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吴小如戏曲文集全编:探讨元字科的几位武生

吴小如戏曲文集全编:探讨元字科的几位武生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元”字科出身的武生,除黄元庆、谭元寿外,如茹元俊、徐元珊、孙元彬等,都是在出科后才看到他们的戏。这里分别就记忆所及,就上述几位武生简略地谈点个人观感。而在富连成后期,“世”字科武生只有江世升一人能独当一面(已详前),所以黄元庆很快就接上了班。谭元寿在坐科时,多演二路武生,出科后始逐渐改演老生。在“元”字科的武生中,茹元俊称得上出类拔萃了。孙元彬是孙毓堃的儿子,亦演武生,但水平不高。

吴小如戏曲文集全编:探讨元字科的几位武生

我写这篇拙文,主要以自己亲见亲闻舞台演出的实际情况为主。因此谈富连成各科演员,基本上到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科班结束时为止。但有的演员出科后搭班演出,只要我看过他们的戏,总会记上一笔流水账。如“元”字科出身的武生,除黄元庆、谭元寿(元寿坐科时主要演武生)外,如茹元俊、徐元珊、孙元彬等,都是在出科后才看到他们的戏。这里分别就记忆所及,就上述几位武生简略地谈点个人观感。

“元”字科武生,以黄元庆出道最早。黄是1922年出生的,他比李世芳、毛世来只小一岁。而在富连成后期,“世”字科武生只有江世升一人能独当一面(已详前),所以黄元庆很快就接上了班。黄元庆坐科时嗓子不错,曾在丽歌公司录制过《林冲夜奔》唱片。而我第一次看他演出,则是头二本《伐子都》。黄演此戏除二本末场有重头扑跌功夫外,还有一个“绝活”。即头本有一个下场,黄扮的公孙阏用左手把宝剑鞘往下一按,剑即腾空出鞘(剑柄朝上),在空中转了一百八十度(剑柄向下),剑穗自然而然盘了个如意结,落下时用右手把剑接住,然后一个亮相,十分俏皮有力度。我在黄之前看过茹富兰(头本)、李盛斌(头二本)此戏,都没有这一手;而在黄之后也未见其他人再有此技。现在演员演武戏动辄让兵器离手,无论长枪大戟,或各类短兵刃,都在手上抛来掷去,远离戏情。其实兵刃出手并非全无意义,主要须结合剧情与剧中人物个性及台上表演环境,而且只能偶一为之。过多地扔家伙,反令观众生厌。盖只追求技巧,不讲究美感,便成了拙劣的杂技表演(其实杂技的起势和收势也要使人有美感)。何况这类兵器出手的表演,往往流于小家子气,非具有大将风度的剧中人物所宜。这有关于演员的艺术素养和观众的欣赏品位,“可为知者道,难与不知者言也”。

我看黄元庆的戏较多,这是由于他有很长一段时间与叶氏昆仲(盛章、盛兰、世长)合作,后来又加入北京京剧团接替了已故的杨盛春。但黄有两个先天不足的微瑕,故缺少大武生的风度:一是生就一张娃娃脸,二是至倒仓恢复后也是一副娃娃声带,无论唱念都嫌稚气十足。后来更因生活作风有失检点,长期脱离舞台实践,从而断送了艺术生命,抑郁地病死在哈尔滨。我因与元庆较熟,略知其生活经历,回首前尘,不能不为之扼腕也。

谭元寿在坐科时,多演二路武生(如演《狮子楼》,总是黄元庆的武松,元寿的西门庆),出科后始逐渐改演老生。我在拙著《京剧老生流派综说》中曾对元寿提出较多的批评意见,但在台下相见时,却还是谈得来的朋友。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他的儿孙在艺术造诣上连元寿的水平都赶不上,更不要说比谭鑫培、小培和富英这三代人了。作为多少代人的梨园世家固值得骄傲,但总要一代胜过一代才好。艺术人才是不能只靠吃血缘关系的“老本儿”的。(www.xing528.com)

徐元珊是徐兰沅先生的公子。因父亲与梅先生的关系,徐元珊很早就加入梅兰芳剧团,后来也不止一次给葆玖配戏。但他体质较弱,经常因病辍演,今已逝世。比较能子承父业的是茹富兰的公子茹元俊。元俊也加入过梅剧团,常在葆玖演出时唱压轴武戏。我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因看葆玖的戏,也经常看元俊演出。元俊的好处是确实得到乃父亲传。有的戏元俊私淑李少春,往往也能惟妙惟肖。印象最深的是元俊演《挑华车》,纯走杨派路子,且一丝不苟。除火候略感不足外(那是五十年代的演出),一切都在水平线以上。“文革”后,元俊为叶金援“说”《八大锤》的“车轮战”(宗叶盛兰),为王立军“说”《连环套》(宗李少春),都有本有源,有根有据。在“元”字科的武生中,茹元俊称得上出类拔萃了。

孙元彬是孙毓堃的儿子,亦演武生,但水平不高。1948年下半年,由孙毓堃、裘盛戎、贯盛习、陈永玲等合作,组成一个共和班,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一期。最末一晚,上述四人大轴合演《翠屏山》。贯盛习前石秀,孙毓堃后石秀,陈永玲潘巧云,裘盛戎依梆子旧例,宗侯喜瑞演法扮杨雄。是日孙毓堃患重感冒,后半出只耍了一趟刀,底下便由孙元彬替演。相形之下,成色差了一大块,观众便纷纷起堂。裘盛戎虽卖力亦无济于事(因观众并不欣赏他的杨雄)。后来孙元彬便去了台湾。上个世纪末孙回了一趟北京,与其外甥女宋丹菊(宋德珠的女儿)合演了一场《战宛城》。《战宛城》这出戏,由于王金璐经常上演,金璐又教过几个学生,北京人对它并不陌生,而丹菊也曾与金璐合作过。及孙元彬演此戏,观众拿来同金璐及其弟子相比较,登时看出差距不小,因此反应亦不甚佳。可见“名父之子”未必人人能“跨灶”,再求武生如孙毓堃、茹富兰的水平已不可得,更不要说杨小楼、尚和玉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