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近卡尔·马克思:坚定积极态度,远离沮丧

走近卡尔·马克思:坚定积极态度,远离沮丧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潘晓来信”话语分析,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问题。一方面,否认自幼所接受的社会主义传统教育的真理性与合法性,“潘晓”也无法坚守她给自己划定的孤独的“心灵世界”。“潘晓”面临的具体问题或许早已不存在,但作为一种整体现象的人生意义争鸣始终存在。从狭义的“潘晓讨论”到广义的人生意义讨论,时代在变幻,但保持进取的人生态度不能变。

走近卡尔·马克思:坚定积极态度,远离沮丧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在人生旅途中总要经历一些风雨,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这就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然而,一些青年缺乏持之以恒的信心和意志,虽然有拥抱大海的愿望,却缺乏独自航行的勇气,遇到一点风雨便踟蹰不前,到达不了彼岸。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翻开20世纪80年代的史料,关乎青年命运最重要的文本便是著名的“潘晓来信”。1980年5月,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这封信用沉重、幽怨、郁闷、诚挚、激愤的笔触,抒写了人生痛苦与创伤,一经发表,立即引发一场全国范围内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从该年5月开始至年底,《中国青年》杂志社收到六万多封读者来信,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对这一问题的专场讨论不胜枚举。通过对“潘晓来信”话语分析,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问题。一方面,否认自幼所接受的社会主义传统教育的真理性与合法性,“潘晓”也无法坚守她给自己划定的孤独的“心灵世界”。另一方面,“潘晓来信”试图对于一种正面的个人主义话语进行洗白和拯救,这种最终归于悖论的失败尝试,却凭借其“温情脉脉的面纱”而作为社会主义年青一代的面目出现,消解了社会主义新人的规定性和正当性。

从本质上讲,“潘晓”的困惑在于个人话语崛起后,却面临着当时社会对其压抑带来的困境。被赋予许多理想色彩的20世纪80年代,在其开端之时,便以这样一种迷惘、惶惑的姿态进入历史,这的确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用王钦博士的话说,这就意味着——那些像“潘晓”一样“痛苦地”看到人生真相的孤独的个体,在他们从共同体的“骗局”中解放出来之后发现,自己只能等待着被资本的力量吸纳,面对市场的资本逻辑哑口无言。(www.xing528.com)

“潘晓”困惑的根本,在20世纪80年代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并在90年代后伴随商品经济大潮出现新的特征。很多人将“潘晓讨论”用“人生意义大讨论”的概念来解释,这没有什么问题,但后者的概念范畴更广阔。“潘晓”面临的具体问题或许早已不存在,但作为一种整体现象的人生意义争鸣始终存在。从狭义的“潘晓讨论”到广义的人生意义讨论,时代在变幻,但保持进取的人生态度不能变。正如当今网上的一句流行语:尽管“生活虐你千万遍”,依然要“对待生活如初恋”。马克思一生饱尝颠沛流离的艰辛、贫病交加的煎熬,但他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成就了伟大人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唯物史观者不需要也不善于吹嘘个人的丰功伟绩,然而摆在事实面前的是,马克思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支撑着他的革命生涯,使他在最困难的时刻仍然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