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兵学通史-隋唐五代卷:积极防御战略思想

中国兵学通史-隋唐五代卷:积极防御战略思想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积极防御具有四个特性,即作战对象是进攻之敌;手段是积极主动的攻势行动;目的是消耗和歼灭敌人,为转入反攻创造条件;防御层次既有战略防御,又有战役、战术防御。隋文帝杨坚在指导对突厥的作战中,成功地贯彻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鲜明地体现出了积极防御的特征,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中国兵学通史-隋唐五代卷:积极防御战略思想

中国古代兵家没有提出积极防御这个概念,当然也未对此做过阐释。毛泽东对积极防御有过一个明确定义:“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又叫决战防御。”“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才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6]当代学术界一般认为,积极防御是指以积极主动的攻势行动对付进攻之敌的防御,通常体现为在战略防御中采取积极的战役、战斗进攻行动,或在战役、战术防御中采取阵前出击、反击、纵深打击等各种攻势行动,以消耗和歼灭敌人,为转入反攻创造条件。积极防御具有四个特性,即作战对象是进攻之敌;手段是积极主动的攻势行动;目的是消耗和歼灭敌人,为转入反攻创造条件;防御层次既有战略防御,又有战役、战术防御。古代兵家尽管没有提出“积极防御”一词,但其思想主旨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却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的曹刿论战已有类似的阐述,并在实战中呈现出了防御与反击的作战样式。纵观中国古代大型战役所运用的积极防御,通常包含了战略或战役层次的防御、相持、反击三个阶段。积极防御与消极防御的最大区别在于落脚点不同,前者是为了最终反击而先防御,后者则是单纯的防御。

隋文帝杨坚在指导对突厥的作战中,成功地贯彻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鲜明地体现出了积极防御的特征,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游牧于北方的突厥拥有较强的军事力量,自恃武力强大而大肆扩张,屡次南下袭扰中原地区。隋朝建立后,突厥依旧接连不断地南下袭扰掠夺。面对来自北疆的严重威胁,政权尚未巩固的隋文帝决定对突厥暂取守势,以防御应对突厥的进犯。开皇元年(581)十二月,突厥沙钵略可汗打着为姻亲周室复仇的幌子,勾结盘踞于和龙(今辽宁朝阳)地区的前北齐营州刺史高宝宁举兵南犯。开皇二年(582)五月,突厥联合高宝宁再次南犯,沙钵略可汗派遣40万人马分道南进。为阻遏突厥军的进攻,隋文帝杨坚先后抽调军队进驻咸阳、弘化(治今甘肃庆城县)、临洮(今甘肃岷县)、幽州(治今北京西南)等地加强防守。攻势迅猛的突厥军击败多路隋军,继续南下,一度直逼隋朝都城长安,给隋朝统治带来巨大威胁。开皇三年(583)春,突厥军又大举南犯。杨坚认为,过去以优厚资财结好突厥,实际上是虚耗钱财,更加助长其侵扰的气焰,倒不如奋力一战,“使其不敢南望”[7]。于是,他决定调整战略方针,由防御转入全面反击,任命卫王杨爽、河间王杨弘、上柱国豆卢、秦州总管窦荣定、尚书左仆射高颎等为行军元帅,派兵“分八道出塞击之”[8]。隋文帝精心筹划作战方案,集中主要兵力打击沙钵略军,其他兵力配合主力行动。由于准备充分,部署周密,各路隋军进展迅速,杨爽率军大破沙钵略军,最终取得了战略反击的胜利。隋朝之所以能够在对突厥的作战中取得胜利,固然有力量消长、人心向背、将卒士气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缘故,但不可否认的是,隋文帝杨坚的积极防御思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扭转局面、达成目标的关键因素。(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