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兵学通史:隋唐五代军事改革

中国兵学通史:隋唐五代军事改革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代十国时期,地方藩镇割据混战,将骄兵惰的恶习有增不减,军纪败坏,严重影响军队的战斗力。针对这一现状,力图有所作为的李克用、李存勗、郭威、柴荣等人先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军事改革,革除了旧弊,重新整顿了军队,面貌焕然一新。当时军队最大的问题就是将士藐视军纪,为所欲为,稍有不满便企图拥兵作乱。这是自唐末以来形成的骄兵集团的恶习。参差不齐的兵员素质势必影响军队的战斗力。

中国兵学通史:隋唐五代军事改革

五代十国时期,地方藩镇割据混战,将骄兵惰的恶习有增不减,军纪败坏,严重影响军队的战斗力。针对这一现状,力图有所作为的李克用、李存勗、郭威、柴荣等人先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军事改革,革除了旧弊,重新整顿了军队,面貌焕然一新。

一是严明军纪,令行禁止。当时军队最大的问题就是将士藐视军纪,为所欲为,稍有不满便企图拥兵作乱。这是自唐末以来形成的骄兵集团的恶习。李克用父子为增强实力,摆脱对朱全忠作战的被动局面,大力整肃军纪,严格执行赏功罚罪的纪律,经过整顿后的军队“进退有序,步骑严整,寂然无声”[157]。在高平之战中,后周军先遭挫折,樊爱能、何徽所统领的右军刚与后汉军交战就溃败,樊爱能、何徽率领骑兵抢先逃跑。柴荣在危急时刻亲自督战,张永德、赵匡胤等将士奋勇冲杀,转败为胜。战后,张永德向柴荣进言:“苟军法不立,虽有熊罴之士,百万之众,安得而用之!”[158]柴荣决心严肃军纪,斩杀了樊爱能、何徽等七十余名败军将吏,“自是骄将惰卒始知所惧,不行姑息之政矣”[159]。与此同时,柴荣又分别奖赏了作战勇敢的将士,提拔任用了李重进、向训、张永德、史彦超、赵匡胤等数十名将领以及士卒,信赏必罚,极大地振奋了军心士气。在此后的三征南唐之战、北伐契丹之战中,柴荣坚持严格执行军纪,还特别申明军队不得进入民居、践踏民田,对违令者坚决按军法处置,维护了军令的权威

二是精兵锐卒,整编禁军。五代时期的军队多实行募兵制,士卒终身服役,因此军队中经常是老弱混杂,既有新招募的兵员,也有长期服役的老兵。参差不齐的兵员素质势必影响军队的战斗力。柴荣深知其弊,指出“凡兵务精不务多,今以农夫百未能养甲士一,奈何浚民之膏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160],命令精简禁军人员,汰弱留强,将精兵强卒选入禁军,淘汰老弱者;又从全国招募勇士,从中挑选精锐者组建殿前军,分为骑军、步军,成为禁军的中坚力量。中央禁军经过整顿之后,“士卒精强,近代无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选练之力也”[161]

三是选拔和任用有才能的将领。孙子曰:“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162]将帅对于国家和军队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也是不为过的。李克用在培植、发展势力时,注意选拔骁勇善战者充当军队将领,还将其中一部分人收为养子,诸如李嗣昭、李嗣源、李存孝等人。这些将领在作战过程中披坚执锐,攻城拔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李存勗即位后,也能大胆用将,尤其注重听取部将的合理建议,在柏乡之战中采纳了周德威的建议,在胡柳陂之战中采纳了阎宝、李嗣昭、王建及的正确主张,在奇袭大梁之战中听取了郭崇韬、康延孝、李嗣源的建议,集思广益,较好地发挥了将领的主观能动作用,加速了灭梁战争的进程。郭威即位后,提拔并重用了郭崇韬、李重进、向训等一批卓有才能的将领。柴荣不仅提拔了一大批在战场上建功的将领,诸如李重进、张永德、史彦超、赵匡胤、马全等,而且大胆任用郭廷谓等一批有才能的降将,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取得三征南唐、北伐契丹和北汉等作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注释】

[1]《隋书》卷二《高祖纪下》。

[2]《隋书》卷六十五《吐万绪传》。

[3]《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陈纪九》,宣帝太建十四年正月。

[4]《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陈纪九》,宣帝太建十四年五月。

[5]《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陈纪九》,宣帝太建十四年五月。

[6]《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陈纪十》,长城公祯明元年十一月。

[7]《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陈纪十》,长城公祯明元年十一月。

[8]参见张文才:《隋代军事史》,军事科学院主编:《中国军事通史》第九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46—50页。

