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卫之剑以色列特种部队的惊人壮举

大卫之剑以色列特种部队的惊人壮举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1968年10月26日的炮击中,埃军炮弹击中以军一处军营,造成15人死亡,24人受伤。计划直升机往返飞行约3小时,地面行动约90分钟,行动代号为“震撼”。要说以色列也真会取名字,其确确实实是一次让人足够震撼的行动。10月31日中午,维尔纳伊率突击队到达出发基地奥菲尔机场,“震撼”行动进入倒计时。经过约70分钟的飞行。

大卫之剑以色列特种部队的惊人壮举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和埃及沿苏伊士运河一线对峙。为了夺回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埃及随即开始发起消耗战争,也就是沿着漫长的运河防线,不断炮击以军阵地,派出突击队越过防线袭扰以军,出动空军飞机侦察轰炸,以各种形式的军事行动袭扰消耗以色列,最终迫使以色列妥协,从而创造有利的谈判环境来收回西奈半岛。

在1968年10月26日的炮击中,埃军炮弹击中以军一处军营,造成15人死亡,24人受伤。如此惨重的伤亡令以色列极为震惊,也使以色列国防军中关于运河防线的争议终于尘埃落定,之前以色列国防军围绕运河防线的防御一直存在两种意见,一派是以总参谋长哈伊姆·巴列夫中将为首,主张沿苏伊士运河东岸修筑一条以坚固支撑点为依托的壁垒式防线,来保护以军不受埃及军队的炮火袭击,并将防线直接前推到运河沿岸。另一派是以南部军区司令沙龙为首,主张采取机动防御,在距离运河沿岸5千米到8千米的丘陵地带依托地形建立防线,如果埃军越过运河防线,就组织反击将埃军击退。本来两派意见还在争执不下,但10月26日的炮击几乎在瞬间就让巴列夫一派的意见占据了上风。

以色列总参谋长巴列夫所主张建立的运河防线,被称作巴列夫防线

但是要在埃及军队的眼皮底下修建防御工事又谈何容易,前提是至少需要几个月的全线平静局面,在当前的情况下,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其他方向搞出点大动静,将埃军注意力从运河沿线引过去,从而来保证运河沿线的平静。巴列夫曾设想袭击埃及领土纵深如尼罗河地区的重要战略目标,以便吸引开埃军的注意力。恰在此时,伞兵司令拉菲尔·埃尔坦准将也被埃及军队在运河沿岸的突击队频繁袭扰搞得不胜其烦,建议派特种部队伞兵旅侦察连袭击埃及尼罗河地区的重要目标,来遏制埃及军队越演越烈的突击队袭击行动。两人的思路不谋而合,于是一拍即合,巴列夫决定由伞兵旅侦察连来执行这一具有战略性意义的特种作战,袭击埃及军队在其领土纵深尼罗河地区的重要战略目标。根据这一作战设想,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部确定了三个对埃及来说至关重要的战略目标。

这三个目标分别是:纳贾·哈马迪水坝和纳贾·哈马迪水坝变电站,还有尼罗河上的凯纳大桥。纳贾·哈马迪水坝控制着埃及南部大部分地区的灌溉系统。纳贾·哈马迪变电站则是埃及南部最大的水电站阿斯旺发电站向埃及首都开罗供电的关键枢纽。凯纳大桥全长700米,不仅是尼罗河上重要的交通要道,更是埃及独立之后建造的仅次于阿斯旺发电站的第二大政绩工程,政治意义和影响不言而喻。

对于这三处目标以色列方面早就非常关注,一直在努力搜集相关的情报,对三处目标的周围地形、守卫人数、装备和训练甚至连大坝和大桥的混凝土厚度和标号都一清二楚。现在国防军要对三处目标下手,这些依靠长期积累的情报可就派上了大用处,使特种部队能够在短短几天里确定行动计划成为可能,可见以色列情报机关的前期工作是如何积累深厚和卓有成效,平时并不起眼,但关键时刻却显露出超乎寻常的作用来了。

巴列夫将这次行动的具体策划和指挥都交给了埃尔坦,至于具体执行这次任务的部队,埃尔坦当然是交给了最为信任的伞兵旅侦察连,为了加强领导,还特意把上一任的伞兵旅侦察连连长,现在已经升任伞兵营副营长的马坦·维尔纳伊少校重又调回侦察连负责这次行动。要求维尔纳伊少校在五天内完成一切战前准备。维尔纳伊首先从侦察连里精心挑选出13名队员,连他自己在内总共14人组成突击队。接着开始制定作战计划,根据纳贾·哈马迪水坝和变电站周围地形情况,维尔纳伊将直升机机降地点选在距离变电站5000米外,着陆后突击队员将徒步前往变电站,然后袭击变电站。而在突击队员开始进攻前五分钟,直升机将在纳贾·哈马迪水坝和凯纳大桥上安好炸弹,这时因为维尔纳伊考虑到对变电站的袭击很可能出现停电,而在水坝和大桥安放炸弹都需要灯光照明,所以将安放炸弹时间安排在对变电站袭击之前。

