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色列特种部队:独特战略的催生

以色列特种部队:独特战略的催生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这几十年来的战争和冲突,也使以色列形成了最具特色的报复战略,只要受到袭击,只要受到一星半点损失,都要进行报复不可,是典型的“睚眦必报”。境外决战,需要特种部队进行先期准确的侦察和战时的引导;先发制人,更是需要特种部队提供全面准确的情报;报复战略,尤其是在没有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特种部队自然是担负具体报复行动的首选。

以色列特种部队:独特战略的催生

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对以色列威胁很大,所以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将其占领

经过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建立了起来,而且领土面积比当初联合国分治决议划给以色列的还多了6700多平方千米,但是战略态势依然非常不利,特别是中部地区东西宽度只有十多千米,很容易就被对手切断。东部边境的约旦正处在约旦河西岸的高地上,其炮火可以覆盖以色列最重要的工业地区。这些情况都令以色列如芒在背,寝食难安。于是确立了所谓“不定战略”,也就是以色列军队打到哪里,以色列的边界就推进到哪里。正是在这样的扩张战略指导下,以色列在1967年发动第三次中东战争,仅用了六天,就占领了原来属于埃及的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原来属于约旦的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东区、原来属于叙利亚的戈兰高地等大片土地。根据1967年的停火协议,以色列实际控制的领土达到87000平方千米,几乎要比当年联合国分治决议规定的足足多了五倍。这样一来,以色列的战略态势大为改观,但却没给以色列带来期望的和平,反而带来了1973年埃及和叙利亚决意复仇的第四次中东战争,而这次战争一开始,以色列就陷入了极其被动的局面,经过苦战才扭转了战局。也是通过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认识到随着现代军事技术装备的发展,空间地理上的距离已经不再是安全的保障了,一枚导弹就可以打遍以色列整个国土纵深。所以,以色列开始改变了战略,采取“以土地换和平”,逐渐撤出了部分被占领的土地,并和多个阿拉伯国家签订了和平协议,但巴勒斯坦要求以色列执行1948年的联合国分治协定,其他阿拉伯国家则要求以色列撤出约旦河西岸、加沙和东耶路撒冷,而这些条件以色列是绝对不会答应的。加上阿以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在要想化干戈为玉帛,也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

第三次中东战争示意图

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军队占领了大片阿拉伯领土

到现在,以色列的实际控制面积是25740平方千米(2014年),但是国土形状好似一个熨斗,南北细长,东西狭窄,南北长约450千米,从最南端到最北端,开车只需要8小时;东西最宽处才135千米,最窄处只有区区10多千米,毫无纵深可言。北部与叙利亚交界的制高点戈兰高地还有一部分在叙利亚控制下;西部边境的约旦河西岸有一部分是在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管理下,与以色列的首都特拉维夫近在咫尺;南部与埃及交界的内格夫沙漠,又是无险可守的一马平川。更严重的是周围全是阿拉伯国家,其中直接与以色列接壤的埃及、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四国,领土总面积达到128.8万平方千米,是以色列领土的50倍;四国总人口有1.2亿,是以色列人口的15倍。再加上其他的阿拉伯国家,领土和人口上的差距就更悬殊了。虽然已经和几个阿拉伯国家达成了和平协议,但几十年来所形成的尖锐而浓厚的民族矛盾与宗教矛盾,使彼此之间的敌意可以说并没有多大改变,所以依然可以用强敌环伺来形容。综上所述,整个以色列的战略环境仍然可以说是恶劣到了极点。

以色列到今天为止实际控制面积25740平方千米,周围强敌环伺,所以以色列在军事上要保持足够的威慑力量

面对这样险恶的局面,要在这样的环境下求生存求发展,也就迫使以色列不得不在军事上采取境外决战和先发制人的战略,同时还要保持足够的威慑力量。另外,这几十年来的战争和冲突,也使以色列形成了最具特色的报复战略,只要受到袭击,只要受到一星半点损失,都要进行报复不可,是典型的“睚眦必报”。在以色列所推行的这些战略中,特种部队都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境外决战,需要特种部队进行先期准确的侦察和战时的引导;先发制人,更是需要特种部队提供全面准确的情报;报复战略,尤其是在没有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特种部队自然是担负具体报复行动的首选。细细数来,几乎历次中东战争以及每次小规模的冲突,都可以看到以色列各支特种部队活跃的身影,为实现以色列的国家战略立下了汗马功劳。正因为特种部队在以色列国防战略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也很自然受到了高层特别的重视和关照。