[9]《陈书》卷六《后主纪》。

[10]《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形篇》。

[11]《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形篇》。

[12]《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形篇》。

[13]《隋书》卷五十四《李衍传》。

[14]《隋书》卷四十一《高颎传》。

[15]《隋书》卷四十一《高颎传》。

[16]《隋书》卷八十四《突厥传》。

[17]《隋书》卷八十四《突厥传》。

[18]《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陈纪九》,宣帝太建十三年十二月。

[19]《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陈纪九》,宣帝太建十三年十二月。

[20]参见于汝波主编:《孙子兵法研究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8—10页。

[21]参见《孙子兵法研究史》,第95页。

[22]《隋书》作三十卷,《新唐书》《旧唐书》均作四十七卷。今从《隋书》。

[23]参见谢祥皓:《中国兵学》(汉唐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50—451页。

[24]《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中。

[25]参见王凤翔:《论唐代孙子兵学的渊源与发展》,《滨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26]参见《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形篇》李筌注。

[27]《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谋攻篇》贾林注。

[28]《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计篇》贾林注。

[29]《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九变篇》贾林注。

[30]《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谋攻篇》杜佑注。

[31]《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谋攻篇》杜佑注。

[32]《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谋攻篇》杜佑注。

[33]《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下《火攻篇》曹操注。

[34]《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下《火攻篇》李筌注。

[35]《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下《火攻篇》杜佑注。

[36]参见于汝波主编:《孙子学文献提要》,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23页。

[37]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四十二《孙子后序》,中华书局,2001年。

[38]《樊川文集》卷十《注孙子序》。

[39]参见《孙子学文献提要》,第24页。

[40]《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谋攻篇》曹操注。

[41]《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谋攻篇》杜牧注。

[42]《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谋攻篇》陈皞注。

[43]《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下《九地篇》陈皞注。

[44]《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下《九地篇》陈皞注。

[45]《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下《九地篇》陈皞注。

[46]参见《孙子学文献提要》,第25页。

[47]参见王援朝:《唐代兵法形成新探》,《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4期。

[48]参见于汝波:《唐代兵学述要》,《中国军事科学》1991年第3期。

[49]《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作战篇》。

[50]《通典》卷一百五十四《兵典七·兵机务速》。

[51]《通典》卷一百五十四《兵典七·兵机务速》。

[52]《通典》卷一百五十四《兵典七·兵机务速》。

[53]《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八《唐纪四》,高祖武德二年十二月。

[54]《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唐纪八》,高祖武德九年九月。

[55]王援朝:《唐代兵法形成新探》,《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4期。

[56]《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势篇》。

[57]《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上。

[58]《中国兵学思想史》,第265页。

[59]《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上。

[60]《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上。

[61]《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中。

[62]《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中。

[63]《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中。

[64]《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上。

[65]《贞观政要集校》卷九《议征伐第三十五》。

[66]《贞观政要集校》卷九《议征伐第三十五》。

[67]《贞观政要集校》卷一《政体第二》。

[68]《贞观政要集校》卷九《议征伐第三十五》。

[69]《贞观政要集校》卷九《议征伐第三十五》。

[70]《贞观政要集校》卷九《议征伐第三十五》。

[71]《贞观政要集校》卷九《议征伐第三十五》。

[72]《贞观政要集校》卷九《议征伐第三十五》。

[73]《贞观政要集校》卷九《议征伐第三十五》。

[74]《贞观政要集校》卷九《议征伐第三十五》。

[75]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

[76]《汉书》卷三十《艺文志》。

[77]王琚:《射经·总诀》,《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中国兵书集成》第二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88年。

[78]《射经·总诀》。

[79]陈子昂:《陈拾遗集》卷八《答制问事·请息兵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www.xing528.com)

[80]《陈拾遗集》卷八《上军国利害事·人机》。

[81]《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中《陈子昂传》。

[82]《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中《陈子昂传》。

[83]《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中《陈子昂传》。

[84]《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中《陈子昂传》。

[85]《陈拾遗集》卷八《上军国利害事·人机》。

[86]《陈拾遗集》卷八《上益国事》。

[87]《陈拾遗集》卷八《上益国事》。

[88]《太白阴经》卷二《人谋下·沉谋篇》。

[89]《太白阴经》卷二《人谋下·贵和篇》。

[90]王真:《道德经论兵要义述·叙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

[91]《道德经论兵要义述·叙表》。

[92]《道德经论兵要义述》卷三《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93]《道德经论兵要义述》卷三《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94]《道德经论兵要义述》卷一《天下皆知章第二》。

