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元明清时期酒器文化的特点与发展

宋元明清时期酒器文化的特点与发展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代是陶瓷生产鼎盛时期,有不少精美的酒器。瓷制酒器一直沿用至今。其中倒装壶为前代所未见,是宋代首创之酒器。图3-29 釉里红高足转杯明清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 “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代表明清两代瓷坛数百年,直至今日。明代的瓷制品酒器以青花、斗彩、祭红酒器最有特色。

宋元明清时期酒器文化的特点与发展

宋代是陶瓷生产鼎盛时期,有不少精美的酒器。宋代人喜欢将黄酒温热后饮用,故发明了注子和注碗配套组合。使用时,将盛有酒的注子置于注碗中,往注碗中注入热水,可以温酒。瓷制酒器一直沿用至今。北宋仍继承了隋唐酒文化的遗风,无论酒器的造型,还是酒器的装饰纹样和饮酒习俗等都包含着深厚的汉文化底蕴,瓷酒器完全占据酒器的主要领地,官、定、汝、均、哥五大官窑以及景德镇等中外知名的窑址,都生产了大批精美的瓷制酒器。器形主要有瓶、杯、盏、温碗注子和倒装壶等。其中倒装壶为前代所未见,是宋代首创之酒器。

在当时 “武功不足,文治有余”的特殊社会背景下,宋人比以前更着重于 “穷理尽性”。因此,酒器的造型与装饰,以及饮酒的习俗也与当时的诗词书画一样,不再注重大气、粗朴、慷慨,而是着重准确、细腻、韵味以至于新巧,颇有 “伫倚危楼风细细”、“淡烟流水画屏幽”的感觉,如汝窑盘口酒瓶的莹润,“绿如春水初升日,红似朝霞欲生时”的钧窑酒器,官窑的紫口铁足,哥窑的 “百圾碎”酒器,“粉似玉、白如雪”的定窑瓷执壶和景德镇的影青瓷酒器等,皆具鲜明的时代特征,为宋代酒器的代表。

古玉器在中国流传悠久,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已有7000余年的历史。直至宋代,制玉技术已属精湛。明人高濂《燕闲清赏》说 “宋人制玉,发古之巧,形后之拙,无奈宋人焉”。可见玉酒器也精美不凡(图3-28)。

图3-28 宋玉

元代虽然只有短短的九十余年,然而在瓷器发展史上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 “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得代表这一重要时代特点的景德镇窑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创烧出了诸如高温颜色釉瓷、卵白釉(枢府)瓷和成熟青花等新的品种,不但 “釉彩明亮”,而且还采用描金技术,在中国瓷酒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如釉里红高足转杯(图3-29)、蓝釉爵杯、青花诗文菊花杯、白釉描金高足杯等酒器,无论在器型上或是釉色上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以诗文词句装饰酒器的现象也颇为普遍,大大丰富了酒文化的内容。

元代瓷器虽然继承了宋代南北各个主要瓷窑的生产,但北方瓷窑没有多大的创新之作,在数量与质量上均不如宋代。南方的龙泉窑与景德镇窑则超过宋代,得到了较大发展。景德镇设立的浮梁瓷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瓷器的进步。它的青花与釉里红瓷器的烧成,是中国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青花是用钴料在胎上绘画,然后上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因它的蓝色彩绘是在釉下,故又称 “釉下蓝”。青花瓷器具有呈色淡雅、永不退色、题材丰富与实用美观等优点,一出现,便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釉里红瓷器的作法与青花相同,只是呈色原料为氧化铜,因其不易烧成而未能与青花瓷器一样得到发展。

图3-29 釉里红高足转杯

明清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 “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代表明清两代瓷坛数百年,直至今日。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明代的瓷制品酒器以青花、斗彩、祭红酒器最有特色。清代瓷制酒器具有清代特色的有珐琅彩、素三彩、青花玲珑瓷及各种仿古瓷。

1.青花瓷

青花瓷(图3-30)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达数百年之久,并远销国内各地及亚、欧、非诸国。

图3-30 青花瓷

2.釉里红

釉里红(图3-31)是用铜红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绘以纹饰再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呈釉下红彩的瓷。釉里红的烧成难度大,成品率低,尤其是色纯正者少。釉里红呈色鲜艳,白地红花引人瞩目,极受人们的欢迎。

图3-31 釉里红(www.xing528.com)

3.五彩

明代永乐、宣德时的青花瓷器,色调浓艳,具有元代青花的许多特征。明成化时,在釉下青花的瓷器上,再加上红、绿、黄、紫等彩,这就是著名的成化 “斗彩”。明嘉靖、万历时,又兴起了 “五彩”(图3-32)。五彩是瓷器釉上彩绘方法的一种。它不一定五彩皆备,但画面中红、绿、黄三色是必不可少的。人们往往将 “万历五彩”与 “成化斗彩”并提,誉为明代制瓷业一大成就。万历五彩主要特征为:大器居多,胎质稍显粗糙,胎体厚重。彩色浓艳凝厚,色调对比强烈。很多采用开光图案和镂空工艺。万历五彩也有一些碗、盘、盆、盒等小件制品。

图3-32 五彩

清代虽是我国封建王朝的末代,但在早中期,清王朝强盛,版图辽阔,城市较宋明时期更为繁荣,其工商科技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因而中国的酒器,从上古时期极其神秘的祭祖拜神的太庙逐步走向宫廷,走向官僚,终于在清代,又沿着政治管道、经济路线流入家庭,融入社会,成为商品,制作工艺也更为考究。

图3-33 清代 “对饮图”杯

清代的陶瓷酒器(图3-33),在色彩上,较前代的三彩、五彩更有发展,可谓五光十色。清代在康熙年间,制造了一大批青铜仿古酒器。当时的金银玉质酒从工艺、制式和品种、数量上也超过了前代。特别是在玉制酒器上,几成空前绝后之势。

1.仿哥窑高足杯

明代成化仿哥窑的高足杯(图3-34)通体呈不规则冰裂纹,杯口呈八角形,杯身相应有八棱,喇叭形细高足。紫色杯口,铁色圈足,与青釉相映成辉。通体有细密的不规则冰裂纹,虽非人工刻绘之花纹,但却具有极好的装饰效果,别有一番情趣

图3-34 仿哥窑高足杯

2.犀角槎杯

犀角槎杯(图3-35)系明代著名雕犀匠师鲍天成雕制的一件犀角酒器。全器呈浮槎(zhá)状。槎上仙山怪石,梅树石榴,相杂其间。一长髯老者背山倚石,端坐正中,手持书卷,沉醉书香酒意之中,惬意非常。槎右侧刻荷叶莲子,左侧雕一酒葫芦,槎底为水浪纹。在荷叶枝茎处有篆文 “天成”题记。

图3-35 犀角槎杯

“槎”,是用竹木编制的筏子。传说天上的银河大海是相通的,每年八月都有槎往来。曾有人因好奇乘槎而去,发现一处世外桃源,织女和牛郎皆悠闲自在,一派田园气象。这是晋代张华博物志》中记载的一个故事。后人将《汉书》所载张骞河源的故事与之混同,故又有张骞乘槎之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