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统一前的货币及中国古代货币书法

秦统一前的货币及中国古代货币书法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何时开始铸行本国的货币,目前还不能确定。方升底部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证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以商鞅所规定的制度和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以上资料对认识秦统一之前的货币文字铸行情况有所帮助。当时,秦国在各诸侯国中的地位已经十分强大,所谓的初行钱,即秦国的货币,可以在各诸侯国中合法流通。这是秦国货币地位上升的表现。图2-7秦统一前的半两货币

秦统一前的货币及中国古代货币书法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何时开始铸行本国的货币,目前还不能确定。《史记》上记载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初行钱”。1982年,四川青川县郝家坪50号墓出土了7枚“半两”货币。这些货币与记载有秦武王四年十二月的木牍同时出土,此墓下葬的时间是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青川县出土秦更修田律木牍——四川青川县战国墓发掘简报》,《文物》1982年第1期)。可见,此时“半两”货币已经是秦国的流通货币。

秦统一之前,货币铸行的史料不多,仅有数种可以参考。

以下两种货币释读一直争议较多。有释“重一两十二(四)铢”;有释“重一两十二(四)一铢”;有释“铢重一两十二(四)”等。我们认同这种货币是一种记重、记年并兼有纪念性质的货币,应释读为“重一两一铢十二”(图2-1)和“重一两一铢十四”(图2-2)。其中“重一两一铢”是记重,而“十二”“十四”为记年。

图2-1 秦“重一两一铢十二”货币,直径:3.7厘米,重量:15.75克

图2-2 秦“重一两一铢十四”货币,直径:3.7厘米,重量:15.75克

根据《史记》记载,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秦孝公十二年,秦国的新都城咸阳建设完工,秦国迁都咸阳,同时秦国实行合小乡村并大县,每县设一县令。秦孝公十四年“初为赋”。

从以上的资料看,秦孝公十二年和十四年秦国发生两件大事。此时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已经获得很大的成功,秦国的经济发达,国力强盛。而商鞅在秦国有较高的威望。为了纪念这两件大事,分别铸造了带有“十二”“十四”年号的纪念货币。此外,这种货币还具有统一度量衡的意义。通过对这两种货币文字和石鼓文的文字比较,字体都取长方形,具有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的特征,充满了古朴雄浑之美。现依据货币的实物检测,此枚货币直径3.7厘米,重量15.75克左右,这个重量与当时秦制一两约15.625克、一铢重约0.65克、一两一铢重约16克相近。

石鼓文,先秦时期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郭沫若推断为秦襄公时物。石鼓文在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我国传世的石刻文字以石鼓文为最早,特别是清代以来的一些篆书高手如邓石如吴昌硕等皆得力于此,其影响直至今日仍未衰退(图2-3、图2-4)。

商鞅方升,高2.32厘米,通长18.7厘米,容积202.15毫升,属于战国中期的量器,其上有32字的铭文(图2-5)。

图2-3 石鼓文原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www.xing528.com)

图2-4 石鼓文(北宋拓本),现藏于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

图2-5 商鞅方升及铭文拓本,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商鞅方升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左壁刻:“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器壁与战国商鞅方升柄相对一面刻“重泉”二字。底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右壁刻:“临”字。“重泉”与左壁铭文字体一致,应是一次所刻,而“临”字与底部诏书为第二次加刻。可知此器初置于“重泉”(今陕西蒲城),后转发至“临”地。《史记·秦本纪》:“孝公十年,卫鞅为大良造。”铭文中的18年,即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此器是商鞅任“大良造”时所颁发的标准量器。方升底部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证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以商鞅所规定的制度和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商鞅方升外壁四面环刻铭文,其内容表明它在秦孝公十八年被定为标准量器,并发至“重泉”地方使用;秦统一后又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改发到“临”地使用。其中首次所刻铭文在左壁和前壁,线条圆浑、体势挺拔,当是琢刻较精所致。而位于器底和右壁的加刻部分则方折欹侧、刀痕宛然,明显是率意之作。从书体演变角度看,18年刻辞酷似同时的《诅楚文》和后来的小篆。这说明大篆、小篆的演进与更替并非李斯等人的“发明”,而是建立在已经演进到接近成熟程度的时候,由李斯等人整理而形成。

《诅楚文》相传为秦石刻文字。战国后期秦楚争霸激烈,秦王祈求天神保佑秦国获胜,诅咒楚国败亡,因称《诅楚文》。《诅楚文》刻石,北宋时发现三块,根据所祈神名分别命名为“巫咸”“大沈厥湫”“亚驼”。《诅楚文》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史料价值和书法价值(图2-6)。

以上资料对认识秦统一之前的货币文字铸行情况有所帮助。

图2-6 《诅楚文》原石已逸,此拓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有人认为,秦国铸行货币的时间,应以“秦惠文王初行钱”的历史史料为依据。笔者认为史料所记述的秦国初行钱,应有另外的含义。当时,秦国在各诸侯国中的地位已经十分强大,所谓的初行钱,即秦国的货币,可以在各诸侯国中合法流通。这是秦国货币地位上升的表现。用今天的通俗说法,就好比说它具有了国际上“美元”的地位。

早在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前,秦国就开始铸行“半两”货币,其形制很不规整,重量也不一致,货币文字也与统一后的货币小篆文字有差异(图2-7)。

图2-7 秦统一前的半两货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