高亢嘹亮之声犹在耳畔回响。

中国人对唢呐的领悟力几乎是先天性的,仿佛植入了先天的基因。唢呐在民间的普及功不可没,吹精不易,但入门还是相对容易些,甚至可以无师自通,吹着吹着慢慢就会了。笔者曾对唢呐十分痴迷,自从20世纪80年代有了录音机之后,买下许多唢呐磁带,反复播放。后来索性找来一只唢呐,经常独自跑到荒郊野外去练习,竟也能吹出“嘀嗒嘀嗒嘀嗒嗒”的大秧歌曲调。惜我终没有那份悟性、激情和韧劲,没能坚持下来,但手机里还是下载了很多唢呐演奏的段子,情缘难了。而今年已花甲,想起自己居然还有自学唢呐的经历,不禁哑然失笑。其实人生就是这样,因为曾经有过,所以才精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