“超黄蜂”直升机是当时以色列军队中唯一能够进行这样远距离飞行的直升机

从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最南端的奥菲尔空军基地到纳贾·哈马迪地区直线距离就有350千米,往返就至少在700千米以上,当时以色列空军能够进行如此长距离飞行的就只有直升机中队的法制SA321“超黄蜂”直升机了。以色列空军总共只有7架“超黄蜂”,这次全部出动,2架负责运送突击队到变电站,另外2架各携带1枚500千克定时炸弹用来炸毁水坝和大桥,再有1架负责撤离突击队,最后2架留在奥菲尔基地,其中1架携带燃料用来供紧急情况下使用,1架则作为备用机。计划直升机往返飞行约3小时,地面行动约90分钟,行动代号为“震撼”。要说以色列也真会取名字,其确确实实是一次让人足够震撼的行动。以色列国防军的作风绝对是雷厉风行,从巴列夫决定修筑运河防线,袭击埃及纵深战略目标吸引其注意力,到维尔纳伊完成作战计划,连头带尾总共也没花了两天时间。巴列夫最后决定行动时间定在10月31日晚,距离10月26日的炮击事件才不过五天,这效率、这速度,实在是太惊人了。

10月31日中午,维尔纳伊率突击队到达出发基地奥菲尔机场,“震撼”行动进入倒计时。突击队前脚到,以色列国防军的高层后脚也到了,国防部长摩西·达扬和总参谋长哈伊姆·巴列夫等高级将领全数到场,为突击队壮行。但可能是气氛搞得有些严肃过了头,让所有的参战人员感觉这次行动有点像是有去无回的自杀式行动,直到晚饭时,所有人还都是沉默,战前的这顿大餐,气氛之沉闷沉重,简直就像是即将被送上断头台的死囚的最后晚餐一般。

当晚20时30分,直升机从奥菲尔基地依次起飞,以超低空飞过苏伊士运河,直接飞入了广袤的非洲大陆。经过约70分钟的飞行。飞行员看到了在月光下闪烁着点点银光的尼罗河,离目标不远了。顺着尼罗河,很快就到了纳贾·哈马迪地区。第一架“超黄蜂”着陆,维尔纳伊第一个跳出机舱,环顾四周,夜色沉沉,只有远处贝都因人露营的篝火在闪光。他掏出强光手电,引导第二架直升机降落,然后突击队员陆续跳下机舱,在夜色中迅速整队,向着变电站方向前进。

变电站周围是一道高高的围墙,维尔纳伊踩在一名队员的肩头,搭起人梯,向墙头上抛去绳子,然后队员拉着绳子开始爬墙。这时一名守卫听到动静过来察看,刚问了句:“是谁在那里?”显然,这里距离运河前线足有350千米,守卫根本没想到以军会来到这里,毫无戒备之心。维尔纳伊抬手就是一枪,干净利落地将他爆了头。突击队员迅速翻过围墙,被枪声惊动了的守卫纷纷冲了出来,但迎面却是以色列突击队员的“乌兹”冲锋枪枪口,“乌兹”一秒钟二十发的高射速,准确而密集的子弹如同倾盆大雨泼了过来,几乎是在片刻之间,守卫就全都被打成了筛子。在解决了这些守卫之后,突击队员立即开始安放炸弹。但变电站的守卫并没有被全部肃清,还剩下几个仍在继续抵抗,凭借着熟悉地形的优势,和以色列突击队员展开对射,但这些守卫到底不是训练有素的以军突击队员对手,很快被突击队员一一解决。以军突击队一边和守卫交战,一边安放炸弹。这时也已经把炸弹放好了,维尔纳伊最后检查了起爆装置,然后按下起爆按钮,率领着突击队员迅速撤出变电站。刚撤出变电站,巨大的爆炸气浪就几乎把他们都掀翻在地,回头一看,变电站已经是一片火海了。腾空而起的熊熊大火将原本黑漆漆的夜空照得透亮,几乎同时前来接应他们撤退的“超黄蜂”直升机的巨大发动机轰鸣声也在夜空响起,以色列军队的时间控制确实精准,这当然是在平日艰苦训练的基础上才能实现。(www.xing528.com)

