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想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不仅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而且全部否认反映论,这在认识论的前提上犯了根本的错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也有共同承认的观点,即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的辩证运动,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以及理性认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初级形式,它指的是人在实践中通过自身的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最直接的、最具体的反映。感性认识以生动形象为特点,以事物的表象为内容,是人们关于事物的各方面与外界联系的认识。在感性认识过程中,人通过自身机体,尤其是人脑,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某一属性,还能将事物的各个属性联系起来,形成对客观事物全面整体的反映,同时还能将过去的反映与之加以重组,进而反映当时并未被人之感官感触过的客观事物。除此之外,它还派生出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基本的心理反映形式。

具体而言,感觉是指意识与外界的直接联系,简单而言,就是通过人的感官对事物某一属性的反映;知觉指的是多种感觉组合而成的整体,通过它,能够反映出对象具有可感性质的整体性结构与特性;而表象指的是大脑对过去感知与知觉的再现,进而使已被人感知的客观形象的再现与组合。

从定义以及基本形式上可以看出,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而这些属性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既是它的可靠性所在,也是它的局限性所在。感性认识的局限性主要是指它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的联系,没有突破或超出现象的、表面的、直接的认识阶段。感性认识还有两个最为基本的特点,从以下两点来说明:

从认识主体的角度而言,感性认识脱离不开感觉经验以及实践阅历,原因很简单,经验和阅历基本上来自于感性认识。

从认识的客体的角度而言,感性认识属于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以及各个方面认识的范畴。另外,就认识的结果与对客体达到的认识层次来说,感性认识并未突破自身范围,达到深度的认识,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这便与感性认识之间产生了矛盾,并且是认识过程中首次遇到的矛盾。

要想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这也是认识过程中所必然发生的趋势。相对于感性认识而言,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指的是人通过抽象的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或者是对感性认识的深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本质、内部联系以及对事物全面的认识。从理性认识的定义来看,它作为人通过抽象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就不可能脱离逻辑思维的形式,也因此派生出了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基本的逻辑思维形式。

概念指的是对同一类别事物的共性以及本质属性的概括,它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被称为是思维“细胞”。判断指的是在形式上表现为概念与概念的联系或关系,在内容上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关系的反映。简单而言,判断就是展开的概念,而概念就是浓缩的判断。推理在形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关系,是由已知的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逻辑思维形式。它所反映的是客观现实的联系或者是从事物间普遍联系推导出的个别联系或一般联系。在此基础上,理性认识的形成过程,就是主体运用抽象思维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的过程以及进而形成概念的逻辑体系,这一过程也称为理论体系过程。除此之外,从理性定义上来看,理性认识还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同样理性认识还具有自身的缺陷,即在形式上超脱了客观事物,而在内容上则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同时这也是它的优点,但也因此加大了理性认识脱离现实的可能性与现实性。(www.xing528.com)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首先,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质的区别。故“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其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有联系的:其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其二,在实践认识的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者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比如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要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运用自身已有的概念和逻辑定式,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论依据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很明确点出了这个道理。现代科学哲学中提出的“观察渗透理论”“观察总是负载理论”命题,也进一步指明人总是以自己的历史文化为基础进行观察的。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仅只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还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认识。西方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也是不一样的。

哲学史上,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就形成了唯理论经验论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唯理论片面强调的是理性认识,而否决的是感性认识,认为感性认识是靠不住的;同样经验论则片面强调的是感性认识,而否决的是理性认识,认为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认识。另外,唯理论和经验论又各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不仅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而且全部否认反映论,这在认识论的前提上犯了根本的错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也有共同承认的观点,即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但是,仅从感觉或经验出发,其方向既可以沿着客观主义的路线走向唯物主义,也可以沿着主观主义的路线走向唯心主义。唯理论和经验论在社会实践中表现为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另外,任何一个认识过程都要经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其原因主要是受认识主体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以及客观事物有现象与本质的区分的影响。

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能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而本质则是深藏于现象深处,不易被发现、感知的并且制约现象的内部联系。它只有依靠人的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现象和本质又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正因为现象和本质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对立,所以现象并非直接就是物质的本质,也因此,我们才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正由于现象和本质二者具有一致性、统一性的关系,人们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为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供了可能性。

【讨论一下】

我们天天看见物体下落,知道物体下落的一些表面常识牛顿分析其原因,提出万有引力定律?比较一下这两种认识,有哪些不同?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要透过现象,抓住、把握本质,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观察大量生动具体的现象,尽可能地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将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这也为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我们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已掌握的首要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改造分析,深入研究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争取透过现象揭示与把握本质规律。只有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深刻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现象、理解事物,也才能指导实践。但是从现象进入本质认识的深化,并非标志着认识的结束,事物的无穷性与无限性要求我们还要继续深入研究更深层次的本质与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