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德珠:武旦继承与传承

宋德珠:武旦继承与传承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1935—1936年,我在吉祥戏院多次看宋德珠和张金梁合演此戏,光是德珠大锣出场时的一个背影,就看出确是九阵风的亲传。我不禁因武旦行后继有人而感到十分高兴。那一场戏,据德珠说把武旦能用的招数全用上了,光是表演“玉带围腰”就使得观众如醉如狂。从那时以后,我就没有再看到德珠的戏了。德珠的女儿宋丹菊,也是刀马旦、武旦兼演,能唱能打。希望德珠把他从老一辈演员那里学来的本领,加上他个人创造的艺术,无保留地传给下一代。

宋德珠:武旦继承与传承

1980年12月中央电视台播放戏曲常识讲座,我有机会在荧屏上看到了阔别四十年的宋德珠。他在讲话中穿插了一个扮演《金山寺》白素贞的镜头,从他的扮相一下子就使我联想到他的老师阎岚秋(艺名九阵风)晚年演出的情景。

我看九阵风的戏次数不算太多。那是从1932年到1934年,我经常去华乐戏院(今大众剧场)看高庆奎、郝寿臣合作的日场戏,九阵风正搭这个班,所以我看过他若干出戏。当时他扮相已老,嗓子也不行了,可是举手投足,依旧轻捷准确,博得老顾曲者的彩声。记忆所及,我看过他配吴彦衡演的《青石山》(慈瑞泉的王半仙,陈少五的龛瓤子),还有他同范宝亭、郭春山合演的《湘江会》等。最精彩的一次,是他和王福山合演的《小放牛》,那一次是在开场前几出戏中演出的,戏报上连剧目都没写(当时开场前三五出戏往往不上戏报,不管是什么名角),由于上场太早,台下观众不多,但我听邻座一位老者说:“今天可来着了,这出戏从王栓子(指王福山之父王长林老先生)死后他(指九阵风)就没怎么唱!”

《小放牛》虽属玩笑小戏,但没有精湛深厚的功夫是演不好的,其身段之繁重不亚于一出重头戏。这出戏有文武两个路子,九阵风的《小放牛》属于武的路子,虽然唱不成声,可是在台上闪转腾挪,称得上疾如鹰隼,矫若游龙。王福山也一丝不苟,与旦角配合得天衣无缝,看得人眼花缭乱,心悦诚服。到1935—1936年,我在吉祥戏院多次看宋德珠和张金梁合演此戏,光是德珠大锣出场时的一个背影,就看出确是九阵风的亲传。我不禁因武旦行后继有人而感到十分高兴。

我看德珠的戏最多的一次是1939年在天津中国大戏院,几乎每场不落空,什么戏都看了。德珠当时与杨宝森同台,临别纪念最后一场德珠演《青石山》,杨宝森演吕洞宾。那一场戏,据德珠说把武旦能用的招数全用上了,光是表演“玉带围腰”就使得观众如醉如狂。而《扈家庄》一剧,尤见功力。德珠自己曾开玩笑说:“我的《扈家庄》是一绝!”到了四十年代,德珠和他岳父孙毓堃同去天津,合演《战金山》,也轰动一时。从那时以后,我就没有再看到德珠的戏了。(www.xing528.com)

建国以来,我以为京剧界人才出得最多的是武旦行。难得的是,这些后起之秀全是女同志,她们的功夫比起男演员来毫不逊色。德珠的女儿宋丹菊,也是刀马旦、武旦兼演,能唱能打。最近丹菊也贴出了《扈家庄》,想是德珠的亲传。可惜近日我经常生病,还没有得到观摩的机会。希望德珠把他从老一辈演员那里学来的本领,加上他个人创造艺术,无保留地传给下一代。

1981年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