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想的学习:解决学科偏科问题的方法

理想的学习:解决学科偏科问题的方法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69年美国第一个以立法的形式对学习障碍进行了确认。第二类就是后天形成的非智力因素。也可以说,文科成绩差属于弱科而不属于偏科。这种偏科高中后几乎难以“治疗”,大学后几乎就是终身“顽疾”。例如,数学的偏科现象。因此,公正地说,初一年级的偏科一般与初中老师关系不紧密,基本都是由于小学知识掌握不牢固而造成的。理科偏科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二卷失

理想的学习:解决学科偏科问题的方法

教育实践中接触过不少学习困难的孩子,即使经过缜密分析和习惯矫正,效果依旧不好,起初以为是能力有限,后来综合失败案例进行分析,发现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无论如何改进学习方法都是无济于事的,专业名词称之为学习障碍

美国目前关于学习障碍最权威的定义:“个人固有的,可能由中枢神经系统混乱引起的障碍。”1969年美国第一个以立法的形式对学习障碍进行了确认。我们可能会感到非常的不可思议,学习成绩不好的问题,美国人为什么要立法呢?其实,学习障碍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但多数人似乎从来没有这样认为,我们常把学习成绩差的孩子统称为“差生”。

大家要特别注意学习障碍这个概念:一方面,它强调“个人固有”的,但对于这种“个人固有”到底是先天性还是后天性,概念并没有明确说明;另一方面,它强调其“可能由中枢神经系统混乱引起”,也就是说目前还没有科学的定论,本书也只是依据人类学习障碍的现有研究成果而展开讨论的。

接下来认识一下学习障碍的分类:一种是基因引起的,属于先天性的;另一种是非基因引起的,一般统称为后天性的。另一种划分标准是智力性因素和非智力性因素,智力性因素也就是俗话说的智商,非智力性因素称为情商

在智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中,第一类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智力发展的不均衡。我们知道智商的测试是由多个项目组合在一起的,假如说智商的测试有十个项目,那么十个项目相当于我们每个人的手指,十个手指长短不一,所以每一个孩子智力发展实际上存在一种不均衡现象,这种发展不均衡导致了每一个孩子在学习上存在思维差异,这是先天就形成的。

第二类就是后天形成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学习方法的差异,另一个是学习习惯的差异。当然学习方法不单纯是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还包含思维差异导致的内在因素。学习习惯的差异主要是由三个环境所导致,即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将影响因素按大小排列,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学习习惯差异的影响基本上是主导性的,学校环境的影响排在家庭环境之后,社会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弱。

为什么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的表现是什么?原先在小学阶段学习成绩的差异并不是太大,到初中阶段或高中阶段,甚至大学阶段,这种差异会越来越大,原因主要还是和认知的深度有关系。因为相对来说,小学的课程难度比较小,所以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但随着课程难度的加深,对认知有了深度要求,这种影响就会越来越明显。

偏科和弱科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表面上都是学科成绩不佳,实际上偏科专指数学、物理、化学的学习障碍,而弱科则不一定是数学、物理、化学科目。偏科一定是弱科,弱科不一定是偏科。有的孩子说自己语文英语偏科,其实并不准确,甚至是概念性错误,因为文科成绩差,多数是由于懒惰造成的,与偏科关系不大。也可以说,文科成绩差属于弱科而不属于偏科。数学、物理、化学成绩差往往不是努力就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才是偏科,属于认知障碍问题。

偏科是思维倾向的个性化表现,偏科不是我们通俗认为的脑袋笨,思维倾向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在考试制度下会表现出不同的考试成绩。

早期偏科的萌芽是从基础知识掉队开始的,在家长或老师的批评或表扬的推力下,他们产生了认知的偏差,一旦大脑产生结构性偏科——思维不均衡,偏科程度不仅会加大而且会形成永久性的偏科。这种偏科高中后几乎难以“治疗”,大学后几乎就是终身“顽疾”。

因此,语文不好补语文,数学不好补数学,无异于隔靴搔痒,对于偏科只是暂时的缓解,很难做到彻底解决。同时,这种方法会使大脑形成思维惯性,最终难以完成自我修复。

我们总结一下偏科形成的原因:(www.xing528.com)

第一,基础知识缺失,积重难返。例如,数学的偏科现象。前期不认真学习导致数学概念的积累不足,演变的过程就是兴趣的逐渐丧失过程,概念数量的积累在考试前可以通过临时突击来获得,但是最终知识也只是在大脑中临时留存了一段时间后再次丢失,到最后才发现已经把一个小问题堆积成大问题。

