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庭教育的成功在于有度

家庭教育的成功在于有度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孩子一定要慢,要懂得教育是一门慢艺术。慢养并不是时间上的缓慢,而是说教育孩子时,父母不要担忧、不要心急,不要给孩子“超标”的期望,不要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不要以孩子当下的表现来评价判断,更不要拽着孩子按照自己的愿望前行,而是要尊重孩子的差异,正确看待和评价孩子行进的速度。确实,教育孩子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要慢,不要着急。

家庭教育的成功在于有度

教育孩子一定要慢,要懂得教育是一门慢艺术。要有种花、钓鱼的心态,要耐心等待花开、鱼起。慢养并不是时间上的缓慢,而是说教育孩子时,父母不要担忧、不要心急,不要给孩子“超标”的期望,不要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不要以孩子当下的表现来评价判断,更不要拽着孩子按照自己的愿望前行,而是要尊重孩子的差异,正确看待和评价孩子行进的速度。一位同事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同事的女儿,当年读小学的时候常被带到办公室来。

记得有一次,同事对我说:“你看我的孩子不爱吃饭,瘦小,怎么办啊?”

我说:“你这孩子多少岁?”“10岁。”我说:“才10岁你着什么急啊?”“她学习成绩也不行,吃饭也不行,比同龄人都要矮一头,怎么得了。”我说:“你这么优秀,自己的孩子会差多少呢?你不要着急,太在乎这个东西没用,养人要慢慢来,你着急她也不会长啊!”

几年后,我在路上碰见这位同事和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走在一起。碰面后,同事说:“叫爷爷。这就是当年那个黄毛丫头。”我说:“你看你当年是那么着急,孩子几年工夫,长得比你还高,比你还漂亮。”同事说:“当时我真的着急,现在却觉得很自豪。”

确实,教育孩子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要慢,不要着急。

只有慢养,才能让孩子发现最好的自己,也才能让父母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真正的园丁是不会在意花开的时间,他们知道每种花都有自己的特点,只是开花的时节不同。

传说上帝给了人一个任务,叫人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

蜗牛已经在尽力地爬了,但每次总是只能挪动那么一点点。人拉它,催它,吓唬它,责备它,甚至踢它,蜗牛仍然不紧不慢地往前爬。人在极端疲惫、懊恼之余,开始向上帝抱怨,为什么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人朝着天上喊,天上一片安静。

人想尽一切办法,想让蜗牛提升速度,但蜗牛还是只能挪动那么一点点。蜗牛受了伤,流着汗,喘着气,撑着疲惫的身子,带着伤痕累累的身体,怀着恐惧、紧张的心情,痛苦地跟在人的后面。(www.xing528.com)

人没有办法了,只得任蜗牛慢慢往前爬。

人觉得极端疲惫和懊恼,心想不管它了,先到前面树下的阴凉处等蜗牛吧!此时一阵凉风吹来,让人颇有睡意,于是人便闭起眼睛享受这片刻的悠闲。

不久,人便听到蜗牛的脚步声离他越来越近,当人睁开眼睛时,蜗牛已悄然到了跟前。咦,怎么才闭上眼睛一会儿,蜗牛就赶上了?于是人放松心情,放慢脚步,陪在蜗牛旁边,一边与蜗牛聊天,一边欣赏着路边的景色。当闻到沁人心脾的花香,听到鸟鸣,看到晶莹的露珠在树叶和草茎上闪烁时,人困惑了——原来路边有这样美丽的景色,为什么我以前没有看到?莫非是蜗牛在带着我散步?

人发现,这是一次非常不错的散步经验啊!回到出发地后,上帝又出现了。上帝问人:“这次散步感觉如何?”人说:“刚开始我走在蜗牛的前面,感觉好累!后来我就陪在它的身边走,觉得轻松愉快多了。”上帝说:“对啊!我是叫你陪蜗牛散步,不是叫你带蜗牛散步。”

(张笑恒,《白岩松人生哲学》,有删改。)

带蜗牛散步,如果脱离了蜗牛的实际,注定是一场痛苦又失败的散步;如果陪蜗牛散步,回归了蜗牛的本真,才是一场愉快又幸福的旅行

蜗牛恰似上帝派给父母的孩子,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试图拖扯着他奔跑。现实中,多少次,父母逼迫刚放下小提琴的孩子马上拿起画笔;多少次,父母要求孩子诵读唐诗宋词,无视孩子想自由玩耍的眼神;多少次,父母责备和埋怨孩子识字的数量比不上邻居的孩子,无视孩子的爱好等。

父母一味催促孩子——“快点,再快点”“孩子,快快长大”“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对速度的崇拜和对效率的迷恋,带来的是家庭教育的浮躁和功利,让孩子丧失了细细品味成长过程的心境,辜负了一路上的花香、鸟鸣和露珠。

父母要有陪蜗牛散步的心态,当放慢脚步、放松心情的时候,或许父母会和孩子一起,遇见辽阔的美丽风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