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色列特种部队挖掉埃及眼前亮点

以色列特种部队挖掉埃及眼前亮点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69年夏季,埃及对以色列的消耗战渐入高潮,以色列最主要的应对手段就是出动空军对埃军目标进行空袭。从7月20日至28日,仅仅九天时间里,以色列空军出动飞机就达1000架次,埃及的国土防空体系更是首当其冲,遭到毁灭性打击。从8月开始,埃及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重新开始部署大量的雷达、地对空导弹,重建国土防空体系。此事甚至惊动了新任总理梅厄夫人,她亲自下令迅速查明原因。

以色列特种部队挖掉埃及眼前亮点

1969年夏季,埃及对以色列的消耗战渐入高潮,以色列最主要的应对手段就是出动空军对埃军目标进行空袭。从7月20日至28日,仅仅九天时间里,以色列空军出动飞机就达1000架次,埃及的国土防空体系更是首当其冲,遭到毁灭性打击。从8月开始,埃及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重新开始部署大量的雷达、地对空导弹,重建国土防空体系。1969年10月,苏联更是向埃及提供了最先进的P-12远程低空警戒雷达,埃及随即将这些先进雷达部署在沙德旺岛、塞得港、拉斯加里卡等地,成为新建的防空预警网的核心。

由于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军队缴获了大量埃军装备的苏制雷达,通过对这些雷达的研究和分析,迅速研制了出了各种电子干扰和电子对抗措施,所以以军飞机可以凭借电子战的优势,如若无人地肆意进出埃及领空。但很快以军就发现情况有些不对了,以军飞行员开始报告经常发现一种全新的雷达信号,而且现有的电子干扰措施对这种雷达信号毫无作用。

到了11月1日,以色列空军出动48架飞机空袭埃及的五号机场,尽管以军飞机采取了低空飞行,但还没接近埃军机场就遭到了地对空导弹的迎头痛击,在损失了多架飞机之后只好放弃空袭计划,掉头返回。这次空袭行动的失败,使以色列上下极为震惊,作为以色列最为锐利的进攻矛头,现在居然无法突破埃及军队的防空体系,其中必有缘故。此事甚至惊动了新任总理梅厄夫人,她亲自下令迅速查明原因。作为以色列之眼的摩萨德果然不负众望,很快就查明这是因为埃及军队新近部署的P-12雷达为导弹部队提供了早期预警。

埃及军队装备的苏制P-12雷达,利用其先进性能可以为埃军提供有效的早期预警

P-12雷达

P-12远程防空预警雷达由5辆工作车组成一个单位,是在P-10防空预警雷达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探测距离低空为40千米,中空为240千米,高空为280千米。工作频率为147-161兆赫,峰值功率为500瓦。天线转速为六转/分钟,收发车上有6部厘米波发射机和接受机,这使雷达的精度和分辨率大大提高,雷达显示系统取消了原来的测高显示器,改用“康努所”测高雷达外置显示器,这也使雷达的测高精度有了提高。P-12雷达不仅功率大、分辨率高,而且还能自动引导防空导弹进行发射。与P-10防空预警雷达相比,P-12更是增加了抗干扰能力。在1969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雷达之一。

以色列特种部队就是要把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抢回来

以色列国防军立即开始重点侦察P-12雷达,12月便通过空中侦察发现在拉斯加里卡就部署了一部P-12雷达,以色列国防军立即决定派飞机轰炸P-12雷达,但却有人提出飞机轰炸还是要直接对抗埃军新的防空体系,风险还是相对比较高,不如派特种部队去炸掉雷达。就在以色列国防军讨论到底用什么办法解决P-12雷达的时候,美国中央情报局提出了要求,最好能搞一部P-12雷达,因为美国也没有掌握这种新型雷达的具体技术性能,迫切希望能通过分解研究来掌握苏联这种最先进雷达。且不说美国一直是以色列最可靠的盟友,就是这次摩萨德查明情况也得到了中央情报局的大力协助,对于美国的这一请求,以色列方面实在难以拒绝。于是,对P-12雷达就从最初的炸改为了偷,干脆去偷一部雷达回来。

