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典学集:新闻传播学——重返公共价值

典学集:新闻传播学——重返公共价值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四权”的提出为民生新闻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远景”。[7]表达权则是监督权、参与权的实现途径。[8]表达权的实现,能够保障公民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在内的各种渠道公开表达观点和意见,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批评、监督和参与。“新闻本位、舆论监督、人文关怀”,强调公民参与和公共审议,这是在第二阶段基础上对民生新闻质和量的进一步提升。

典学集:新闻传播学——重返公共价值

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四权”的提出为民生新闻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远景”。新一轮新闻改革将从维护公民的“四权”入手,从体制上建立一系列保障,确保公民能够通过公开的渠道获得信息,能够通过公开的渠道表达他们的意见,尤其是不同意见或反对意见——就是中国新一轮新闻改革的目标。[6]而民生新闻也将开始价值回归之路。

知情权是监督权、参与权的实现前提。公民有权依法及时、足量了解党和政府重大决策制定的依据、内容、过程以及国家事务经济事务、社会事务的各种信息,了解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及政府官员同政务相关的个人品行、收支、家庭等情况。若传媒不能及时了解这些情况,就无法有效地实施舆论监督;公民如果不能及时了解这些情况,也无法通过新闻传媒或其他途径实施对党和国家机关及官员的群众监督[7]表达权则是监督权、参与权的实现途径。公民表达可分为群体利益的表达和公民对重大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公众问题发表见解与主张的权利。[8]表达权的实现,能够保障公民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在内的各种渠道公开表达观点和意见,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批评、监督和参与。

如果知情权和表达权不能在民生新闻上得到真正贯彻,民生新闻也就失去了其蓬勃发展的根基与生命力。民生新闻的发展,最终要回归到自身的价值本位上去,即:客观展现复杂的社会问题,真实记录事件的发展过程,通过提供理性的言论园地——即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发布并解释新闻信息,表达并且平衡意见,组织‘社会对话’”。[9]由此,改变新闻媒体唯上和唯己的出发点,将服务公众、维护公众利益成为制度下的一种自觉。“新闻本位、舆论监督、人文关怀”,强调公民参与和公共审议,这是在第二阶段基础上对民生新闻质和量的进一步提升。通过民生新闻高层次的有效运行建立起国家、社会及公民之间的对话机制和模式,使新闻重新成为社会这艘大航船的“瞭望者”和监督公权的监督者,并实现媒介的产业价值,包括品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www.xing528.com)

不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民生新闻的阶段调整需适度渐进,稳步前行,在前进的途中保持自身的特色,并与制度环境、公民意识和公众媒介素养的进步保持步调一致,与时俱进,过快或过慢都可能让媒体付出代价。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就提出,要将报纸办成人民的报纸,是“人民的公共的武器,公共的财产。人民是它的主人”,要允许“开展自由讨论”。[10]可是近半年之后此次改版即告流产。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在参与了几年的民生新闻竞争之后,于2004年打出过“公共新闻”的旗帜,2004年曾直播过江苏省厅级干部“公推公选”,报道了许多严肃的公共新闻。后因为各种原因,节目未能继续。但“公共新闻”所蕴含的“公共价值”理念与民生新闻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相符的,其核心就是使公众参与到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去。“培养和营造公民社会、监督和构建公共领域、报道和指导公共事务、交流和引导公共意见”(孙旭培),这本应是新闻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

所以,民生新闻构建公共话语平台是媒介在较高层次的一种自觉行为,不仅牵涉一个媒介功能转变的问题,还关涉媒介的自身实力、公众媒介参与意识以及一个良好的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由此可见,民生新闻的高层次转化还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