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课程观:高中实践活动导航

新课程观:高中实践活动导航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课程观不应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等狭隘的范畴内加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和个体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儿童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实践,沟通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发展性的教育中介,教师和学生是这种发展性教育中介的创生者。

新课程观:高中实践活动导航

以上三种课程观分别从知识和理性、儿童和经验、生活和经验重建等不同的角度建起特定的课程观念,通过知识本位课程对知识价值的追求,通过经验和活动中心课程对儿童现经验和生长意义的推崇,通过个体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的批判与重建对个体自由与解放的探寻,无疑对我们当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吸取历史上各种课程观的合理成分,联系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需要建立起新的课程观。

新课程观不应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等狭隘的范畴内加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和个体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儿童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实践,沟通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发展性的教育中介,教师和学生是这种发展性教育中介的创生者。这种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儿童是课程的主体。

儿童是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另一方面是指发挥儿童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儿童创造着课程。从表层看,课程是由特定的社会成员设计的,但从深层上看,课程是由儿童来创造的。因此,不应把课程及其教材看作是儿童必须毫无保留地完全接受的对象,而应发挥儿童对课程的批判能力和建构能力的作用。那种视课程为“法定知识”或“圣经”式的文本而不准越雷池一步的观念,早该摈弃了。

第二,“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

课程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要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使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履历情境”。只有这样,课程才真正能够成为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桥梁

第三,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www.xing528.com)

儿童是在动态的反思和创造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的,课程为儿童提供了反思和创造的对象。因为课程所提供的内容是与人类群体的生活经历,以及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和“履历情境”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不能通过灌输而获得,而需要通过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个体的生活方式来理解。所以,新生活教育要求我们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有关教育内容的东西或文本,而要把课程理解为学生反思性和创造性实践来探寻人生意义的活动。

第四,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

课程影响着学生在教育中的存在方式。传统课程观的弊端之一,就在于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受者,接受学习是其课程规定的学生的基本存在方式。当前课程改革应关注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从实施的角度讲,要注重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等基本的学习活动方式。

第五,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

课程不是一种纯制度化的教育要素,课程在本质上就具有动态生成的特征。教师、学生是课程动态生成的实践主体。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共同创生着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基于这种反思性的、批判性的、实践的课程观和发展课程观来设计的课程,它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对“课程即学科”、“课程即教材”和“课程即知识”的课程观的超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