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核心问题:激发学生头脑风暴,《曹刿论战》教学实例

核心问题:激发学生头脑风暴,《曹刿论战》教学实例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曹刿论战》记叙的是史实。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核心问题上面,即讨论“论战”的内容以及曹刿的人物形象上面,通过这个人物的思考,激发同学的头脑风暴,展示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而后将所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鲁庄公的人物形象上,学生可以在MOODLE上发帖点评,分享观点。这是激发学生头脑风暴的第二个用意所在。《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学生分小组讨论。

核心问题:激发学生头脑风暴,《曹刿论战》教学实例

【教学分析】

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漪先生要求教学第一线的老师要有明确的师生定位,教学不是让学生如临其境,而是要让他们身临其境,这样才有教学的实效。德国教育家斯普朗克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唯有如此,才算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唤醒他们内心的激情,点燃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投身到课堂中,化被动为主动,那么课堂呈现的才是最精彩的东西。

曹刿论战》记叙的是史实。主要的记叙方式是“记言”,这是《左传》记叙某些历时不长、规模不大的战争时常用的方式,目的是通过人物的谈论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阐述军事斗争的策略。本文就是这个方面的一篇代表作。

文中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表现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与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文章极具剪裁之妙,这主要体现在第三段。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可写的事情很多,而作者只写了“击鼓”、“逐师”两件事,有意略去了与这次战争特点关系不密切的内容,而使剩下的这两件事最富特色、也最为重要,成为战争制胜的关键。这些在简练的叙述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另外本文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通过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体现了《左传》的文学艺术特点。

八年级的学生(教学本文时,《曹刿论战》一文安排在八年级教材中)已经对文言文有了一定基础,学生可以利用工具书扫除文中字、词、句的语言障碍。因为教学本文时,还运用了信息技术MOODLE,所以通过MOODLE对字音和词义进行在线测试,可以及时了解情况。同时,老师将有关资料上传至MOODLE,供学生自主学习时参考,对于长勺之战的背景和曹刿这个人物的了解,都有助于对课文的思考与分析。而在MOODLE上要求学生跟帖的讨论的问题是对于课文自学的初步感受,这里面学生信息的反馈都有助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一些困惑,从而在阅读教学中有的放矢。

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核心问题上面,即讨论“论战”的内容以及曹刿的人物形象上面,通过这个人物的思考,激发同学的头脑风暴,展示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而后将所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鲁庄公的人物形象上,学生可以在MOODLE上发帖点评,分享观点。这是激发学生头脑风暴的第二个用意所在。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曹刿论战》。先来看一下资料简介(出示PPT)。《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

生(部分学生):左丘明

师:很多同学看来是认真地预习课文了——相传为左丘明所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因为对后世影响很大,所以值得编进我们的教材。同样,因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所以值得——

生(部分):我们去学习。

师:在学习这篇古文之前,我们先要把课文朗读清楚,朗读通顺。昨天已请同学们预习过课文,下面来考察一下,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三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

师:刚才三位同学朗读,声音响亮,非常好。但由于古文有些句子比较拗口,个别字没有念准确,比如“遂逐其师”的“逐”(zhú),不是“逐”(zhuó)(教师板书)。另外“夫战”和“夫大国”中“夫”应该读“fú”,前者是语气词,后者可解释为“那”。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把第三小节朗读一遍。

(学生齐读第三小节)

师:学习古文,第一遍把课文要读通,字音读准确。第二遍把课文当中字词注释理解清楚。在学习本课之前,要求大家登陆MOODLE平台完成相关字词的注释练习。通过数据统计显示,有些同学完成得好,有些同学不尽如人意。根据平台显示,下面就错误率高的练习题进行反馈(出示PPT)。

生1:“肉食者鄙”中“鄙”的意思是无知、肤浅。

师:浅陋、无知。

生1:“弗敢专也”中“专”是独自专有。“小信未孚”中“孚”是信任。

生2:“忠之属也”中的“属”是一类事。

师:类。很多同学认为是本职,应该是类。

生2:“民弗从也”中的“从”是服从。“战则请从”中的“从”是跟从。

师:两个“从”意思不一样,根据文义来判断。

生3:“公问其故”的“故”是原因。“故克之”的“故”是所以。“又何间之”的“间”是参与。

生4:“彼竭我盈”的“盈”是士气振奋。

师:意思对的。“盈”本意是充满,有个成语叫热泪盈眶。在本文“盈”的意思指士气旺盛。

生4:“既克”的“既”是已经。

师:这是字词注释的反馈。另外我们在MOODLE平台上还做了一件事,就是初读课文后的评论,比如有同学写“成败之论”,有同学写“军事之才曹刿”,有同学写“知己知彼”,还有同学写“看到别人所看不到”……大家都很有想法,非常精彩,并且相互之间有跟帖评论。这是我们初步的认识,接下来就是正式的学习。我们学习课文有个切入点——

生(部分):题目

师:对,题目。“曹刿论战”,“曹刿”是人名,写什么事惰?

