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课程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导航

新课程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导航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3种和第5种定义强调活动课程是一种辅助性课程形态,表明了活动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新课程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导航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活动课的区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从1992年以来实施的活动课发展而来的,它与活动课有联系,又有区别。比较分析90年代出现的具代表性的活动课程定义,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关于活动课程的本质,主要有如下代表性的观点:

(1)活动课程“有时也叫‘经验课程’,是相对于系统助学科知识而言,侧重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课程,这种课程的主要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在于脱离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取直接经验。”

(2)“活动课程是指班团队活动、展会、体育锻炼、科技活动和文体活动等,在从前的教学计划中,活动课程即课外活动类,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把活动作为课程纳入周课时表。”

(3)活动课程“是以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学生基本意质为目标,以最新信息和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按照各种实践活动项目和特定活动方式组成的一种辅助性课程形态。”

(4)活动课程“是指一种以综合性学习为主要内容,以学生主体的活动及经验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及教学组织模式。”

(5)活动课程“是以充分有特色地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标,以学生必需的直接经验和综合性信息为主要内容,按照特定活动项目和特定活动方式组成的一种辅助性课程。”

(6)活动课程是“为指导学生主要获得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而设计的一系列以教育性交往为中介的学生主体性活动项目和方式。”

以上几种课程现,呈现了些共性,又表现出一些明显分歧:第一种活动课程定义与国外学者所理解的活动课程相类似,它所代表的一种理解是强调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以儿童经验的获得为课程设计的目的,以儿童自己的活动为获得经验的手段,在方式上强调在活动中,在“做”中获得经验。第二种定义是对我国1992年颁发的《课程计划》所规定的活动课的一种解释,它明显地显示出活动课是将课外活动纳入这一事实。第3种和第5种定义强调活动课程是一种辅助性课程形态,表明了活动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第4种和第6种定义则是从各种实践活动和特定的活动方式是活动课程的构成成分的角度进行阐述的,这与我国1992年教育部颁布的《课程计划》强调学科与活动是课程的组成部分这一精神相一致。

从以上关于活动课程的定义可以看出,1992年以来关于活动课程的认识,有相当多的观点与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是相同的,但也有一些区别。

第一,“活动课”依然是一个教学层面的概念,是一个“功课”,从而缺少课程意识;而综合实践活动则是课程层面的概念,它涉及课程开发、设计和实施等层面的问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发展的课程价值,调动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求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来加以设计和实施。

第二,“活动课”的目标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有差异。1992年的《课程计划)规定活动课的总目标是:“各项活动都要结合其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扩大视野,动手动脑,增长才干,发展志趣和特长,丰富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许多学者意识到这种目标的局限性,认为活动课的目标既需要具体化,又需要拓展。例如,有的从“课程改革实践的外在尺度和内在尺度的统一。”即“客体的规律与主体人的需要的统一”的角度提出开设活动课程的目的有3个,即:

(1)“针对学科课程的弱点,构建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相结合的新课程结构”;

(2)“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体制,建立学科教学与活动说教学结合的新体制”;

(3)“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使中小学生成为朝气蓬勃,富有创造精神的新一代”。(www.xing528.com)

有的人又从借鉴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方法研究活动课程的目标,认为“活动课程不是将知识目标放在首位,而是比较强调情感和能力目标,”故而提出活动课程的目标有:

(1)“情意目标”,

(2)“能力目标”;

(3)“知识目标”。

这种对活动课目标的拓展.力求反映学生的多方面需要,体现出对活动课目标的局限性超越。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各种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总的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更趋向于社会要求与学生个体需要相统一。

