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城乡关系研究: 城乡形态变迁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立

中国城乡关系研究: 城乡形态变迁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立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是当今城乡关系的历史根基。遗憾的是在经济文化重镇长三角地区,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乡要素流动、地方政府实践与居民社会心理的互动着墨不多。因此本书以江苏、浙江和上海地区档案等原始文献的解读为基础,试图再现这段复杂的历史,弥补学术界于此问题研究的不足。

中国城乡关系研究: 城乡形态变迁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是当今城乡关系的历史根基。就学术史而言,以往多聚焦于农村土改、合作化、统购统销人民公社化等制度变革,以及城市社会改造和工业化建设,未能深入展现20世纪50—60年代城乡经济联系和社会流动的复杂性与多重面相。

对城乡关系的回溯集中于1949年前和1978年后。改革开放以来的城乡经济研究,论述重心为城乡二元结构的演进、城乡差距、工业化与城乡关系,以及城市化背景下的城乡机制(1)(2)(3)。对于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研究,无论整体性考察(4)(5)(6),还是对江南(7)(8)(9)徽州(10)烟台(11)、长江上游(12)、广西(13)的区域探讨,都反映了工商业发展和城乡形态的深刻变动。

至于这两个时段之间的城乡关系研究,则多着力于体制的建立和影响,国内外的有关论述大致可分为八类:①中国领导人对城乡关系理论与政策的考察(14) (15)。②城乡关系史的总体分析(16)(17)(18)(19)。③从行政区域调整来考察城乡关系变动(20)。④区域研究,如陈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四川城乡关系的研究(21)。⑤从制度层面分析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原因和特征(22)(23)(24)(25)。⑥分析城乡人口迁移(26)。⑦探讨城乡市场、手工棉纺织业发展、苏北农村集市贸易变迁(27)(28)(29)。⑧市场系统与行政单位的关联(30)

就目前的研究而言,主要存在三种取向。第一种是对政策过程的阐释,如从工业化战略和利益集团角度解释城市偏向,借以了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路径与特点;第二种是考察城市工业化对农村生产、消费的总体影响;第三种是区域城乡关系的变动。前两种取向侧重于从宏观角度研究户籍就业、福利等隔阂因素的建立和消除,或立足于经济指标的比较,而对其形成机理、理念缺乏细致探讨,导致理论层面与技术环节的错位。在第三种取向中,对城乡形态的探讨还不深入,忽视了转型中的历史延续和传统改造,尤其是档案等一手资料的挖掘仍不够充分,无法与乡村史研究相媲美。迄今对城乡空间形态与政府行为的考察仍较薄弱,当前的城乡一体化着眼于都市圈与城市群或村镇规划,如长三角城镇体系仅统计到县市一级(31)(32)(33),对市镇的经济功能和市场贸易的跨区流动尚付阙如,并以经济指标的分布替代了空间关系和社会变迁。(www.xing528.com)

其中戴鞍钢教授的研究对本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他重点考察了中国传统社会转型过程中,以通商口岸为主体的近代城市的崛起,并对近代以来长三角地区的贸易、交通、工业、农业手工业、商业金融业、人口分布和迁徙进行了深入分析,关注其引发的城乡经济关系的深刻变化(34)。方书生对改革开放前长三角经济空间的演化做了宏观分析,其中最翔实的人口密度、城市等级、交通网络的分析数据主要为1978年,他没有利用20世纪50—60年代的档案资料来分析该时期的要素流动,因而关注的多为计划经济的结果而简略了其过程(35)。邱国盛的研究着重于人口管理。1953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建立,中国二元城乡关系结构逐渐成形。但由于“大跃进”的失败及随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大量上海城市人口被精简回乡,使得逐渐固化的城乡关系结构发生强烈震荡,对上海城市和郊区农村产生冲击并引发一系列矛盾冲突(36)。阮清华在《特殊的城乡关系》一文中提到,为了将上海改造成“生产基地”,1955年上海市委提出“紧缩上海”计划,要求大量疏散上海人口,其中数十万人被当成“农民”疏散到江浙皖等周边地区(37)。上海将江浙皖等周边地区都视作农村,使之成为上海这个超大城市疏散人口的安置地,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城乡关系,实际上可视为一种特殊的“中心—边缘”关系。由于城乡隔阂,这类关系延续了很长时间,甚至在上海辖境内人员物资也不能自由流动。崔庆仙等指出,计划经济下上海扩大至十个县,虽然缓解了蔬菜供应,并未解决上海与外地的工农业产品自由流动问题,仍然大量依靠外省计划调拨且有很多障碍(38)。并进来的原江苏十县,经济上的改变并不显著。基于当时上海市区的城市辐射非常有限,条块分割限制了其影响力,上海和市郊农村仍然是城乡隔离的两大块,如市区就业需要市区常住户口。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不如江苏浙江灵活,更未出现无锡常熟、江阴那样的全国十强县。

总体来看,对乡村社会和城市社区的微观研究越来越成熟。遗憾的是在经济文化重镇长三角地区,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乡要素流动、地方政府实践与居民社会心理的互动着墨不多。重制度之变迁而轻数量之分析,重静态特点概括而轻动态过程描述,诉诸宏观框架的动因分析与阶段划分,未能充分反映城乡民众的日常生活。因此本书以江苏、浙江和上海地区档案等原始文献的解读为基础,试图再现这段复杂的历史,弥补学术界于此问题研究的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