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乾陵文化:文博期刊与新媒体的独特融合

乾陵文化:文博期刊与新媒体的独特融合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对比了台湾地区与大陆的学术期刊电子化共享现状,又援引图书出版行业“二渠道”分销的例子,认为文博期刊在新媒体语境下必须先明确自身定位,再将读者进行分类,有选择性地进行信息共享和传播推广。

乾陵文化:文博期刊与新媒体的独特融合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成熟,一些学者将关注的着眼点放在新媒体对传统纸媒的影响上,并提出了文博期刊应对冲击的可行方案。

《东南文化》编辑部徐秀丽的《文博刊物在新媒体环境中的生存策略探析》通过援引美国自助出版业和中国微信发展的相关数据,认为文博期刊应与新媒体融合并进。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多样化的网络终端改变了读者的阅读方式,文博单位普遍缺乏专业的网络编辑人员和新媒体运营团队,其管理模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此外,文博期刊普遍受众群体较小,对网络关注度的吸引程度不高,也难以引起网友的持续关注和参与。但是凭借新媒体平台定位精准、内容丰富、方便互动等特点,劣势也可转化为机遇,具体的策略包括:提高刊物内容质量;以互联网为渠道,丰富传播路径,提高传播效率;以技术为载体,提升刊物质量和吸引力

浙江省博物馆曾莹在《文博刊物如何打动网络时代的年轻公众》中提出,作为学术期刊的文博类刊物,在网络时代必须应时而动,探索新的发展模式。除了文博系统的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之外,文博期刊应当借时代发展机遇,更多地吸引年轻读者。具体而言,即在刊物内容上注重引领主流、切合热点,在刊物形式上注意排版活泼、图片精彩,在公众互动方面做到重点解读、扩展延伸。应当注意的是,文博刊物不能为了迎合公众的喜好而降低专业性,而是一方面站在学术制高点上成为行业的标杆,另一方面打破僵化刻板的思维方式,在传统书刊、网络以及自媒体之间找到平衡点,获得更好的发展。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编辑部潘小伦在《〈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办刊体会交流》中回顾了该刊的发展史,认为文博期刊主要面对作者群分布广、审稿人需求量大、编辑精力有限等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他介绍了自身的经验,即在采编、校对、学术不端检测和参考文献编校等方面分别采用相应的专业网络系统进行辅助。此外,依托所在博物馆的新媒体平台,将移动端和电脑端串联起来,达到推广的目的。潘小伦认为,新技术的应用对编辑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需要从业人员不仅关注行业内的信息,也要及时跟进行业外的动态,同时加强与其他编辑部的交流。

图1 出席大会的领导和嘉宾(摄影:牛爱红)(www.xing528.com)

图2 杨瑾代表发言(摄影:牛爱红)

图3 大会现场(摄影:牛爱红)

《东方博物》编辑部主任王屹峰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研究馆员陈洪均谈到传统期刊利用新媒体进行共享的话题。王屹峰在《与审美有关——台北、大陆、二渠道》中提出,传统纸媒在新媒体环境下更显重要,应利用新媒体扩大杂志的影响。他对比了台湾地区与大陆的学术期刊电子化共享现状,又援引图书出版行业“二渠道”分销的例子,认为文博期刊在新媒体语境下必须先明确自身定位,再将读者进行分类,有选择性地进行信息共享和传播推广。陈洪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编辑体会与心得》则简述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出版各类期刊、图录、文集的历程,就自身的办刊经验提出文博期刊目前普遍的困境,即高质量稿源匮乏。对此,她提出在互联网上免费提供刊物电子版,以期利用资源共享的手段降低成本、提高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