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字科的文武丑与吴小如戏曲文集全编

世字科的文武丑与吴小如戏曲文集全编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毛世来、江世玉同时演出的丑行演员,早些时候由于孙盛武还在科班里效力,凡吃重一点的活儿都归盛武担任。与詹世辅同时出名的,为武丑艾世菊。“世”字科尚有一张世年,1949年曾搭盛章、盛兰班,演《挑帘裁衣》,扮武大郎,拖泥带水,不成气候。郭世诒能翻摔扑跌,不大演正宗“开口跳”以念白为重的戏。“世”字科之后,文丑有“元”字科的郭元祥,是郭元汾的弟弟,与元汾同为郭春山之子。

世字科的文武丑与吴小如戏曲文集全编

与毛世来、江世玉同时演出的丑行演员,早些时候由于孙盛武还在科班里效力,凡吃重一点的活儿都归盛武担任。及孙盛武离去,就由詹世辅全面接班了。詹世辅人缘好,能戏多,也会做戏。遗憾的是嗓子太闷(平声),不响堂,一生都吃这个亏。他最好的戏是扮丑婆子,《铁弓缘》的陈母、《闺房乐》的老妈子、《玉玲珑》的梁母、《拾玉镯》的刘媒婆,都有准谱,且噱头不俗。五十年代后入天津京剧团每为杨宝森配戏,如《奇冤报》《洪羊洞》等,稳妥有余,精彩不足。视坐科时似无太多变化。这就很难出人头地了。世辅之外,尚有曹世才和罗世保,当时大都演二路活儿,不甚为人注意。而世才今犹健在,是中国京剧院成员。“四人帮”刚被打倒,李和曾在北京五道口工人俱乐部演《失·空·斩》,友人叶明汉先生赠票两张,坚邀我与内人同往。因多年不看传统戏,虽明知此戏非和曾所擅长,我们还是为了散心而去作壁上观,未终场即离去。但发现演老军的丑角之一却循规蹈矩,有条不紊,俨然炉火纯青。归而读说明书,发现扮演者乃曹世才,才恍然如有所悟。转眼这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可见角色不分大小,而其修养火候却是瞒不住人的。

与詹世辅同时出名的,为武丑艾世菊。艾世菊不但武工扎实,身手矫捷,而且嗓子好,神气足,观众无不谓其前途无量。友人李君,竟谓艾将来有望步王长林后尘,而迈过傅小山、王福山,以其比一般武丑有一条好嗓子,故寄以厚望(这一点,后来张春华达到了李君的要求)。出科后艾有一次陪李少春演全部《武松》,世菊演武大郎,所得彩声竟多于少春。武大郎阴魂托梦一场,艾蹲在桌子后面,拿起木主(灵牌)看过之后,从香烛供品上一个吊毛翻到桌前,不但功夫坚实,姿势尤其漂亮,使一座动容。其他类似表演,大抵精彩可观,深受观众欢迎。惜成名太早,故步自封,缺乏不断学习和不耻下问的精神,乃至有些缺乏实授的地方也将错就错,含糊登台,不免为内外行所讥。试举二例。1986年,王金璐、陈永玲联袂赴上海演出。艾世菊自五十年代后即久居上海,王、陈合演《战宛城》,胡车一角,自非艾莫属。然“盗戟”一场,胡车下场应头戴典韦盔头,双戟置于车轮旗上,自上场门进后台。据在场观众看戏后告诉我,艾这些表演完全没有,只是稀里糊涂地演完。另一次,我曾在电视荧屏上看上海京剧院演出的《审头刺汤》录像,艾扮汤勤,几乎像临时钻锅,又像外行彩排,丢三落四,全无准谱。当年王长林专工武丑,每演文戏,特别是像汤勤这一类念韵白的戏,颇受专家讥弹。我没有看过王长林这类戏,不敢妄评;但其哲嗣王福山亦工武丑,有时演文戏,却一丝不苟,小心翼翼,绝对无不懂装懂的毛病。艾世菊科班出身,理应“博涉多优”,竟缺乏“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精神,不能说不是一件憾事。如果我是世菊,则心无准谱的戏宁可不演,而不宜“凭着感觉走”“摸着石头过河”。这样反于令名有损。世菊曾有《巧连环》录像光碟,我特地买到,原以为可保存绝响,看罢之后,亦感泄气。此戏后半,应上草鸡大王,结果录像只演到时迁与店家开打为止,并非“全豹”。即前半偷鸡打店,亦均点到而已,缺乏内在筋骨。看来失传之戏为数不少,要求真正振兴京剧,谈何容易!“世”字科尚有一张世年,1949年曾搭盛章、盛兰班,演《挑帘裁衣》,扮武大郎,拖泥带水,不成气候。此外武丑尚有郭世诒、高世泰。郭世诒能翻摔扑跌,不大演正宗“开口跳”以念白为重的戏。据林焘教授谈,他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看堂会戏,名媛吕宝棻串演《昭君出塞》,原定特邀叶盛章扮马童,盛章因病足,临时改由郭世诒替演,盛章亲自把场。同台有余叔岩、朱琴心的《游龙戏凤》。这是颇有纪念意义的堂会戏,谨立此存照。高世泰是盛麟的弟弟,坐科时偶见其演《八大拿》中的朱光祖,初无太大名气。出科后我也很少看到他的戏。但就印象所及,世泰还是一个“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够水平的演员。(www.xing528.com)

“世”字科之后,文丑有“元”字科的郭元祥,是郭元汾的弟弟,与元汾同为郭春山之子。“文革”之后,老成凋谢,郭元祥在北京京剧院顶了马富禄的缺。照道理讲,他家学渊源,又有嗓子,理应振作。但在台上松松垮垮,缺乏敬业精神,不久即逝世。武丑有翟韵奎,亦应属于正途科班出身的硕果仅存者。但我看他演《盗钩》的朱光祖,竟敷衍了事,比张春华晚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严肃认真态度差远了。由此可见,“艺在人为”,当年杨小楼、尚和玉、马德成诸老,始终把艺术看得比生命还重,不但其艺术绝后空前,即艺德亦足为后辈楷模。从富连成坐科的演员来看整个京剧前途,自然令人感到“一代不如一代”的遗憾。正所谓“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