但是说说容易,真要做起来可不简单,P-12雷达总重达7吨,要想把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在重重保护下偷回来,谈何容易啊!而且雷达阵地就在苏伊士运河西岸,距离运河才10千米,埃及军队对雷达阵地进行了严密伪装,雷达阵地上有操作人员和警卫约40人,另外在距离雷达阵地以东约7000米和以北约10000米处,还各驻扎着一支约50人的守卫部队,埃及军队之所以将守卫部队分作两部分,估计主要还是从隐蔽的角度考虑,担心人员太集中容易暴露目标。

12月24日,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巴列夫中将召集空军司令莫迪·霍德少将、伞兵司令拉菲尔·埃尔坦准将、总参作战部部长伊里夫上校、总参作战部联合作战处处长科恩中校等军官举行会议,议题就是讨论偷回P-12雷达的可行性。经过仔细研究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偷雷达当然是可能的。于是,巴列夫就责成埃尔坦立即开始着手制定行动计划。最初是计划动用特种部队来执行这一任务,但这一段时间特种部队正忙于其他任务,正好没档期,于是伞兵出身的埃尔坦自然也就想到了派伞兵来执行这次任务,毕竟伞兵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特种部队。

埃尔坦和伞兵旅旅长纳德尔上校、总参作战部联合作战处处长科恩中校一起研究行动计划,最终形成了一个初步的计划草案:从伞兵旅中挑选50名士兵再加上以色列国防军中挑选出的10名雷达电讯方面专家,组成突击队,由第890伞兵营营长齐顿中校指挥,突击队代号为“神鼠”,可不是嘛,能偷回来7吨重的大家伙怎么不是神鼠呢?突击队分为四个小组:第一小组、第二小组作为突击小组,各由15名伞兵组成,负责消灭雷达的守卫分队;第三小组由20名伞兵组成,作为掩护小组,负责掩护和协助拆卸小组拆卸、搬运和吊装雷达;第四小组为拆卸组,由10名雷达电讯专家组成,负责拆卸雷达。以色列空军将派出5架直升机,其中3架“超黄蜂”,负责运送突击队;2架美制CH-53“海上种马”直升机,负责吊挂雷达运回以色列。另外,以色列空军还将出动15架F4E“鬼怪”战斗机,空袭雷达附近地区埃军阵地,掩护突击队的行动。

12月25日,参战部队就开始集结在埃德鲁空军基地进行战前针对性训练,拆卸小组还专门找来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缴获的苏制P-10雷达,反复进行拆卸,然后吊装到CH-53“海上种马”直升机上。虽然不是P-12雷达,但都是苏制雷达,基本构造应该差不多,就当是练手了。三个掩护小组则不断演练进攻动作。

法制SA321“超黄蜂”直升机

SA321“超黄蜂”是法国宇航工业公司研制生产的三引擎重型运输直升机。1962年12月7日首次试飞,1966年开始交付到1980年停产,一共生产了105架(包括2架原型机和4架预生产型机)。

其中SA321G反潜型可携带反潜鱼雷4枚或反舰导弹2枚,SA321H空军和陆军型主要担负运输任务,可搭载全副武装士兵37人或担架15副和2名医务人员。

主要技术数据:

旋翼直径18.9米,尾桨直径4米,机长23.03米,机身长(包括尾桨)20.08米、(不含尾桨)19.4米,机高(至尾桨)6.66米,机宽(旋翼桨叶和尾斜梁折叠)5.2米,机身宽2.24米,旋翼桨叶弦长0.54米,尾桨桨叶弦长0.30米,空重(标准型)6863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3000千克,最大速度275千米/小时,最大爬升率(海平面)400米/分,实用升限3150米,正常航程(海平面)820千米,最大续航时间(执行反潜任务)4小时。

当天中午,总参谋长巴列夫向总理梅厄夫人汇报了偷回雷达的行动计划,这位号称女强人的总理没有什么犹豫,就很痛快地批准了。

以军特种部队士兵搭载直升机进入埃军后方,是经常使用的战术(www.xing528.com)