第三,“活动课”的内容缺乏课程领域观念,与以往的课外活动并无实质的区别,从而在实施过程中极大地影响了其课程价值。1992年的《课程计划》规定“活动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晨会(夕会)、班团队活动、体育锻炼、科技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校传统活动。这些活动内容依然局限在学校范围内,是学生在校内的一般活动,与学生的整个社会生活、与社会现实的联系依然不够紧密,例如1993年天津市河西区活动课程中对主题升旗活动的设计安排就是这样的思路;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具有明确的课程领域观念。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等活动领域,并要求这些活动领域围绕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和学生与文化等序列来展开学习活动,从而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如湖南省开福区教研室在小学和初中设计和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项目,即“自然探究活动系列”和“社会探究活动系列”。

第四,在学习活动方式上,“活动课”没有强调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其基本的活动方式依然是课外活动的基本方式,如班团队活动、晨会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体育锻炼活动、校传统活动等,基本上是在学校范围内,在课堂中实施活动课的“教学”,甚至变成某些学科课程的学习活动的延伸,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通过课题探究、调查访问、社会参与等方式来进行学习,相当多的学校把手工制作作为活动课的主要学习方式,或者通过某种技艺的模仿来展开。因而,活动课对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产生积极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基于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开展课题探究,主张学生进行社会参与性的体验学习,通过充分利用社区课程资源,通过生活来学习,通过参与社会活动镊域来学习,要求变革单一重视知识结果获得的接受性学习或简单的技艺训练的浅层次的活动。通过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交往性学习等学习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深入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进行调查、考察、访问、测量、实验、社区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活动,体现出综合活动学习的特征。

当然,1992年以来的活动课的研究与实践也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策略。如在课程评价上,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这些评价可以帮助活动主体掌握“目的”在活动过程中有多大程度的实现;活动课的评价重视过程评价胜于重视结果评价,即强调评价的主要看眼点应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态度的变化。人们认识到,活动课程评价的内容应包括指导计划,指导过程,集体进步,个体发展等方面,并对这些方面的评价的具体优化就形成了活动课程的评价标准。(1)活动课程指导计划的评价,它包括活动课程整个指导方案和各部分内容的指导纲要,在很大程度上与活动课程的目标相一致;(2)活动课程指导过程的评价,它主要考察教师的指导和组织教学的方法是否适应,是否有利于活动目标的实现;(3)集体进步的评价,它要求活动课程实施的结果应使集体有所变化,无论学生团体、班组还是整个学校都会有明显进步,(4)个体发展的评价,它主要指学生个体与教师个体的发展。对活动课实施过程中学生发展程度的评价的主要方式,大多数中小学采用了表演、展示、演示、汇报、测量、比赛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依然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的有效方式。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需要总结活动课的有价值的观念和实施策略。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中综合性活动的区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从目标上来看,两者都要贯彻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都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因而它们的总目标是一致的;但同时双方所承担的任务各有不同的侧重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科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人类种族经验的精华。从课程内容上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侧重即时信息和直接经验,而学科课程的内容则侧重昔时信息和间接经验。从学习活动方式上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为主要方式,而学科课程以读书为主要方式;从课程的评价上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察学生学习的过程,而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察学生学习的结果。

当然,学科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包含有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如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实验,它们是不是综合实践活动?在美术课,音乐课和体育课等学科中的活动,如果是以学生自主活动的形式来组织时,是否也是活动课程?学科课程隐含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阅读,听讲,书面练习和实际操作等形式。这里所说的“实际操作”就是学科类课程所包含的实际活动,如自然学科中的观察、实验,数学中的测量制图,文、史、政学科中的观察、参观和调查,艺术学科中的唱歌、绘画,体育学科中的运动以及劳作科中的劳动等。显然,这些实际活动属于学科课程固有的学习活动方式,而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是有区别的。

第一,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是在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学习中展开的,所开展的活动内容都与其相应的学科领域直接相关。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实际、面向社会,它不具有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尽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类学科知识,但它并不受体系化知识框架的局限。

第二,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的目的,必须以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基础,同时发展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能力,以及独特领域的综合素养。如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发展。而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更直接地指向于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

第三,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方式往往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如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课程实施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大都以观察、实验、制作为主,而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则以调查和各种形式的表达为主。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则因活动主题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它不受学科特征的局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