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庭教育的关键是适度引导

家庭教育的关键是适度引导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要孩子提出要求即使在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也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物质的需求。这样爱的结果,将失去一个勤劳、善良、能干、上进、富有同情心的孩子,孩子经不起挫折困难,受不得一点委屈,成了温室里的花朵。要想改掉溺爱孩子的习惯,父母首先要懂得家庭教育的意义和方法,要学会理性地教育孩子,不要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父母不要在家里,把孩子当作特殊的一员,不要搞特殊化,家庭成员一律平等。

家庭教育的关键是适度引导

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是一种血缘亲情的爱,但爱孩子要爱得理智,要掌握好爱的尺度。

如果父母不理性,过度宠爱孩子,会让孩子变得娇生惯养,让孩子为所欲为、横行霸道,这种爱就不是真爱,爱的结果往往与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驰,这种爱会演变成“害”,这种爱就是常说的“溺爱”。

在一座美丽的大山脚下,有一个非常美丽的湖。湖中的小岛上住着一对以在湖中捕鱼为生的老夫妻。

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岛上。它们是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的。老夫妇见到这群外来客,非常高兴。

渔翁夫妇为了表达他们的欢迎,拿出喂鸡鸭的饲料和打来的小鱼喂养它们,于是这群天鹅就跟这对夫妇熟悉起来。在岛上,它们不仅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而且在老渔翁捕鱼时,它们还随船而行,嬉戏左右。

冬天来了,这群天鹅竟然没有继续南飞,它们白天在湖上觅食,晚上在小岛栖息。湖面封冻,它们无法获得食物,老夫妇就敞开他们茅屋的门,让它们在屋里取暖,并且给它们吃的,这种关怀每年都延续到春天来临,直至湖面彻底解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对老夫妇就这样奉献着他们的爱心。有一年,他们老了,离开了小岛,天鹅从此消失了。不过它们不是飞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冻期间饿死了。

(左夫,《快乐是一种心态》,有删改。)

故事中渔翁夫妇对天鹅的爱,绝对是无私而又真挚的,毕竟这些漂亮可爱的小生灵为孤寂的他们带来了慰藉与欢乐,帮助他们排遣了心灵的寂寞。在寒冷的冬天里,不能适应北方严寒的天鹅肯定也需要他们的照顾与呵护。可是渔翁夫妇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习惯了被他们保护的天鹅,一旦失去他们的怀抱,结局将是十分悲惨的。

中国有一句古语:“惯子如杀子。”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溺爱有毒,是对孩子的伤害。”表达了同样的道理。所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特别注意对爱的掌控度,不能没有爱,但也不能溺爱。

那么溺爱有哪些表现形式,以及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1.给孩子特殊待遇。在现实的家庭中,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把孩子当成“掌上明珠”,伺候得像“小祖宗”,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得到特殊照顾,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齐呵护,叔叔阿姨捧在手心里,要啥给啥,百依百顺,说一不二,全家都看孩子眼色行事。这样的孩子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要求独享,缺乏独立

2.给孩子过分关注。就是孩子得到一家人时刻的关照。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嬉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们坐一圈把孩子围在中心,一再鼓励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爱的结果是孩子自以为自己是中心,把自己当成“小太阳”,渐渐让自己变得骄傲自满,自以为是。

3.对孩子的要求轻易满足。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各种要求有求必应。只要孩子提出要求即使在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也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物质的需求。这样的爱的结果是孩子的贪婪之心逐渐滋生起来,对物质的需要越来越高,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恶性膨胀,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www.xing528.com)

4.允许孩子生活懒散。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晃晃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有始无终。

5.对孩子祈求。边哄边求着孩子吃饭、睡觉或学习,答应孩子条件后,孩子才完成自己的事情。这样本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导致他还误以为是父母的事。容易造成孩子不辨是非,没有责任心不懂感恩,教育的意义丧失殆尽。

6.对孩子的事包办代替。就是父母常常替孩子做好一切,使孩子不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做任何家务事,不帮助父母减轻负担,不会学着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自己的事情自己不会做。这样爱的结果,将失去一个勤劳、善良、能干、上进、富有同情心的孩子,孩子经不起挫折困难,受不得一点委屈,成了温室里的花朵。

7.对孩子的行为大惊小怪。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不怕摔跤,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由于父母见不得孩子经受一点点磨难、痛苦,孩子摔跤了,惊慌失措;孩子走在雨中,大呼小叫。这样就造成了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参与生活感受体验的机会减少,孩子的胆子越来越小。

8.剥夺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9.袒护孩子的错误。就是当孩子做了错事,父母就帮孩子打圆场,推卸责任,甚至会找出各种理由为孩子开脱。这样会让孩子对错误行为没有认识,或者总以为做错事有父母帮助,变得天不怕,地不怕。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我爸是李刚”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由此可知,溺爱只会毁掉孩子的前程,这种溺爱的种子会生长出与父母的愿望相反的果实,有时还会结出“恨”的果实。

父母的舐犊之情完全可以理解,但爱不应该是盲目的,不应该是溺爱。真正意义的爱,是父母掌握好爱的分寸,懂得爱是着眼长远,是为了孩子健康的成长。父母要学会拒绝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不合理的爱。孩子的成长犹如树的生长,也需要及时扶正、修枝。有时父母的爱要隐藏,爱在心里,要学会适当放手,适度狠心。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绝不包办代替;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要及时指出来,并帮助其克服和改正,绝不袒护;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学会说“不”。这样做,看似无情却有情,是科学的爱,是正确的爱。

那父母具体怎么做,才能防止对孩子的溺爱呢?

1.父母要学会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想改掉溺爱孩子的习惯,父母首先要懂得家庭教育的意义和方法,要学会理性地教育孩子,不要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要给孩子设定行为边界,不是孩子想怎么就怎么;想要什么就满足什么。要让孩子能够接受父母说“不”。任何孩子都不会因为父母对自己说了一次“不”,就觉得父母是坏妈妈或坏爸爸。

2.父母要让家里没有特殊的成员。父母不要在家里,把孩子当作特殊的一员,不要搞特殊化,家庭成员一律平等。不能把孩子当自己的特殊物品,给以特殊的照顾。孩子虽然还小,但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习惯和能力。既要把尊老爱幼当作家庭的文化家风,又要把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宽容理解落实到具体的生活细节中去。家庭的每位成员都要为家庭的幸福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

3.父母要能接受孩子的发怒和哭闹。孩子不可能每时每刻都精神抖擞、表现出色,任何孩子都会有发怒哭闹、调皮捣蛋的时候,这是非常正常的。所以,当孩子发怒或者对一些事情提不起兴趣的时候,父母不妨坦然接受,不要过于紧张。如果孩子一出现问题,父母马上就跑去安慰他或者满足他的一些无理要求,那么孩子就会习惯于用吵闹来解决问题。

4.父母要让孩子经受风吹雨打。父母要端正教育培养孩子的态度和认识,不要事事包办代替,要让孩子学会劳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让孩子有生活的体验,能经受挫折、委屈、失败,必要时父母要给孩子人为地制造一点小小的挫折,在实践中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中使孩子获得承受挫折的能力,最终战胜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没有经受风吹雨打的孩子永远生活在襁褓中,很难自立自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