下午,突击队从训练基地前往出发基地,位于西奈半岛中部的阿布鲁迪斯空军基地,行动开始进入倒计时。从开始探讨行动可行性到计划制定,再到组建突击队,开始战前训练,从头到尾不过只有两天,还是在西方最重要的圣诞节假期,以色列国防军的效率之高可见一斑。

而此时埃及国内正是一片节日气氛,军方也认为宗教观念极强的以色列肯定不会在这个日子发动什么行动,在拉斯加里卡的雷达阵地上,守卫分队也放松了一直绷得紧紧的神经,阵地上冷冷清清,除了操作雷达的值班人员,其他人都聚集在俱乐部里欢度节日。但是在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部的作战室里,却是一派紧张忙碌,电话铃声不断,参谋人员进进出出,完全是一副临战前的状态。

26日凌晨4时,3架“超黄蜂”直升机满载着突击队员起飞,采取高度仅有5米的超低空飞行,几乎已经要贴着海面了,同时关闭航行灯,保持无线电静默,直向拉斯加里卡飞去。当飞临雷达阵地以东约6000米的预定降落地点后,突击队员就跃出机舱,整理好队形,向雷达阵地摸去。之所以选在距离6000米外降落,主要是为了不让守卫听到直升机的发动机声,确保行动的隐蔽和突然。等突击队全部下机后,直升机飞行员立即向后方报告:“神鼠已顺利到达目标区!”在后方指挥的埃尔坦立即通知空军战斗机出动,战斗机将对雷达阵地附近埃军目标进行空袭,吸引埃军注意,掩护突击队的行动。

突击队接近到距离雷达阵地约1500米处,掩护小组开始在雷达阵地与北面守卫分队连接的小道上埋设地雷,准备阻止守卫分队可能的增援。这时远处有两辆埃军卡车开来,突击队指挥官齐顿中校立即命令全体人员隐蔽,做好战斗准备,但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开枪。还好,埃军卡车没有开过来,转了个弯开向别处去了。虚惊一场的突击队继续向雷达阵地前进,在距离雷达阵地300米时前方就是一片无遮无拦的开阔地,齐顿命令拆卸小组在附近丘陵下隐蔽待命,其他三个小组分别向雷达、地堡和守卫帐篷匍匐前进。距离更近了,可以看到整个雷达阵地只有两名哨兵,以色列突击队员几乎是像蜗牛蠕动般缓缓匍匐前行,已经快到了哨兵脚下了,一名哨兵几乎就要踩上突击队员了,直到这时他才察觉了异样,猛然大叫起来,惊叫声才起突击队员的枪就紧跟着响了,其他队员也都一跃而起,向各自目标冲去。哨兵在第一时间里就被撂倒了,手榴弹准确投进了地堡和守卫分队的帐篷,战斗相当短促,整个雷达阵地连守卫和操作人员,总共只有9名埃及士兵,大大少于事先的估计。控制了雷达阵地后,两个突击小组迅速扩大搜索范围,确保周围安全,掩护小组立即掩护拆卸小组开始工作,P-12雷达是机动雷达,所有设备都是在工作车上,两辆工作车都全被埋在沙坑里,周围也没有沙袋,就在沙坑上铺了很大一层沙漠迷彩网,从空中看根本看不出下面居然藏着两辆车,只有高达32米的雷达天线是怎么也藏不住的。拆卸小组没想到的是P-12雷达和战前训练的P-10外形和构造几乎一模一样,这让拆卸小组大喜过望。不过皮实的苏联货居然搞坏了好几把拆卸工具,最费劲的还要算是雷达天线了。拆卸小组在掩护小组伞兵的帮助,费了好大劲才把天线放倒。总共忙活了一个小时,才把雷达主要部件拆了下来。齐顿连忙向后方指挥部报告,12分钟后,1架“海上种马”重型运输直升机飞来,突击队员用灯光引导直升机悬停在吊装位置,然后把雷达部件吊挂上直升机的挂钩,突击队员仔细检查吊钩和吊绳没有问题后,这才向直升机飞行员发出信号,直升机缓缓提升高度,带着笨重的雷达部件摇摇晃晃地向以色列飞去,这时飞行员看了眼仪表,乖乖!足足增加了4吨的重量,也就是“海上种马”这样的重型直升机,换了其他机型还真拿不下来。

