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做老板的第一大忌,老子教我创业

做老板的第一大忌,老子教我创业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孔子的“道之体”,必然是与老子,与《周易》,与《尚书》一脉相承的。这在法家叫作“术”,就是让君主在场外做裁判,也是一种老子思想的应用,只不过是消极的。培养队员、布置战术、分析形势、鼓舞士气,这是老子思想的积极应用。这就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连绵不绝、屹立不倒的原因吧,而究其根本,还是中国古老辩证思想的潜移默化。

做老板的第一大忌,老子教我创业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第四十二章)

这章原本难在“道生一”里面的“一”是什么。“一”就是对立统一的“一”,就是矛盾双方的统一体,就是有正反两面的硬币,就是太极,也叫太一。老子在讲《周易》吗?《道德经》必然是在《周易》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作为周朝图书馆馆长,说老子不读《周易》,你能信吗?

这个“一”,还是《尚书》中《禹谟》里舜对禹说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里面的“一”。老子不可能不读《周易》,也不可能不读《尚书》吧?当时都是竹简,记录的信息并不多,一个图书馆估计也没有多少书。而那时候书和文字刻在青铜器上,刻在竹简上,成本得多高?说一字千金也不为过吧?守着这么一堆价值连城的宝贝让我随便看,任谁都会不舍昼夜、手不释卷吧?

这个“一”还是孔子所说“吾道一以贯之”的“一”,曾子解释是“忠恕而已矣”,这说的是孔子的“道之用”。而孔子的“道之体”,必然是与老子,与《周易》,与《尚书》一脉相承的。因为,孔子看的书跟老子是一样的,周的文化奠基人就是武王的弟弟周公,而周公被封在鲁国,孔子便是鲁国人。

理解了这个“一”,那么“一生二”就好理解了,“二”就是矛盾双方,中国的说法叫阴阳。《周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就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反之又反的永恒运动。这种运动便产生了三,然后是四、五、六,以至于无穷。量变引起质变,最终产生了宇宙万物。

这个“三”有人认为是“天地人”三才,也未尝不可,毕竟在我们的认知里,这三者是万事万物汇聚的焦点。也有人说,这个三是阴阳产生的“和”,也就是黑格尔在辩证法中所说的“正反合”的“合”,这么理解也可以,确实也是生发万物的过程。

而以我的理解,老子的三似乎并没必要特指什么,他只是在说量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一二三要逐渐走过来,到了三之后这个系统就非常复杂了,我们很难再去建立解析模型,所以就直接到了万物。这个说法倒是又暗合了“三体”问题,不知道是凑巧了,还是老子确实观察并发现了混沌系统的特点。不过不管是不是巧合,老子清楚地理解“混沌系统”,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

万物背着阴抱着阳,就像一个“盅”里面的阴阳二气相调和,冲,之前讲过,同盅,即内空的容器,如现在喝酒用的酒盅。这比喻的还是辩证法的几个原理。

之后,老子又例行由道讲到德了。人们都不喜欢孤、寡、不穀,幼而失亲谓之孤,老而无伴谓之寡,人品不好叫不穀,这基本是人类最惨的三种情况了。但是,君主们偏偏这样称呼自己,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已经至高无上了,就不能再追求赞誉了。所谓物极必反、盛极而衰、亢龙有悔,为了避免这些悲剧的发生,当我们“益”到快满了的时候,就要“自损”了。怎么损?就是不争、谦退嘛!

就像河谷,为了防止河水溢出去变成洪灾,就要时不时地疏通河道,把河谷挖得更低,这样水大的时候才不至于泛滥成灾。做人也是一个道理,我们想想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只要自己有一点成就,溢美之词是不是就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了?这个时候,人就容易飘飘然,俗话说“不知道自己怎么回事了”,这是非常危险的。(www.xing528.com)

好不容易创业当了老板,就对团队颐指气使?你放心,这个团队绝对带不好,用不了多久,我这个老板没准也当不长久。因为我把别人当奴隶,别人自然会反抗,败事容易成事难,只要有一个存心给我捣乱的,那放心,什么事我都干不成。所以,当老板首先要调整心态,后其身、外其身。颐指气使就是在争权,揽功甩锅就是在争利。我们跟团队争,大家就变成了比赛双方,地位对等,我们就一个人,而人家人多势众,我在明处人家在暗处,谁强谁弱不是一目了然?

如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下场比赛就永远不败。把权力和利益都让给团队,我们负责定目标、找对人、给资源支持他们就好。这在法家叫作“术”,就是让君主在场外做裁判,也是一种老子思想的应用,只不过是消极的。更积极的做法呢?不要做裁判,去做教练。培养队员、布置战术、分析形势、鼓舞士气,这是老子思想的积极应用。

老子说,这些道理都是前人教授我的,我也把它们拿来教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中国哲学的宗师们从来没有一个强调自己的理论是原创的。老子这么说,孔子也说“述而不作”,意思就是我所讲的道理只是复述古人的,我自己并没有创作。孟子说“游于圣人门者难为言”,意思就是圣人把该说的都说了,我已经没得说了。

这就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连绵不绝、屹立不倒的原因吧,而究其根本,还是中国古老辩证思想的潜移默化。我们承认矛盾,但强调统一,这叫作“中”;我们承认运动是永恒的,但强调反之又反,这也叫作“中”;我们承认事物是会发生质变的,但强调这种显著的质变必然是由微小的量变引起的,应对好这些细小的量变叫作“和”;我们承认宇宙是个混沌系统,没办法为其建立精准模型,但仍然强调“道可道”“人亦大”,人是需要去努力追求道的,这叫作“德”,德便是“道之用”。这种“用”细微而弱小,所以我们把这种用叫作“庸”,这个字甲骨文的形象是上面乐器下面水桶,表示日常所用。以上这些概念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允执厥中”“中和”“中庸”了。

最后这句话,说得比较狠了,强横的人不得好死,这是我教人的宗旨。梁,原本没有下面的木,左边是水,右边是桥,指的就是横在水面上的桥,这也是桥梁的由来。具体说,高高拱起的叫桥,平平直通的叫梁。后来,建造房子用的那个贯通东西的横木是架在“栋”上面,也就是支撑的柱子上面,与桥梁的梁类似,所以就加了一个木字,表示房梁了。梁的特点是横着的,所以强梁也就引申为强横了。

老子这句话说得很重,放到现在基本相当于破口大骂,为的就是让后世人提高警惕,不是怕强横的人欺负人,而真的只是为了那些缺根弦的强横者好。欺负人的代价有多大?哪怕我们只欺负了一个人,这个人被逼急了跟自己玩命能受得了吗?更何况,其他人还在看着呢,他们能看得下去吗?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很少有强梁只欺负一个人吧?欺负了那么多人,人人都要跟自己玩命,我还能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尤其手握权柄之人,更是要慎之又慎,因为我们欺负人实在太容易了,可能就是在不经意间。但是,被欺负的人可不会管我是不是故意的,人家被我害了,就要找我报仇。想象一下,日常生活中有个人天天憋着跟自己玩命,我们是什么心情

所以,各位老板,还是好自为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