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天道损有余,写心三宿桑下

学天道损有余,写心三宿桑下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再刻,应该是写心的,于是就想到三宿桑下。三宿桑下能写心,至少对于今雨或连今雨也不是的,还需要解释一下。饮水思源,这四个字也有源,是《后汉书·襄楷传》,抄有关部分:浮屠不三宿桑下,恐久,生恩爱,精之至也。仍有苦,可见至少是理论上,不三宿桑下,以避免生恩爱的办法是高姿态,眼里有哲人之光才能看到的。但与王戎有小别,是对于浮屠的不三宿桑下,还有钦佩和羡慕之心。

学天道损有余,写心三宿桑下

拿起笔,像是可以套用苏东坡赤壁赋》的开头,写“甲戌之冬,腊月既望”。写这一天做什么?是因为从旧,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生辰,自己虽无高位,多少也有些个人迷信,不甘心沉默,无声无臭过去是也。然而可惜,写完“既望”,以下的文章就作不下去,因为照制义“承题”的成规,要写某某与某某,或手提肥鸭,或手提名酒,推门含笑而入云云,而据估计,一定是门庭冷落,旧雨今雨都不来。何以一至于此?说来话也不很短。概括说是“多”反而化为零。这难懂,还要具体说,是在此之前,有惜老怜贫之美德的旧相知,共四处,其中一处为百里外的家乡,都曾利用现代化的问答工具,说有拉我去庆生辰之意。我感谢,也高兴,但作答,就要顾及无分身法的现实,说“暂不能定,至时听我回话”。怨上天或谢上天,放下电话我就把回话的事忘了,而腊月既望不言不语就来到跟前,就回话说是过了时,怎么办?想想,也好,盖赵州和尚有云,“好事不如无”,干脆就轻松一天吧。但轻松,无声无息,又像是对不起这一年一度,于是又碰上个“怎么办”。秀才人情,可以来个五言四韵,可惜既没有诗兴,又怕言不能尽意。剩下的路只有一条,是诌散体一篇。

诌文,面要有题,里要有题材,而命题则大不易。这有时使我想到青少年时候的语文老师,作文课,他们面对黑板,一写就是三五个,任我选用。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师远了,单说今天,我必须自力更生,拟个能够纪念生辰的文题。生辰一年一次,要是现时的,纪念,即所谓留影,最好是能反映心情的,于是什么光一闪就想到“三宿桑下”。何以就想到,也要说说因缘。是熟人靳氏父子好古敏求,集铜墨盒,写铜墨盒,与同古堂的传人张幼丞先生结识,承幼丞先生不弃,说拟治印为赠,问我刻什么文字。余生也不晚,在北京念大学时期,张樾丞先生还在琉璃厂挂治印笔单,又从诸师辈口中,知道樾丞先生的高超造诣,所以未登门求教者,人微兼阮囊羞涩,无此胆量也。已失之东隅,今可收之桑榆,心情的感奋就不用说了。其后是想刻什么文字。先定性质,是闲章。闲章可以写身,已有王玉书先生为刻一方,曰“元大都健德门外之民”,记去岁十月迁居,食息之地已经是元都城的北郊。学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再刻,应该是写心的,于是就想到三宿桑下。

三宿桑下能写心,至少对于今雨或连今雨也不是的,还需要解释一下。饮水思源,这四个字也有源,是《后汉书·襄楷传》,抄有关部分:

浮屠(佛或佛弟子)不三宿桑下,恐久,生恩爱,精之至也。

“精”是对浮屠生活之道的评语,意思是,时时处处留意,避免生爱恋之情,这个办法很好。为什么好?是因为没有爱恋之情,就不会受爱而不得之苦。这是佛家的看法,由心理甚至由逻辑方面看,都很对。因为一切苦都是由求而不得来,无情爱就无求,无求就没有不得或失,自然就没有苦。但这看法有问题。问题有偏于理论的,是去了爱恋,还可以算作人生吗?还有偏于实际的,是喜怒哀乐,与生俱来,清除它,可能吗?至少是容易吗?显然很不容易。所以要修止观法,观中还有一种曰不净观,即设想红粉佳人都是满身血污,并不可爱。可是事实呢,有些修止观的还是不免于思凡,或终于下山了。但下山,就不免仍要饮食男女,也就仍有爱恋,仍有求,仍不免于受苦。仍有苦,可见至少是理论上,不三宿桑下,以避免生恩爱的办法是高姿态,眼里有哲人之光才能看到的。(www.xing528.com)

我眼里没有哲人之光,可是昔年读了些谈论人生之道的书,又自己不得不在人生的路上挣扎前进,对于佛家的破情障以灭苦的想法,总是点头称叹。说点头称叹,不说信受奉行,是因为自己高不成,只好低就,走王戎的中人的路。《世说新语·伤逝》篇记载:

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

这圣人是佛家的,或道家的(庄子称为至人或真人),都由修养来;至于“最下”,如《红楼梦》中傻大姐之流,见妖精打架而不动心,用庄子的话说,是来于天机深。我呢,属于“其耆(嗜)欲深者其天机浅”一流,想从傻大姐之后,到伊甸园里过无思无虑的生活,办不到了。另一条高攀的路,佛的无智亦无得,道的无所持而逍遥,也未尝不心向往之,只是因为有自知之明,就连想也不敢想。剩下必走的路就成为王戎式的,上下够不着。但与王戎有小别,是对于浮屠的不三宿桑下,还有钦佩和羡慕之心。推想有的人会问,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刻个“不三宿桑下”的章,勉励自己,寤寐求之呢?原因很简单,是自知还没有这样大的本领,吹牛,心不安。但径直承认自己走三宿桑下的路,人将疑为破罐子破摔,也不好,如何补救?只好这里注一笔,说所谓“三宿桑下”,是表示,若干年胡思乱想,说长道短,深知生恩爱之不妥,却还在过桑下而屡屡留宿,就真如陶公渊明所慨叹,“总角闻道,白首无成”了。终于无成,惭愧,惭愧。但“知惭愧”也是一得,生辰有得,虽门庭冷落,也就可以安心了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