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中国兵学通史.隋唐五代卷》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中国兵学通史.隋唐五代卷》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凿并疏通运河无疑是隋唐五代时期最大的交通工程。在前朝所创立的交通基础上,这一时期的交通运输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以唐代交通为代表。唐代在水、陆交通上均有新的发展,建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唐代发达的水上交通主要反映在日益完善的漕运、通达各地的江航以及逐步兴起的近海航线。水路运输因为运输成本低、运载量大,成为唐代交通运输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中国兵学通史.隋唐五代卷》

隋唐五代时期,统一战争、民族战争、割据战争以及农民起义等各种形式的战争此起彼伏。在残酷而激烈的战争中,己方前线能否及时获取粮草及其他物资,直接影响战争进程甚至战争结局。后勤保障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而后勤保障离不开高效、完善的军事交通设施。在和平时期,为了更好地调配各地物资,以及促进各地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进一步强化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力,统治者也非常重视发展交通。由此可见,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统治者都注重大力发展交通,兴建了不少与交通相关的大型军事工程,形成了以都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驿道和驿站遍布各地,满足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需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开凿并疏通运河无疑是隋唐五代时期最大的交通工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开凿了胥河、邗沟、鸿沟,以及把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连接起来的灵渠。这些都是以人力开凿出来的运河,当时主要是出于行军、运输军需物资等方面的考虑,当然在战后也有利于农田灌溉、人员流动,推动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隋朝前后数次开凿或疏通运河,其中有两次直接出于军事的需要。开皇七年(587),为准备南下灭陈战争,隋文帝杨坚调发大批民工开通山阳渎运河,极大地改善了江淮地区的物资运输状况,为灭陈战争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大业四年(608),隋炀帝杨广征发河北百余万民工开凿永济渠,引沁水(今沁河,发源于山西太岳山)南入黄河,北至涿郡(治今北京西南),不仅密切了河南、河北两地区的经济联系,而且成为南北军事运输的重要通道。几年之后,隋军东征高句丽所需的作战物资以及所扩充的兵员,就是经此从南方运往涿郡,充分体现了运河的军事价值。

隋唐时期的运河之所以深受统治者重视,除了重大的军事价值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是漕运的干线。“漕”是指利用水路运送粮食到指定的集散地。所谓漕运,就是利用河道或海道等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运输方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自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江南地区得到持续不断的开发。耕作技术的推广加上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南方逐渐取代北方成为重要的粮仓。为保障统治机构的运转,隋唐统治者每年需从南方调运大量的粮食到北方。因此,漕运是否通畅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与王朝兴衰、统治安危息息相关。在各漕运干线中,运河是最便利也是最主要的干线,常年担负着繁重的运输任务,将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大量物资从南方运到中原关中以及更遥远的边疆地区,被世人形象地称为“运粮河”。隋唐均以长安为都城,运河也是以此为中心,从长安向东经广通渠汇入黄河,至板渚(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东北黄河侧)后分为南、北二道,一道向东南经通济渠、山阳渎、江南河直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市余杭区),一道向东北经永济渠直达涿郡,分别到达南、北的终点。隋炀帝在充分利用先秦以来的原有运河的基础上,疏通、扩建河渠并且相互连接,最终开凿了南北贯通的大运河,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而且在军事上发挥了战略通道的重要作用,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大一统局面。(www.xing528.com)

