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选择小组合作探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选择小组合作探究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丁老师回到班里开始发动每个人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探究。丁老师一时也想不出办法。因为,如果儿童采取个体化的学习方式,必然会出现丁老师班级那样令人困惑的结果;另外,主题的不同和课程样态的不同,决定了彼此不具有可比性,因此也无法采用竞争的组织方式。小组合作探究因此成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必然要求。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选择小组合作探究

学习提要

小组合作探究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方式的主要原因在于它是国际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它是我国课程改革的要求,它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需要。

这个学期,丁老师所在的学校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校长在会上说,这门课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由选择主题进行探究,探究的时间安排在课余和周末进行,学期结束的时候会举行一次成果展示会。丁老师回到班里开始发动每个人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探究。过了几天,班里的仇同学跑来问丁老师:“老师,我要研究恐龙的故事,但是我在书上没有找到恐龙的资料,我想上网看看,可我不会怎么办?”丁老师回答说:“你可以找找柏同学呀,她上网可在行了!”又过了几天,胡同学也跑来问丁老师:“老师,我要画出上学的路,可我总画不好,我想让班上画画很好的李同学帮我,可是她说没时间,她还要做她的课题,你说我怎么办呢?”丁老师一时也想不出办法。这期间,班里的其他同学也跑来问丁老师各种各样的问题,丁老师感到很烦……

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内在需求。在人的一生中,我们在家庭生活、工作、休闲和社区生活中,都需要与他人合作来实现共同的目标。倘若一个人只顾自身的利益,不懂得合作和双赢,那么他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有合作精神,懂得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在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今天,合作已逐渐成为一种时代精神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具体到学校中一门课程的开展,正像情境所展示的,没有合作,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将面临一系列问题。

许多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都采取了丁老师所在学校的做法。很明显,我们看到当学生各自在课余时间研究一个主题时,教师并未因此而轻松,个人独立研究一个主题的组织方式虽然对学校传统的教学活动冲击少,但存在的问题亦是鲜明的:第一,由于教师无法与每一位学生一起参与活动,学生的探究活动无法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更不可能将学生从事的活动与他们所要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不仅综合实践活动的自身效果无法保证,而且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科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亦大打折扣。第二,个人独立研究一个主题并不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自主”是与“依存”合一的体验,正如佐藤学所说:“‘学习’是以人际交往为基础形成的……‘学习’即便是以个体出发又归结为个体,却是在个体与个体的碰撞之中形成的。”会依存他人求得帮助,这本身即是学生自主性的表现。因此“个人独立研究一个主题”只会增长儿童“一切责任由自己承担”的焦虑感和无力感。同时由于缺乏与同伴的交往,这种组织形式对学生社会性的发展也无益。第三,个人独立研究一个主题在一定程度上是违反国家课程计划的行为。学校把学生的探究时间放在课外,无法保证国家课程计划所规定的每周三课时的活动时间,因此运用这种组织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学校而言有推卸责任之嫌。(www.xing528.com)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最主要还是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与“个人独立研究一个主题”相比,小组合作研究可以保证活动获得教师的有效指导、促进学生自主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发展,方便学校落实国家课程计划。不过,从更宏观的角度讲,多数学校之所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首先是国际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学会合作是时代要求的重要素质,强调合作的学习方式是当前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和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继《学会生存》之后的另一著名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把“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看作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可见交往能力、与他人共事的能力、管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在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要了。同时,要求学会合作也是对传统学校教育过多强调竞争性的一种反思。

其次是我国课程改革的要求。改变目前过于单一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目标,也是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作为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承担起学习方式转变的责任。

再次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需要。对于任何一个任务,人们都可以通过三种组织方式来实现:竞争、个体化或合作。每种方式都有其优缺点,每种方式在一定条件下都是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校开设的一门正式课程,一方面,它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面向学生整体的生活世界,活动主题因学生生活的变化而无法固定和预期。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管理、地方指导和学校开发的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因此不同的学校在不同的地理环境、课程资源和文化处境中必然生发出不同的课程样态。显然,从课程的性质和课程实施与管理的特征来看,综合实践活动不适合采取竞争或个体化的组织方式。因为,如果儿童采取个体化的学习方式,必然会出现丁老师班级那样令人困惑的结果;另外,主题的不同和课程样态的不同,决定了彼此不具有可比性,因此也无法采用竞争的组织方式。小组合作探究因此成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必然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