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乾陵文化:探讨文博期刊的定位与发展道路

乾陵文化:探讨文博期刊的定位与发展道路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在探讨文博期刊的相关问题前,首先应明确其定位。部分代表根据各自的办刊经历和体会,对文博期刊的定位与发展道路提出一些见解。她回顾了《中原文物》的办刊历史,认为刊物的学术定位就像人的灵魂。《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编辑部副主任霍宏伟和《东南文化》特邀编辑、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讲师黄洋均对文博期刊的编辑和作者给予关注。

乾陵文化:探讨文博期刊的定位与发展道路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在探讨文博期刊的相关问题前,首先应明确其定位。部分代表根据各自的办刊经历和体会,对文博期刊的定位与发展道路提出一些见解。

中国国家博物学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编辑部主任朱万章以《新媒体语境下的学术刊物前景》为题,认为文博期刊是严肃的学术刊物。尽管这类期刊的受众必将随着电子媒介的兴起而部分流失,并由此造成邮局订阅量和零售量的下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新媒体的介入在客观上扩大了传统刊物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众对于学术期刊的阅读。他提出,学术本身的价值和内涵是不会改变的,因此期刊编辑的价值不会因新媒体的冲击而打折。文博期刊应始终作为学术性刊物,其形式和手段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改变,内容和精神则不变。

中原文物》编辑部主任武玮的《文博学术刊物的定位与转型——从〈中原文物〉40年的发展谈起》提出,文博刊物的定位应是学术期刊,要坚持学者办刊。她回顾了《中原文物》的办刊历史,认为刊物的学术定位就像人的灵魂。《中原文物》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突破“河南”这一地域限制,将学术研究领域扩展至整个中原地区,明确“大中原”的学术定位和“着力探讨华夏文明起源”的学术特色。她还提出,新媒体是无法取代的,可以借此扩展刊物的传播力度。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新媒体的特性,明确刊物自身的特点,有侧重地使用新媒体工具,同时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www.xing528.com)

陕西历史博物馆科研管理处处长杨瑾在《关于博物馆刊物学术传播的几个问题》中提出,文博期刊应体现其“博物馆性”,要处理好与博物馆职责的关系,充分发挥期刊和博物馆的功能。博物馆具有传播的功能,而学术传播是重要的传播形式,刊物则是重要的学术传播手段。为充分发挥文博刊物的学术传播作用,可以构建新型的“刊物+”模式,即重视刊物内涵的挖掘与形式的拓展。一方面,处理好刊物与馆藏、展陈教育活动、作者及使用者的关系;另一方面,积极尝试多元化平台,如电子期刊、移动端、讲座、论坛、媒体等。她提出,博物馆刊物在新时期的使命将是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编辑部副主任霍宏伟和《东南文化》特邀编辑、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讲师黄洋均对文博期刊的编辑和作者给予关注。霍宏伟的《关于学者办刊的思考与实践》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近期推出的“大英博物馆藏中国文物研究”专题出发,指出文博期刊的编辑应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编辑,也是学者。他认为,期刊编辑应密切地关注本单位的业务活动,积极参与相关学术问题的研究,在各自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从而对其他部门进行业务指导。通过整合和引领两种手段,既关注、报道新的考古发现和史料,同时也跟踪学术前沿,及时推出新成果。黄洋的《博物馆文章的选题策划与实施——编辑、作者、教师的三重视角》从博物馆学科的发展角度入手,通过结合自身经历,分别从编辑、专业机构作者和高校教师三方面探讨了文博期刊的选题方向,进而分析文博期刊的使命。他认为,博物馆的使命应是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而博物馆期刊的使命则是推动学科建设和博物馆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