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省略句的补充宾语介词及翻译要求

省略句的补充宾语介词及翻译要求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补充介词后省略的宾语介词之后也往往省略宾语,翻译时须据表达需要加以补充。

省略句的补充宾语介词及翻译要求

这类特殊的句式,翻译时必须补上省略的成分,只有这样,才能使句子的含义通顺、流畅地表达出来,才能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根据补充的成分(或内容)可分下列几种情况。

1.补充主语

省略句中省略主语的,翻译时必须根据表达需要加以补充,补充时可根据上、下句来判断。例:

⑧ 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

释句:次日,(我)凭资政殿学士行的身份前往。

2.补充谓语动词

为使句子的含义表达明确,翻译时应补充上省略的谓语动词。例:

⑨ 史朝夕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释句:史可法早晚在狱门外(等候)。

3.补充宾语

这一类需要补充的内容,可分两种情况:

(1)补充动词后省略的宾语

文言省略动词后的宾语(或中心语)的情况较常见,为了使句意明确、便于理解,翻译时应补充上。例:

 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赤壁之战》)

释句:孙权起身上厕所鲁肃在屋檐下追上了(他)。

(2)补充介词后省略的宾语

介词之后也往往省略宾语,翻译时须据表达需要加以补充。例:

 (之)攻则取,以(之)守则固。(《论积贮疏》)

释句:凭借(它)来进攻就会攻取,凭借(它)防守就会牢固。

4.补充介词“于”(www.xing528.com)

省略句中,动词与其之后的名词(特别是表处所、方位或部分表对象的),二者不是构成动宾关系,其间就往往省略介词“于”,为了有利于翻译,应补上介词“于”。例:

 祯初,流贼张献忠出没(于)蕲、黄、潜、桐间。(《左忠毅公逸事》)

释句:崇祯末年,流贼张献忠的部队(在)蕲、黄、潜、桐一带出没。

5.补充量词

文言文中,量词往往省略,因此翻译时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补充量词,这样才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而量词的省略一般分为两种情况:(1)是中心词+数词,(2)是数词+中心词。例:(中心词用“ ”表示,数词用“·”表示)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通计一舟,为人 五,为窗 八∙。(《核舟记》)

以上两例属于情况(1),具体的翻译方法在后边再详细介绍,这里只介绍情况(2)的翻译技巧。这种类型,翻译时在数词和中心词之间补充上一个适当的量词即可。例: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伶官传序》)

释句:等到他衰败的时 候 ,几十(个)伶人围困他。

6.补充语气词及必要词语

现代汉语中,不管是陈述句疑问句,还是祈使句、感叹句,句尾往往有语气词,以此来表达各种语气;而文言文句子,有些句尾无语气词,为了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翻译时根据需要可加以补充。例:

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庄子·外物》)

释句:简直不如趁早在枯鱼铺中寻找我(呢)!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释句:你可不要忘记你父亲心愿(啊)!

另外,有些文言句子必须补充一些必要的词语,才能便于理解,否则只能使人不明其意。例: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释句:秦国用攻打的方法夺取地方以外,(由于别国的贿赂而得到的土地)小的方面可以得到城镇,大的方面可以得到城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