生(齐):论战。

师:我们往下思考,这个战争在课文中写了几个时期?

生(齐):三个。

师:哪三个?

生:战前、战时、战后。

(师板书)

师:阶段清楚了。接下来我们就来思考这个问题(出示PPT):讨论曹刿“论战”的具体内容,从中可以知道有关此战的哪些知识?或可看出曹刿是怎样的人?小组讨论时可以确定三个阶段中的某一个阶段。清楚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巡视参与。时间大约五分钟)

师:交流时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来谈,切忌泛泛而谈。接下来就是同学之间展示的“头脑风暴”,看到别人看到的,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好,开始。

生1:我们小组说的是战后。曹刿论的内容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而后“彼竭我盈,一鼓作气”,看出这是战争的最佳的反击时期,最后“故克之”。而曹刿是怎样的人?文中“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从中看到齐国军队已经撤退了,但曹刿没有下令立即追击,而是先看一下撤退时车轮的印子,以及旗子是否倒下,然后判断这是否是最佳的追击时期,可以看出曹刿是个非常谨慎的人,从来不马虎的。

师:“故逐之,故克之”,这是曹刿在打胜之后,与鲁庄公论述总结的是取胜——

生2:取胜之道。

师:这个词好,本来是“原因”两个字,现在用一个字就代替了,取胜之道。

生3:我们组讨论的是战前。曹刿见到庄公,第一句话就是提出了准备工作的关键问题——“何以战?”你凭什么与齐国作战?可看出曹刿的率直无畏,面对庄公有超人的胆识和谋略。

师:率直无畏,因为他是什么身份——

生(齐):平民。

师:从哪里看出?

生(齐):“其乡人曰。”

师:他的同乡人对他说,从这里看出他的身份。而他跑到宫殿与庄公论战是率直无畏的,面对权贵没有任何的胆怯。

生3:曹刿和庄公之间是三问三答。他对庄公的前面两答全都否定了,看出他超人的胆识和谋略,没有任何胆怯。他说的每个问题中,都有一个“民”字,看出民本意识。

师:哪里具体看出?

生3:庄公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曹刿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你的。(www.xing528.com)

师:这个“必以分人”是分给谁?

生(部分):百姓。

师:嗯?

生(部分):身边的大臣。

师:分给身边的人,没有遍及百姓,所以百姓是不会服从你的。

生3: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这里庄公是取信于神,一定要诚实对神说话,没有取信百姓。

师:这行不行呢?

生(齐):不行。

师:所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不要谈这个了。

生3:而曹刿肯定了庄公的第三次回答,这样做可以取信于民,民能从战,更明确地表达了他的战争观点,体现出曹刿的远谋和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

师:取信于民,这是战争的基本条件。这里可以想到什么?

生4:得民心者得天下。

生5:还有孟子说的。

生(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师: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在作战的时候,老百姓才会为你作战。

生6:我们组分析的是战前,曹刿是爱国的。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从这句话看出,因为同乡人说当权者会讨论,你瞎掺和什么,明确说让他不要去了,但曹刿还是去了,他分析当权的人是没有远见的,他是个有远谋的人。

生7:我们分析的是战时。战时主要讲两军打仗的时机和追击的时机。在战时,看出曹刿是个遇事从容、小心谨慎的人。

师:哪里看出遇事从容?

生7:两个“未可”,两个“可以”。

师:说“未可”就看出从容?

生7:这里看出胸有成竹。

师:胸有成竹,对的,但从容哪里看出?

生:从容,就是齐军被打败的时候,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师:这是小心翼翼啊,“夫大国,难测也”,也许敌军要给我下套呢?

生1:从战时看出,“齐人三鼓”,敲了三次,他保持一个状态。

师:漂亮。敲了三次鼓,他才不慌不忙地说:“可矣。”还从哪里看出?

生8:老师,前面说“公将鼓之”和下面“公将驰之”,体现鲁庄公的急躁冒进,从而反衬出曹刿的从容机智。

师:这里从容还要从反衬看出。这是打仗,生死攸关,不能随便。继续。

生9:看出他善于引导。因为他不是亲自上阵打仗,他是军师。“公将鼓之”,“公将驰之”,都被他阻拦了。如果没有阻拦,可能会导致这场战争的失败。所以我认为他是个善于引导的人。

师:或者我们再想一个词语。像诸葛亮——

生(部分大声):运筹帷幄。

师:谁会写?