海上种马直升机在这次行动中负责吊挂雷达运回以色列

接到“海上种马”直升机成功吊装完雷达正在返回的报告,以色列总参谋部作战室里一片欢腾,但埃尔坦深知,现在还远没到能够欢庆胜利的时候。果然,他的担心很快就成为事实,“海上种马”正在飞越苏伊士湾时,仪表盘上突然亮起红灯,开始报警,出现这种情况,按照常规处置就应该立即扔掉不必要的载荷,尽快降落。但是这名飞行员实在不愿意就这么把突击队辛辛苦苦偷回来的雷达部件扔掉,他再次检查了直升机状况,觉得情况还能坚持,就决定继续冒险飞行,当他飞过苏伊士湾后,赶紧在岸边找了一处比较平坦的地方,这才将雷达部件放下去,然后自己再在旁边迫降。

CH-53“海上种马”直升机

CH-53“海上种马”直升机是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研制的军民两用双发重型运输直升机,也可用于反潜和救援。1962年8月开始研制,1964年10月首次试飞,1966年6月开始交付。其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主力直升机。

采用带尾桨的单旋翼构型普通布局,机身水密半硬壳式结构,由轻合金、钢和钛合金制成,隔开的驾驶舱部分用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制成。旋翼、减速器和发动机整流罩广泛使用凯夫拉复合材料。

可容纳37名全副武装士兵或24副担架和4名医务人员。

主要技术数据:机长26.90米,旋翼直径22.02米,机高5.22米,机宽2.69米,空重1069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9050千克,最大速度315千米/小时,最大爬升率(海平面)600米/分,实用升限3570米,正常航程(海平面)1200千米。

以色列空军于1969年开始装备,总共采购45架。1992年,以色列开始对现役的CH-53系列直升机进行升级改造,主要是更新电子设备。2005年又开始新一轮升级改造,使之能使用到2025年。

第二架直升机就比较顺利,很快带着雷达天线和辅助设备回到了基地,然后再次起飞赶到第一架直升机迫降的地点,将雷达部件吊挂在自己吊钩上,重新起飞,不料刚一起飞,飞行员就感到不对劲,整个直升机都在剧烈颤动,吓得他差点就把吊挂松掉,但最后他还是压下这一念头,顽强地控制着直升机缓慢地向基地飞去,总算有惊无险地回到了阿布鲁迪斯空军基地。等到直升机降落到地面,才发现原来是雷达部件上有扇通气门不知怎么被打开了,正是这扇打开的通气门导致气流不稳定,使直升机发生了颤动。

等直升机将雷达部件运走后,突击队又将其余的设备,如发电机、卡车等全部炸掉,这才撤到预定的直升机撤离地点,4时接应突击队撤离的“超黄蜂”直升机准时赶到,将突击队安全地送回阿布鲁迪斯空军基地。

整个行动相当漂亮,突击队无一伤亡,毫发未损。而距离雷达阵地最近,仅7000米之遥的埃军守卫分队居然毫无察觉,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发现雷达阵地除了一地的碎片和几具尸体外,已经空无一物,不由大吃一惊。

P-12雷达偷回以色列后(这确实是偷的,和上次把法国建造的导弹艇偷回来可完全不一样)以色列的雷达专家和电子战专家随即对P-12雷达进行了详尽的解剖分析,很快就掌握其技术原理,也就很快研究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电子对抗措施,埃及的天空再次成为以色列来去自如的地方。美国军方也通过与以色列的合作关系,之后将这部雷达运到了美国,同样进行了仔细研究,有关成果后来就用到了越南战争中。

1970年1月9日,苏联正式通知埃及,将不会再向埃及提供先进的武器装备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