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谢泳卷:《朝霞》杂志作者群

谢泳卷:《朝霞》杂志作者群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朝霞》杂志的风格,大体上延续了“文革”前十七年中国文学杂志的基本模式,只不过在贴近现实政治方面更为极端。但在培养文学青年和使“文革”前就开始写作的作家和学者恢复文字工作方面,《朝霞》无疑还有它的作用。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朝霞》杂志上,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都没有发表过署名文章,“文革”中最有影响的小说家浩然也没有作品在《朝霞》上发表。

谢泳卷:《朝霞》杂志作者群

朝霞》杂志的风格,大体上延续了“文革”前十七年中国文学杂志的基本模式,只不过在贴近现实政治方面更为极端。如果从文学史的角度评价,这本杂志在文学本体方面提供的意义实在有限,特别是在各种艺术形式的探索以及文学语言的运用上,《朝霞》及其作品基本没有提供什么有创造性意义的东西。但在培养文学青年和使“文革”前就开始写作的作家和学者恢复文字工作方面,《朝霞》无疑还有它的作用。也就是说,杂志的创办使新老作家开始恢复写作生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写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作家能不能重操旧业和新作家能不能实现写作的理想。

在《朝霞》杂志上活跃的主要是“文革”前成名的工农兵作家,如胡万春、段荃法、张有德、李学鰲、仇学宝等,还有一部分在“文革”前就比较活跃的作家如李瑛、菡子、任大霖、孙友田等;学者方面主要有刘大杰、郭绍虞、林放、陈旭麓以及更年轻的一些作者如高义龙、陈思和、杜恂诚等。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朝霞》杂志上,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都没有发表过署名文章,“文革”中最有影响的小说浩然也没有作品在《朝霞》上发表。从这一点判断,笔者更倾向于认为,《朝霞》杂志出现在“文革”后期(特别是“林彪事件”后),主要原因是相对“文革”前期,整个社会生活有趋于恢复正常秩序的要求,在正常社会生活中,文学艺术自然会成为人们的追求。

1974年、1975年,当时政治的主导倾向是“以安定团结为好”。[12]在这个倾向下,1975年7月前后,毛泽东邓小平谈话时曾提到:“样板戏太少……怕写文章,怕写戏。没有小说,没有诗歌。”[13]几乎同时,毛泽东和江青谈话时也说:“党的文艺政策应该调整一下,一年、两年、三年,逐步逐步扩大文艺节目。缺少诗歌、缺少小说、缺少散文,缺少文艺评论。”[14]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对电影创业》《海霞》的批示,支持姚雪垠完成长篇小说李自成》以及对《鲁迅全集》的出版、《诗刊》复刊等许多批示,都比较有利于恢复“文革”前中国文学的格局。《朝霞》虽然创刊稍早,但大体上顺应了主流的政治要求,它后来的稳定出版也与当时的形势相关。[15]

在《朝霞》创刊前后,全国各地都有类似的文学期刊在恢复,如湖南的《湘江文艺》、山西的《汾水》等。[16]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把《朝霞》及“文革”后期恢复和创办的各种刊物,放在常态的行政权力运作中来理解,比较符合实际。至于杂志的内容和风格,不要说“文革”时期,就是“文革”前十七年的各种刊物,大体也是同一个模式。[17]《朝霞》出现后,作为文学平台,它吸引了相当多有志于文学写作的青年,从下面的统计中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

1976年后成名的部分中国作家在《朝霞》杂志发表作品情况(www.xing528.com)

(只统计真实姓名,笔名不算在内,如余秋雨用笔名发表的文章不做统计)

(续表)

(续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