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探索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机制

高中语文教学:探索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机制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了解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形成的基本原理,有助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其次,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必要的前提和条件,即获得语言和语言运用规律与大量的语言积累。获得语言和语言运用规律,是建构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因此,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把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放在首位,要强调熟读背诵,博览强记。再其次,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具有层次性,从低级向高级发展,高层面能力对低层面能力有着覆盖作用。

高中语文教学:探索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机制

了解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形成的基本原理,有助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首先应当注意的是,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既不是“从零开始”,也不是“到此为止”。这是由于学习母语能自然习得,并且是终生的,多途径的。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到死亡(或丧失语言能力)为止,都在吸附着自己母语的语言材料、发展着自己的母语能力,都在母语习得的过程之中;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与人交谈……一切交际活动的场合都是学习母语的环境。并且母语学习过程中,语言形式总是先于其意义获得,相应的语言形式获得后,其意义建构是阶段性完成的。经过和学习第二语言(外语)的比较,研究者们发现,母语学习早期以习得为主,中期有较多的学得成分,后期又以习得为主,其中书面语学习大都采用学得方式。而中学生早已超越了语言习得阶段,进入了语言学得时期,因此,中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此时,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语感的培养非常重要。这一阶段语言学习的素材应略高于学习者当时的语言水准,并能为其所接受。但应当看到它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发挥作用,并不在教学的当时,其影响往往要隔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充分显示,而且语言水平层次越高,“潜伏期”越长。

其次,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必要的前提和条件,即获得语言和语言运用规律与大量的语言积累。按照加里培林提出的能力分阶段完成的理论,构成能力的要素有知识因素和技能因素两种。知识因素,在语言运用能力形成中是指语言和语言运用规律来说的。获得语言和语言运用规律,是建构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技能因素,一是思维技能,主要指认知语言的技能,即对语言的感知、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二是操作技能,即指读、写、听、说的运作技能,二者共同构成言语的技能。而技能向能力转化需要有一个心理学称之为“内化”的过程,“内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对语言运用能力来说,这就是学习者必须积累足够的语言材料,“输入必须大大早于输出,输入量必须远远超过输出,两者不能同步”(章熊语),具有相当的语言经验,此外,还需要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认知能力。因此,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把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放在首位,要强调熟读背诵,博览强记。当然,也要重视语言和语言运用规律的教学。另外,任何个体学习语言的过程都是言语——语言——言语的复杂运动过程,即通过听取或阅读他人所提供的言语作品逐步悟出语言运用的特征与规律,然后根据语言运用的特征与规律去进行说或写的活动,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语言运用能力。这就需要学习者对语言材料充分地去感受、理解和内化,并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地实践运用,以形成语言运用能力。(www.xing528.com)

再其次,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具有层次性,从低级向高级发展,高层面能力对低层面能力有着覆盖作用。但由于受内容的制约,较高层面能力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较低层面的消失,而是较低层面的能力在较高层面能力的引导和推动下不断得到进一步完善。并且语言运用能力的层级越高,教学中的主观性越强,越有赖于教师的素质和修养;层级渐低,教学中的客观性也渐强,越便于把握和操作[11]。另外,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它是一个波浪式的、由量变到质变、螺旋式上升的辩证发展过程,尤其伴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向更高水平发展会发生一种暂时的“失调”现象,即有一个语言发展的加速期,这个加速期一般发生在初三到高一之间,女生要早于男生。在此期间,句长明显增加,连接词语的使用频率也明显增加,与此同时,病句发生率也明显增加。[12]但“学者们逐渐觉察到,语言学习者犯错误不能算是坏事,而是学习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当新的语言形式进入中介语的时候,言语错误就会增多;当中介语逐渐靠近目标语的时候,言语错误就会减少。近年来我国的一些统计证明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也是一样的。”[13]因此,学习者要在这个过程中反复操作,加强语言运用的实践活动,同时要求教育者对学生语言实践中出现的错误要持宽容的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