西奈半岛地图

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出动了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25个空军基地进行了袭击。从早晨到下午,以色列空军对阿拉伯各国进行了四波突袭,第一波袭击了埃及10个机场,第二波袭击埃及的8个机场,第三波攻击了约旦、叙利亚和伊拉克的6个机场,最后一波袭击了埃及开罗国际机场和另外一个空军基地。就这样,在开战后60个小时,以色列共击毁阿拉伯国家飞机451架,其中埃及就损失飞机336架,占其飞机总数的95%,叙利亚损失60架,约旦损失29架,伊拉克损失25架,黎巴嫩损失1架。而以色列只损失了26架飞机。(www.xing528.com)

在以色列实施空袭后的半小时,其地面部队5个师以坦克部队为前导,自加沙、阿里什和阿布奥格拉大举进攻。当时,埃军在西奈半岛有5个步兵师和2个装甲师,共约12万人,分别据守在各个战略要点上。埃及根据第二次中东战争的经验,将主力部署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区,西奈半岛兵力空虚。以军在反复攻击后,占领了加沙地带,进入了西奈半岛的阿里什、阿布奥格拉等地。接着,以军兵分三路,向苏伊士运河地区进犯:北路攻打坎塔腊,中路指向伊斯梅利亚,南路对准陶菲克港和苏伊士城。

为了挽回败局,埃军顽强抵抗,发动了两次反攻,终因没有空军支援而失败。7日,北路以军攻抵坎塔腊附近;中路以军越过比尔吉夫贾法;南路以军进抵吉迪山和米特拉山口,堵住了埃军退路。于是,埃军不得不封锁苏伊士运河。以军全歼了埃及在西奈半岛上的5个师,一直打到苏伊士运河东岸。仅仅三天时间,西奈半岛就全部落入以军之手。

对埃及进攻后不久,以色列又发动了对约旦河西岸的进攻。约旦军队在约旦河西岸南北两个主要地段设置了防御阵地,共部署了8个步兵旅和2个装甲旅。以军向约旦河西岸发动进攻的部队有6个步兵旅和3个装甲旅。进攻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占领杰宁地区,解除约旦炮火对以色列马特戴维居民点和空军基地的威胁,攻占拉特伦到腊马拉的公路,第二阶段目标是占领包括耶路撒冷旧城在内的整个约旦河西岸。

5日夜,以军开始猛攻耶路撒冷。6日晨,以军越过曼德尔鲍姆门和警察学校之间的地区。6日上午,以军夺取了耶路撒冷旧城至以色列占领的斯科普斯山之间的地区。7日,以军开始向耶路撒冷城内进攻,很快占领该城。

在北部的纳布卢斯和杰宁方向,5日,以军在空军的配合下,首先进攻杰宁以西约军炮兵阵地。接着,以军切断了杰宁与纳布卢斯和约旦河西岸其他大部分地区的联系。约军装甲部队进行反击,双方展开了一场坦克战。随后以军分两路进击杰宁,并占领该地。6日,以军向东西两翼进攻纳布卢斯,并于当晚占领该城。7日,以军占领了耶路撒冷东区和约旦河西岸约旦管辖的全部地区。当日20时,约旦和以色列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

以色列8日同意“停火”,然而到9日,又开始向叙利亚戈兰高地发动大规模进攻,叙利亚在戈兰高地原驻有3个步兵旅,到战争爆发前,叙利亚为防御以色列进攻,又增派了2个步兵旅、1个装甲旅和1个炮兵旅。以军进攻戈兰高地的部队有6个旅,其中3个旅从北进攻,2个旅从南进攻,1个旅为预备队。至10日,以军夺取了戈兰高地的大部分地方和通往大马士革的几条主要公路,夺取了横跨阿拉伯地区通往黎巴嫩的输油管。叙利亚随即被迫和以色列签署停火协议。至此第三次中东战争宣告结束。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大片的阿拉伯领土,但是却没有得到所希望的和平

这次战争也称“六·五战争”或“六天战争”。战争中以军阵亡近千人,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三国阵亡近2万人。以军损失战机26架,阿拉伯方面损失400多架飞机。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区、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计6.5万平方千米的阿拉伯土地,从而确定了以色列在战略上的优势。但是,这场战争并未给以色列带来所期盼的和平,其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至今仍在影响着今天的阿以局势。这场战争不过是1948年阿以冲突的延续。客观上说,第三次中东战争是在20世纪50年代泛阿拉伯政治运动逐步取得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当时,埃及、约旦和叙利亚签署了《共同防御协定》,并且在战前传递出了“要毁灭以色列国”的声音。而以色列无论从兵力还是装备数量上都无法与埃、约、叙三国相匹敌。在这种情况下,“为生存而战”的以色列在短短6天的战争中取得了全面胜利,并由此改变了其在中东地区的地位,“一个犹太国家在中东地区的存在”成为阿拉伯国家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