[95]《道德经论兵要义述·叙表》。

[96]《道德经论兵要义述》卷三《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97]《道德经论兵要义述》卷一《天长地久章第七》。

[98]《道德经论兵要义述》卷二《将欲取天下章第二十九》。

[99]《道德经论兵要义述》卷二《将欲取天下章第二十九》。

[100]《道德经论兵要义述》卷二《将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101]《道德经论兵要义述》卷四《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

[102]《道德经论兵要义述》卷三《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103]《道德经论兵要义述》卷二《将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104]《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唐纪三十五》,肃宗至德元载十二月。

[105]《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唐纪三十五》,肃宗至德元载十二月。

[106]陆贽著,刘泽民点校:《陆宣公集》卷十八《请减京东水运收脚价于沿边州镇储蓄军粮事宜状》,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107]《陆宣公集》卷十九《论缘边守备事宜状》。

[108]《陆宣公集》卷十九《论缘边守备事宜状》。

[109]《陆宣公集》卷十九《论缘边守备事宜状》。

[110]《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李绛·延英论边事》。

[111]《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李绛·延英论边事》。

[112]《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李绛·延英论边事》。

[113]《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四《李德裕传》。

[114]《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唐纪六十四》,武宗会昌四年八月。

[115]《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唐纪六十四》,武宗会昌四年八月。

[116]《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唐纪三十四》,肃宗至德元载六月。

[117]《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五《马燧传》。

[118]《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一《唐纪四十七》,德宗兴元元年五月。

[119]《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二《唐纪四十八》,德宗贞元二年九月。

[120]《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唐纪三十七》,肃宗乾元二年十月。

[121]《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一《唐纪四十七》,德宗兴元元年五月。

[122]《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唐纪三十六》,肃宗至德二载十月。

[123]《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唐纪三十六》,肃宗至德二载十月。

[124]《旧唐书》卷一百二十《郭子仪传》。

[125]《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唐纪四十六》,德宗兴元元年二月。

[126]《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计篇》杜牧注。

[127]《樊川文集》卷十《注孙子序》。

[128]《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谋攻篇》杜牧注。

[129]《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谋攻篇》杜牧注。

[130]《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谋攻篇》杜牧注。

[131]《樊川文集》卷五《战论》。

[132]《樊川文集》卷五《守论》。

[133]《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六《皮日休·白门表》。

[134]《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八《皮日休·十原系述·原祭》。

[135]《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九《皮日休·读司马法》。

[136]《旧唐书》卷十九下《僖宗纪》。

[137]《旧唐书》卷二百下《黄巢传》。

[138]《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三《唐纪六十九》,僖宗乾符六年十一月。

[139]《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三《唐纪六十九》,僖宗广明元年七月。

[140]《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下《黄巢传》。

[141]《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三《唐纪六十九》,僖宗乾符六年十一月。

[142]《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四《唐纪七十》,僖宗广明元年十一月。

[143]《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二《后周纪三》,世宗显德二年四月。

[144]《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二《后周纪三》,世宗显德二年四月。

[145]《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二《后周纪三》,世宗显德二年四月。

[146]《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二《后周纪三》,世宗显德二年四月。

[147]《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虚实篇》。

[148]《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二《后周纪三》,世宗显德二年四月。

[149]《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二《后周纪三》,世宗显德二年四月。

[150]《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六《后梁纪一》,太祖开平二年四月。

[151]《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六《后梁纪一》,太祖开平元年八月。

[152]《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六《后梁纪一》,太祖开平元年八月。

[153]《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六《后梁纪一》,太祖开平元年八月。

[154]《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八《后汉纪三》,隐帝乾祐二年五月。

[155]《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三《后周纪四》,世宗显德四年二月。

[156]《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形篇》。

[157]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二十七《唐庄宗纪一》,中华书局,1976年。

[158]《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一《后周纪二》,太祖显德元年三月。

[159]《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一《后周纪二》,太祖显德元年三月。

[160]《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二《后周纪三》,太祖显德元年十月。

[161]《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二《后周纪三》,太祖显德元年十月。

[162]《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谋攻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