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年来中国非虚构文学的杰出之作-《寂静的孩子》

近年来中国非虚构文学的杰出之作-《寂静的孩子》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非虚构,是近年来在中国颇受关注的一种文学样式。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著名的《西行漫记》,在中国被称为杰出的报告文学,颇受欢迎。袁凌此前以《青苔不会忘记》获得新浪好书榜2017年度十大好书、2017新京报·腾讯年度华文好书。

近年来中国非虚构文学的杰出之作-《寂静的孩子》

袁凌著

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6月第1版

定价:78.00元

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作家袁凌历时四年走访、探察、记录、沉淀,他将目光聚焦到孩童身上,关注当下中国城乡儿童的生存困境,切身感受他们的生存条件、日常劳作和精神状态,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每一个成长的孩子,都是一条奔腾瀑布,在我们的时代,他们的声音本不应该如此寂静”。

非虚构,是近年来在中国颇受关注的一种文学样式。作为国内“非虚构”写作最主要的推动者之一,评论家李敬泽界定,非虚构写作包括四类:非虚构文学、特稿写作、通俗历史写作和传记。这个界定参照的是雪莉·艾利斯在《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中的概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引进这本被视为非虚构文学写作领域的教科书,与此同时,中国的非虚构文学写作有了许多动静。(www.xing528.com)

“非虚构”显然对应“虚构”而言。简单地说,非虚构就是真实地发生的事实,虚构就是文学创作。而对于非虚构作品,我们其实并不太陌生。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著名的《西行漫记》,在中国被称为杰出的报告文学,颇受欢迎。我们看见,一个与国内报纸和新闻纪录片中“金光闪闪”不同的毛泽东。在斯诺笔下,毛泽东不是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人。

本质上,“非虚构”是有意要去区别“虚构”,就是避“虚”就“实”。所以,非虚构作品强调“真实”,不但是对写作的基本要求,更是作家基本的伦理标尺。它要求作家改变以往依靠“二手材料”进行随意想象的写作习惯,以一种“介入性的写作姿态”,深入到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积极地观察社会人生,尽力揭示真实的荒诞性。李敬泽说得好,一部非虚构作品,首先就和读者达成了一种“真实”的契约。他以梁鸿《中国在梁庄》举例,作为读者总是近乎本能地知道什么是真实,什么是不真实。这种“知道”既涉及世界是怎样的,也涉及我们对这个“是怎样”的认识和判断,这两方面加起来,就成为了“世界观”,就是非虚构中的“现实感”或“真实感”。

袁凌此前以《青苔不会忘记》获得新浪好书榜2017年度十大好书、2017新京报·腾讯年度华文好书。这次更加雄心勃勃,写到的人物近百个,采访可谓下足了功夫,但开掘的深度稍嫌不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