第二,思维障碍。例如,数字思维转化为图形思维的过程存在障碍,是由不良惯性思维所致,左右脑不是互相帮助,而是互相拆台。小学数学启蒙往往是从数字性思维开始的,如小学三年级之前的数学(加减乘除运算等),在后来接触应用题时就需要在运算前加入一个新的思维:审题过程。审题过程其实是转化图形思维的过程,通过审题先把数字思维转化为图形思维,然后再解答问题。若小学阶段未能掌握这类思维转化,就直接为初中和高中的理科偏科埋下了隐患。在接触数学应用题的时候,学生在小学三年级以前的数字性思维遇到了一个困难,那就是抽象。听老师讲解的时候一般很容易理解,但是用不了多久又不会了,而且同类型习题很难实现举一反三,也就是说思维的模型很难形成,这样就会更加麻烦。因此,从数学的基本思维规律来看,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其实就是数字的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感观的图形思维。前面我们谈到的分数问题变化成蛋糕问题就是在完成抽象到形象的转化,让学生把所有的数学应用题都用图形表示出来,并养成一种思维习惯,左脑的数字思维和右脑的图形思维相互配合,久而久之问题就可以解决(图4-5)。教学实践证明:数学问题的本质就是图形,也就是说所有的数学问题都可以靠画图来分析解决。小学阶段偏科其实并不明显,还属于疾病的潜伏期,因为小学考试侧重于知识的考查,思维的考查较少。因此,公正地说,初一年级的偏科一般与初中老师关系不紧密,基本都是由于小学知识掌握不牢固而造成的。初中阶段的偏科一般是从初一年级的代数开始的。到增开物理、化学科目后,更加明显。数学差,物理、化学科目好,在初中很常见,属于局部性偏科,解决起来相对容易。然而如果初中阶段此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一般在高中阶段就会像癌细胞一样扩散而发展为整体性偏科。在初中通过补课和刻苦学习能使学生暂时掩盖偏科问题,但最终也会在高中课程量加大和抽象性思维增强的双重重压下,被掩盖的偏科问题从量变到质变,直到最后难以挽回。

图4-5 左右脑学习分工图

第三,线性知识断链,即前后知识的纵向关系处理不当,缺乏复习和归纳导致二卷失分非常明显,缺乏解题思路。理科偏科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二卷失分严重,这一点,我们在前面的内容中已经做过阐述了。而偏科在试卷中的表现也就是一卷失分少,二卷失分明显。

第四,思维定式导致结构性知识缺失。例如,数学对物理、化学的影响,语文对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的影响,往往从最初的局部性偏科开始,最终发展为整体性偏科。通常情况下,局部性偏科经过调整还是有希望解决的。整体性偏科一旦形成,思维就会出现转化障碍,即思维定式的形成。思维定式一经形成,就很难被打破,加之是欠缺性的思维,于是思维模式也开始变化,给日后的工作和发展形成障碍。

第五,部分非智力性因素导致的偏科。例如,在小学阶段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的讲课风格或者穿着等一些微小的非智力性因素所引起的偏科。基础知识前后不能很好地衔接或者对某学科产生厌恶以后很难改变,除非出现某个能引起他学习兴趣的老师,否则会因启蒙教育阶段的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小环节而酝酿成终身的偏科。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某对父母有一对孪生儿子,长相穿衣和生活习惯都非常接近。某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哥哥非常有礼貌而弟弟沉默不语,结果哥哥不仅现场得到客人的表扬,更是在客人走后得到了父母的表扬,弟弟却被批评。因为哥哥不断得到表扬,之后在类似场合中的表现也越来越出色,而弟弟在得不到表扬的失落中越来越内向,最终导致孪生兄弟性格差异很大。

在此我们不是探讨性格的起源和形成,而是想通过此故事说明一个观点:教育是一种强化功能,无论消极的或者积极的结果都源于对孩子心理和行为的强化。强化的结果就是积极更加积极,消极更加消极,从哥哥和弟弟所获得的积极和消极的强化因素中我们不难发现,人的思维就是在心理的积极和消极强化中从相同的起点不断走向不同的终点。偏科现象很不幸就是从早期启蒙教育中的心理强化开始的,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这种消极的强化使得很多学生背负了沉重的心理枷锁。

偏科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上帝关了一扇门,肯定会给你开一扇窗,偏科的学生不应该受到歧视,因为偏科并非是智力低下,历史上一些伟大的人物也会偏科。例如,作家金庸的数学成绩很差,历史学家吴晗考进北大历史系的时候数学成绩是个位数,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中学数学成绩也很差,但偏科并没有妨碍这些人物最后的成就。

我们需要提醒一下家长,不要在孩子上中学以后就放弃小学培养起来的各种爱好,孩子在体育音乐美术方面的天赋也许更突出,所以放弃天赋去比拼文化课是不明智的做法。伯乐就是发现孩子天赋的人,老师或者家长就应该扮演这样的角色。其实我们通过“高考状元”现象也发现: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往往是多才多艺的,对于偏科的孩子而言,他们的天赋得到充分的开发才是教育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