被伞兵侦察连炸毁的埃及纳贾·哈马变电站

利用特种部队袭击埃及后方目标所造成的震憾效果,以色列迅速建起了巴列夫防线

就在突击队开始袭击变电站的时候,另外两架“超黄蜂”直升机分别飞到纳贾·哈马迪水坝和凯纳大桥上空,悬停在预定放置炸弹的位置上,这个位置也是由以军的爆破专家根据水坝和大桥的实际情况精心计算出来的,然后用绞盘将500千克的定时炸弹稳稳地放到预定位置上,打开爆炸的保险开关,随后直升机再次起飞,但并不飞远就在附近盘旋。22时整,定时炸弹准点爆炸,两处几乎同时爆炸,真可以称得上是惊天动地,看到水坝和大桥爆炸成功,两架直升机才掉头返航。

第二天,以色列空军特意派出侦察机来这里进行航空侦察,评估前一天的袭击效果。根据航空拍摄的照片,变电站的九个变压器被彻底炸毁了七个,导致这个重要的输电枢纽被彻底破坏,从阿斯旺到开罗的主输电线路遭到严重破坏,开罗因此出现了大面积停电。凯纳大桥也被彻底破坏,损毁程度非常严重,根本没有修复的可能。只有纳贾·哈马迪水坝破坏不是很严重。总体来说,这次袭击行动还是相当成功,特别是开罗的大面积停电在政治上造成了巨大影响,同时也使埃及军方大为惊恐,以军竟敢深入埃及境内数百千米进行袭击,还能够毫发无损全身而退,这种精神上心理上的震撼尤其明显。今天以军可以袭击纳贾·哈马迪水坝和变电站,明天也可以袭击其他后方纵深目标,整个后方都已经不安全了。所以经过这次行动,埃及军方被迫从运河沿岸抽调大批部队来加强后方重要目标的保卫,甚至还亡羊补牢地组建了一支专门部队来负责纳贾·哈马迪水坝和变电站的安全警卫。也正是经过这么一番闹腾,埃及军队在运河沿岸的消耗战也就很自然地暂停了下来,炮击也没了,突击队袭扰也没了,以色列立即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时机,昼夜不停地进行施工,以至于在这段时间里,以色列国内的水泥都脱销了。尽管后来埃及军队又恢复了炮击,但以色列已经初步形成了防线工事,以后再继续扩建加固,最后在整个运河东岸形成了一条坚固的防线,就是后来以总参谋长巴列夫名字命名的巴列夫防线。

巴列夫防线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夺取了大片阿拉伯土地,特别是埃及的西奈半岛,是亚、非、欧三大洲交汇的唯一陆地要津,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为了长期占领西奈半岛以色列沿苏伊士运河东岸,北起弗阿德港,南至苏伊士湾,全长175千米,纵深约30千米。该防线由三条平行防线组成:第一线为苏伊士运河及河东岸,河堤下埋设了油管,只要一按电钮,喷油机会把石油喷到运河水面,电发火装置将其点燃,河面就会燃起熊熊大火,将整条运河变成一条火障。沿河以沙堤为基础,加高至25米。沿线构筑了30多个坚固支撑点,每支撑点由3-4座碉堡组成一个碉堡群,周围设有铁丝网,并埋有地雷,还配备机枪火炮、坦克,组成一个强大的火力网。这条号称“沙阵”的防御阵地是以色列人的一大发明,它与陡峭的运河河岸连成一体,平均高度约25米,重点防御地段高约60米。

第二、三线分别距运河十几、二十千米,筑有11个核心堡。核心堡一般为半地下的多层建筑,以钢筋水泥作骨干,顶部由铁轨和装在铁网内的石块砌成,厚4-5米,可经受重磅炮弹和炸弹的直接攻击。核心堡由若干个碉堡组成,其中有的是指挥所,有的是炮兵阵地,有的是弹药和后勤物资仓库,堡内有住房、指挥室、瞭望哨和射击阵地,储有可供一个月以上的粮食和弹药,碉堡间有堑壕相连,战斗中可互相支援。

整个巴列夫防线耗资约3亿美元,历时三年,号称“固若金汤”、“插翅难过”,但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却被精心准备的埃及军队轻松突破,成为战争史上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的马奇诺防线一样的历史的笑柄。

今天在原巴列夫防线的一些地段,仍保留着当时的一些工事供人们参观游览。特别是在距伊斯梅利亚10千米处的夏杰拉高地,那里曾是巴列夫防线中段指挥所,现已改为战争博物馆,供人们参观。

可见,这次以色列特种部队的行动,尽管只出动了几架直升机十几个人,从规模上说只能算是微型战斗,但从性质上说却完全是战略性的,保障了修建运河防线的战略任务,意义非比寻常,这也显示出特种部队在战略性重大任务运用上的特殊价值和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