(生1上黑板书写)

师:写归写,我们继续。

生10:战时这里补充一下。当“齐人三鼓,刿曰‘可以’”的时候,看出曹刿是个善于把握时机的人。

(讨论黑板上“运筹帷幄”的书写,“帷”字写错。生11上前改正,还是错。生1再改,仍错。最后生12上前改正)

生10:曹刿简略说“未可”,他非常有把握打胜这场仗,胸有成竹。继续。

生11:我补充,前面“未可”、“可以”,简单概括战争的经过,以便战后的论战更加突出。

师:非常好,从写法来分析。

生12:这里“未可”和“可以”一是可以看出曹刿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另外也给读者留下疑惑,曹刿讲了“未可”和“可以”,鲁庄公就毅然作了决定。

师:这里留了个悬念。等打胜了,然后“公问其故”,而后曹刿回答一大段,前后是联系的。写文章的诀窍也在这里,后面一一道来。

生12:后面曹刿的分析非常有条理,对两个“未可”的原因一一作答,思路清晰。

师:这种清晰来自于他——

生(齐):军事才能。

师:前面要加个修饰语——

生13:卓越的。

师:不是一般的军事才能,是卓越的、完美的。注意他的身份,普通百姓里面是藏龙卧虎。

师:我们看黑板,通过战前、战时、战后的论述,我们看出曹刿的为人——爱国,深谋远略,卓越的军事才能。而这些都是在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当中体现出来的,这就是《左传》的文学特点,以对话来写人物性格。这也是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写对话,要有深意,让读者去思考、去品味,这样你的文章才会更加精彩。这节课,我们学会通过对话分析曹刿的人物形象,那么鲁庄公这个人物形象,我们就用今天所学加以分析,并在MOODLE平台上写下你的观点。万分期待。

【教学思考】

国家总督学顾问陶醉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语文》一书的“序”中这样写道,我们现在的教学“注重过程很不错,但是应该更多地强调效果。按ISO9000的观念,有标准过程就有好的结果,但是教育专业发展的实际不一定是这样的。怎样使过程和效果结合起来,不是教师想使学生得到发展,而是学生是否真的发展了。哥伦比亚前校长说,美国师范教育的失败是培养出来一批会教的教师,但是没有培养出来能把学生教会的教师。在信息化发展的时代,用标准化的过程不可能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最终评价的教师是学生的发展。我们一定要重视过程,但也要重视结果”。对于陶醉顾问的观点,我们会说,结果我们是有的,那就是学习成绩,但很显然这是应试的评价方式,陶醉顾问的重视结果应该是来自重视过程后的结果呈现。那么我们在评价的过程中,就是要具体关注学生究竟是怎么学的、学到了什么等这些内容。

学生在学习《曹刿论战》时,扣住曹刿论战的内容,细细分析曹刿的人物形象,既要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又要运用自己的分析能力,同时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展示潜藏在文本之后作者的用意,从而使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位有深厚的军事素养、深知民心的可贵、战场神机妙算、指挥有度、堪称文韬武略、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能够结合所学,如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民本意识,从而把知识串联起来使学生有了整体的思考和认识。如果孟子的所思所谈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和言论层面,那么曹刿的所思所行就是具体的实践运用,更具直观性、可信性。运用核心问题,就此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来,把自己学习的内在过程外显出来。如果学业的最后评价会参考教师的课堂评价的话,那么学生头脑风暴在课堂中呈现的过程就是教师评价的依据,这当然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却是应该尝试的一个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是停滞的、贫乏的,在他身上就会很明显地在教育教学中反映出来,教师不尊重‘思想’,学生也就不尊重教师,更危险的是,学生也像教师一样不愿意思考。”这里告诉我们,尽管学生的头脑风暴非常重要,是学生深度思考文本的一个外显形式,但是前提就在于教师本身应该起到一个带头引领的模范的作用。在《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以一介平民来到殿前与鲁庄公畅谈国事,出谋划策,尽管学生没有提出异议,但是作为教师应该是要有所准备的。春秋时期,等级森严,曹刿凭什么可以和鲁庄公面对面进行平等的对话,甚至语气咄咄逼人,丝毫没把鲁庄公放在眼中。由此分析,一是看到曹刿勇气过人,但这不够;可以看出鲁庄公从善如流,也还是不够;这里还需要身份的鉴定,即曹刿应该是士的身份,在春秋时期,士是有参政权、议政权的,只有如此,大敌当前,热心国事的曹刿才有机会一展身手,辅佐鲁庄公赢得长勺之战,更为自己博得良机,在鲁国崭露头角。教师以此做好准备,那么学生的头脑风暴一旦威力十足的话,才不至于束手无策,不被学生裹挟而行,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