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元明清时期编年史繁荣昌盛,原因和特点启示

宋元明清时期编年史繁荣昌盛,原因和特点启示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元明清时期是我国编年史的繁荣昌盛时期。这一时期,编年史出现空前繁荣鼎盛的局面,从而体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这一时期的编年史书可归纳为三类。编年体史籍经历了隋唐五代衰微低落阶段后,何以东山再起,并进入空前繁荣时期呢?推其原因,除这一时期社会较前安定,印刷术日益广泛应用等因素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编年体的特长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宋元明清时期编年史繁荣昌盛,原因和特点启示

宋元明清时期是我国编年史的繁荣昌盛时期。

这一时期,编年史出现空前繁荣鼎盛的局面,从而体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是编纂水平大大提高。最典型的莫过于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编纂。司马光才学盖世,又兼刘恕、刘邠、范祖禹等得力助手的通力合作,他们对《资治通鉴》的撰写做了十分精密的安排。首先是编写“丛目”,即将其所选的材料依年依事初步编排起来。其次是按月日衔接,使之成为“长编”。最后是统一剪裁。司马光是《资治通鉴》主编,凡“是非予夺之际,一出君实笔削”(刘羲仲《通鉴问疑》)。编撰史书如此周密,可谓前无古人。在司马光等人努力下,用十九年心血撰写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这是古代编年史籍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它将编年史书的编纂水平推向空前的高峰,可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第二个特点是,编年史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编年史书可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通鉴类。《资治通鉴》问世后,编年体史籍空前活跃。围绕《资治通鉴》这一特定体例,续(续写)、仿(模仿)、论(论述)、注(注释)、改(改作)者,代不乏人。所谓“《通鉴》学”蔚为一时风尚,这不仅在编年史籍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即在整个古代文化史上亦属罕见。除司马光《资治通鉴》外,较有影响的还有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明人薛应旂的《宋元资治通鉴》十五卷和王宗沐的《宋元资治通鉴》六十四卷,清人徐乾学的《资治通鉴后编》一百八十四卷,毕沅的《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此外还有刘恕的《通鉴外纪》十卷,刘时举的《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十五卷等。第二类是实录类。自南北朝以来,经各朝修撰,我国实录多达一百一十六部。但历经沧桑,唐、五代、宋、辽、金、元的实录绝大部分已经亡佚。于今,唐代实录仅存韩愈的《顺宗实录》,宋代唯存钱若水的《宋太宗实录》。保存最完备的要数明、清二朝。我国现存的《明实录》,上起明太祖,下终明思宗,凡五百册,二千九百二十五卷。《清实录》凡一千二百二十册,上起清太祖,下终清德宗。第三类是其他编年史籍。较有影响的有南宋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二百卷,南宋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二百五十卷等。纵观宋元明清时期。编年史籍发展速度之快,其内容质量之高,都是以往任何时期无法比拟的。

编年体史籍经历了隋唐五代衰微低落阶段后,何以东山再起,并进入空前繁荣时期呢?推其原因,除这一时期社会较前安定,印刷术日益广泛应用等因素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编年体的特长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概括起来,编年体有以下两个特长:第一,便于考察一时代之大势。编年体最大的特点是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这样在同一时代内,各方情形皆可了然,所谓“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史通·二体》)。第二,编年体宜于长编。尽人皆知,愈至后世,史料愈繁。编年体严于以时间为序编排史事,这就可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节省篇幅,便于读者。试看《资治通鉴》上起战国,下终五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仅用三百万字,而反映同一时期的“正史”累计起来多达一千六百万字。可知“理尽一言,语无重出”(《史通·二体》),刘知幾对编年体的评价不无道理。与编年体相比,纪传体不仅没有这一长处,恰恰具有相应的短处,其短处在“事迹分隶凌乱,其年代又重复”,以司马迁之隽识通才犹不可免,因而至荀悦“《汉纪》之作,以年系事,易人物本位为时际本位,学者便焉”。(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如果说编年史的特长在汉代已然有所显示,那么经过北宋史学巨匠司马光之手得到了更大的发挥。在古代编年史籍的发展史上,司马光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应当给予他合适的历史地位。

(1984年第3期)(www.xing528.com)

[1]据于省吾《岁时起源初考》,《历史研究》1961第4期。他指出,甲骨文及《今文尚书》中的西周之文皆仅有“春秋”而无“冬夏”之名,原因是“四时的划分萌芽于西周末叶”,故古人称年为“春秋”,编年史遂以“春秋”名之。

[2]或曰《左传》二十万字。今按现行本《左传》六十卷,凡十八万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