在前朝所创立的交通基础上,这一时期的交通运输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以唐代交通为代表。唐代在水、陆交通上均有新的发展,建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唐代发达的水上交通主要反映在日益完善的漕运、通达各地的江航以及逐步兴起的近海航线。唐朝继承了隋朝开发的大运河运输线,并且针对运河各段深浅不一的状况,采取节节运输、节节储备的方法,视水情变化而灵活使用南方船和北方船,在若干地点设置仓库储备漕粮,在时机合适之后再起运。唐朝在大运河所实施的分段漕运的方案,解决了此前困扰漕运的难题。此外,唐廷还注重维护以长安城为中心的关中漕运,以及沟通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灵渠漕运,重新疏通了原有的河渠,不仅可以通航,便于漕粮的运输,而且可以灌溉农田,成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水利设施。唐廷还大力发展以长江为干线的水运线,自上游至下游依次由岷江段、川江段、三峡段、汉江段、九江段构成,涵盖了遍及长江南北两侧的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以及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天然水道,构成了四通八达的长江航线。除此之外,唐代还发展了近海航运,主要由北段、中段和南段航线组成。北段的环渤海航线是以营州(治今辽宁朝阳)为中心建立起来的海运线,各类物资经海运在此集散转运。中段是东海海运,从山东半岛胶州湾通航到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或长江口,在战争期间常被用于军事运输。南段是闽广海道,从福建、广东沿海通航到台湾、南洋等地。水路运输因为运输成本低、运载量大,成为唐代交通运输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唐代的陆路交通尤为发达,建立了以长安、洛阳为枢纽的交通干线,当时称为“贡路”。从长安出发的贡路有6条:一是从渭北经鄜州(治今陕西富县)向北直抵河套,可到达安北都护府。二是由长安向西抵达雍州(治今陕西西安西北),一路沿西北方向,经上邽(今甘肃天水)、肃州(治今甘肃酒泉)直抵安西都护府治所龟兹(今新疆库车)或北庭都护府治所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另一路沿西南方向,经大散关剑阁直抵益州(治今四川成都),而后通往雅(治今四川雅安西)、姚(治今云南姚安北)。三是由长安向南经子午谷,可抵达汉中。四是由长安沿东南方向通往蓝田、武关、襄阳,一路向西折往渝州(治今重庆),另一路向南通往荆州、潭州(治今湖南长沙)、桂州(治今广西桂林),再转向广州。这是秦汉以来由中原去往岭南的重要通道。五是从长安向东经潼关、陕州(治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新安至洛阳,或者经蓝田、洛南、卢氏、宜阳至洛阳。这两条陆路交通线商旅往来繁忙,十分兴旺。六是从长安沿东北方向,经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通往太原、云州(治今山西大同)、幽州(治今北京西南)。唐与吐蕃实施和亲政策之后,双方还开通了由长安出发,经鄯州(治今青海海东市乐都区)、鄯城(治今青海西宁)、唐古拉山口至吐蕃首府逻些城(今西藏拉萨)的道路,史称“唐蕃古道”。除此之外,唐廷还开发了对外交往的通道,主要有7条道路:一是由登州(治今山东烟台市蓬莱区)入高句丽渤海道。二是由营州(治今辽宁朝阳)入安东道。三是夏州(治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是由中受降城(今内蒙古包头西南)沿西北方向入回纥道。五是由安西入西域道,向西通往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沿岸地区。六是由安南通天竺道,一路经广西、云南、缅甸至印度,另一路经老挝、泰国、缅甸至印度。七是由广州通海夷道。

唐代拥有较完备的水陆交通设施,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集中体现为成熟的邮驿传舍制度。唐王朝建立了全国性的驿传网络,内地水陆交通要道上通常每三十里设置一座驿站,每驿设置驿长一人,主管驿务。驿站的主要职能是传递军政紧急公文、地方官员报告、地方贡品,为军人和官府出行人员提供食宿和交通工具等。在传承基础上,唐代建立了一套驿站的军事化管理体制[38],兵部为驿站的最高管理机关,驾部郎中负责全面管理驿站的日常事务,负责地方军务的兵曹管理辖区内的驿站,重要地区的驿站则由军队直接负责管理。据《唐六典》卷五《尚书兵部·驾部员外郎》载,当时全国共有馆驿1643所,其中陆驿1297所,水驿260所,另外还有86所水陆兼用的驿站。[39]唐代驿站的驿长既是军人,同时又编入民籍,多从家境殷实且多丁的富豪之家征取,可免除赋税、徭役,但需自备驿站所需的物资。唐代驿站实施军事化管理体制,极大地强化了其军事交通机构的职能,保障了全国交通体系的高效运转,同时又以此调运、集结军队和传达军令。唐王朝在战争准备和实施过程中,频繁使用驿站执行特定任务,充分反映了驿站的独特军事功能。唐代确立的驿站军事化管理体制,基本上被后世沿袭,奠定了中国古代驿站管理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